easyfundingllc.com
home

700年的北京中軸線在傳承中不斷煥新

發布時間: 2024-07-28 09:16: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站在北京景山最高處的萬(wan) 春亭,向北可一眼看到氣勢恢宏的鍾鼓樓,向南則是雄偉(wei) 壯美的紫禁城全景。“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an) 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ti) 形或空間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wei) 依據的;氣魄之雄偉(wei) 就在這個(ge) 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建築大師梁思成曾這樣讚美北京的中軸線。

  今天,這條中軸線的價(jia) 值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在印度新德裏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通過決(jue) 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中國的世界遺產(chan) 總數增至59項。

  從(cong) 鼓樓向南望景山。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供圖

  北京中軸線是由建築、建築群、城市空間、考古遺址等共同構成的具有整體(ti) 性的建築群,15處遺產(chan) 構成要素涵蓋了古代皇家宮苑建築(景山、故宮、端門)、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太廟、社稷壇、天壇和先農(nong) 壇)、古代城市管理設施(鍾鼓樓、正陽門和永定門)、國家禮儀(yi) 和公共建築(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居中道路遺存(萬(wan) 寧橋、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這五種不同類型的曆史遺存,連接宏偉(wei) 、莊嚴(yan) 的國家禮儀(yi) 場所和繁華、熱鬧的市井街市,並形成了前後起伏、左右均衡對稱的景觀韻律與(yu) 壯美秩序。

  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指出,北京中軸線以其宏大的規模、均衡的規劃格局和組織有序的城市景觀,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傑出範例,也是中國現存最為(wei) 完整的傳(chuan) 統都城中軸線建築群。北京中軸線始終統領城市發展,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擇中”觀念於(yu) 都城營建中的長期實踐提供了特殊見證,表達出中華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學理念。

  北京中軸線15處遺產(chan) 構成要素之一的太廟。 國家文物局供圖

  從(cong) 北京中軸線2012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起,曆經12年,其間北京市製定了針對北京中軸線整體(ti) 的保護條例和保護管理規劃,並建立了多層級、多方共同參與(yu) 的工作體(ti) 係,對其規劃格局、建築景觀、文化傳(chuan) 統、景觀視廊、遺產(chan) 環境製定了係統的保護管理措施,持續、有序開展遺產(chan) 保護、考古勘探、環境整治、展示與(yu) 監測等工作。

  遺產(chan) 構成要素之一的萬(wan) 寧橋修繕保護工作極具代表性。

  作為(wei) 北京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梁,萬(wan) 寧橋的位置及承擔的交通功能曆經7個(ge) 世紀始終未變,為(wei) 元大都、明清與(yu) 當代北京城中軸線的疊壓關(guan) 係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實證。2020年,北京市交通委員會(hui) 啟動了萬(wan) 寧橋修繕工程。為(wei) 探查橋梁的基本情況,北京市城市道路養(yang) 護管理中心組建專(zhuan) 門團隊,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全橋的每一個(ge) 細節進行精準記錄,對橋麵斜鋪石進行逐塊編號登記,為(wei) 修繕方案編製、日常養(yang) 護管理做好基礎工作。同時,對橋梁的荷載能力、受交通震動的影響,均開展了相應試驗;團隊和文物專(zhuan) 家反複研究方案,堅持最小幹預原則,確定了最優(you) 方案、最嚴(yan) 謹措施、最好技術。

  北京市城市道路養(yang) 護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長段文誌介紹,根據試驗結果最終明確了30公裏/小時的車輛通行限速要求,並移出了部分公交線路;為(wei) 進一步保護這座古老的文物,從(cong) 2024年4月起,除了7座(含)以下載客汽車和公交車以外,萬(wan) 寧橋上禁止其他機動車通行。

  一直在進行的萬(wan) 寧橋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清除了遮擋橋體(ti) 的綠植,拆除了河堤上鎮水獸(shou) 周圍的架子以及自來水管道和通信光纜管道,露出地麵的配電箱等市政設施埋入地下、補齊河堤……現在的萬(wan) 寧橋麵貌清晰,橋梁兩(liang) 側(ce) 荷花盛開,荷葉娉婷,古老的鎮水獸(shou) 如同酣睡。遊人不時漫步橋上,駐足停留,扶欄觀景。

  事實上,經曆20世紀公眾(zhong) 化的轉變過程,北京中軸線上昔日的皇家宮苑建築和禮儀(yi) 祭祀建築均轉變為(wei) 麵向公眾(zhong) 開放的博物館或公園,供普通民眾(zhong) 參觀遊覽。天安門、外金水橋,以及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已成為(wei) 現代中國國事禮儀(yi) 活動和民眾(zhong) 慶典活動的核心,其規劃布局和建築設計不僅(jin) 延續了原有中軸線的傳(chuan) 統規劃格局,而且於(yu) 傳(chuan) 統和功能上,也傳(chuan) 承了國家禮儀(yi) 文化。

  始於(yu) 鍾鼓樓,終於(yu) 永定門。這條7.8公裏長的中軸線,帶著七百年的風雨滄桑和榮耀輝煌,縱貫南北穿越而來,讓曆史變得鮮活,讓過往變得可親(qin) 。誠如梁思成所言:“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布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ge) !”

  更可貴的是,這條綿亙(gen) 了七百年的北京中軸線,在當今不斷傳(chuan) 承和煥新,讓人看到一個(ge) 更豐(feng) 富、更立體(ti) 、更多元的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15處遺產(chan) 構成要素之一的天壇。 國家文物局供圖

  數字化手段更多應用在北京中軸線的傳(chuan) 播上。曾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輝煌中軸”展覽,通過文博數字藝術化,把壯美的北京中軸線“搬進”了博物館。展覽的數字多媒體(ti) 總設計師、數字藝術中國(DAC)創始人王泊喬(qiao) 說,“我們(men) 用交互沉浸的數字藝術化設計理念,以跨媒介、跨時空的新媒體(ti) 藝術手法,呈現了一幅跨越時空的沉浸式多感知畫卷,為(wei) 觀眾(zhong) 營造了一個(ge) 古今相通、虛實交織的沉浸式中軸線文化體(ti) 驗空間。”

  “數字中軸”是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聯合騰訊公司在2021年發起的項目。該項目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知識圖譜、新文創等新技術,深挖北京中軸線曆史文化內(nei) 涵,推動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同時通過“雲(yun) 上中軸”小程序連接大眾(zhong) ,招募了北京中軸線“數字打更人”,構建中軸線遺產(chan) 巡查誌願者體(ti) 係。

  通過這個(ge) 小程序,任何人在中軸線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隨時監測保護狀況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更多人則能夠通過這種數字技術,在線上就可以深度了解北京中軸線的信息。在呂舟看來,“數字打更人”是一個(ge) 很有意義(yi) 的嚐試和探索,“作為(wei) 一個(ge) 開放體(ti) 係,它把中軸線的保護放在了全民視野中,不再是少數人的事情,變成了大家共同參與(yu) ”。

  截至目前,“雲(yun) 上中軸”小程序累計訪問用戶數超450萬(wan) 次,線上累計注冊(ce) 用戶近80萬(wan) 人次,累計培訓認證“數字打更人”誌願者近1.7萬(wan) 人,產(chan) 生有效遺產(chan) 巡檢圖片超7萬(wan) 張。新時代的“數字打更人”正活躍在中軸線的每一處地標點,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yu) 記錄和保護身邊的文化遺產(chan) ,曆史文化與(yu) 現代生活正在深度融合。

  回到呂舟身上,1978年他考入清華大學建築係,畢業(ye) 後留校任教,教授建築史相關(guan) 課程。他曾師從(cong) 徐伯安教授,而徐伯安正是梁思成的學生之一。當年,梁思成指出和闡釋了北京中軸線在城市規劃、城市建築上的價(jia) 值;而今,呂舟成為(wei) 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製團隊的負責人——超越時空的接力,彰顯了傳(chuan) 承的力量。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一城聚一線 一脈長相承——北京中軸線承古拓今譜新曲

    始建於元代,成型、調整於明清時期,發展、保護於近現代……自肇建迄今,縱貫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傑出範例,展現出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 [詳細]
  • 從“大運河”到“北京中軸線”,這些“世界遺產”來自中國

    正在印度新德裏召開的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27日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以來,中國共有14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詳細]
  • 申遺圓夢!光影定格大美中軸線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裏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饒強 攝  全長7.8公裏的北京中軸線,始建於13世紀,成型於16世紀,曆經逾7個世紀,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建築群。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