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一城聚一線 一脈長相承——北京中軸線承古拓今譜新曲

發布時間: 2024-07-28 09:14:00 來源: 新華社

  始建於(yu) 元代,成型、調整於(yu) 明清時期,發展、保護於(yu) 近現代……自肇建迄今,縱貫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傳(chuan) 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傑出範例,展現出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

  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申遺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通過決(jue) 議,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chan) 增至59項。 

 

  縱貫南北 穿越古

  北京正陽門箭樓外,前門五牌樓附近,一個(ge) 臨(lin) 時保護方艙內(nei) ,正陽橋遺址揭開神秘麵紗。

  遊客行走在雪後的正陽門箭樓前(2023年12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經過考古發掘,曆經歲月滄桑的正陽橋橋洞清晰可見,一座石質鎮水獸(shou) 匍匐在東(dong) 南角雁翅泊岸上,它的嘴角、脊背、頭部犄角等部位上的紋飾格外精美。

  “正陽橋是北京中軸線上一座單體(ti) 最大的橋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利芳說,“這座鎮水獸(shou) 體(ti) 量大,與(yu) 正陽橋的規製相呼應。數百年來,它的位置一直沒有被擾動,為(wei) 我們(men) 複原正陽橋的空間位置提供了精準的坐標。”

  揭示曆史細節、恢複曆史風貌、豐(feng) 富曆史內(nei) 涵……近年來,通過考古發掘、文物騰退保護利用、文物修繕等工作,北京中軸線的曆史畫卷變得更加真實、立體(ti)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介紹,北京中軸線是一個(ge) 長達7.8公裏的巨大建築群和城市空間的組合體(ti) ,它將不同類型的曆史遺存有機聯係起來,其多元化的空間組織為(wei) 傳(chuan) 統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質見證。

  北京中軸線北端為(wei) 鍾鼓樓,向南經過萬(wan) 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nong) 壇東(dong) 西對稱布局於(yu) 兩(liang) 側(ce) 。

  遊客在天安門廣場遊玩(2023年7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近年來,作為(wei) 15處遺產(chan) 構成要素之一的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考古成果頗豐(feng) 。除了正陽橋遺址,永定門內(nei) 中軸曆史道路遺存、珠市口段排水溝渠遺存等,實證了北京中軸線曆代沿用的史實,增強了北京中軸線的曆史信度。”張利芳說。

  從(cong) 正陽橋出發、一路向北,700多歲的萬(wan) 寧橋保持著從(cong) 元代至今的交通功能,證明了元、明、清三代中軸線的重疊關(guan) 係。岸邊垂柳、池中荷花,與(yu) 這座古橋相得益彰,吸引著遊人拍照打卡。

  北京萬(wan) 寧橋(2023年7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呂舟說,北京中軸線表達出中華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學理念,其建築與(yu) 景觀集中呈現了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對於(yu) 禮儀(yi) 和秩序的強調。

  古韻新生 活態傳(chuan) 承

  走進北京中山公園,古木高聳、綠草青青,曾經的皇家祭壇環境清幽。

  “這裏是北京第一處轉變為(wei) 城市公園的皇家壇廟——社稷壇,是北京中軸線公眾(zhong) 化的開端。”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遺產(chan) 辦公室主任蓋建中說。

  據史料記載,理想國都的核心布局可以概括為(wei) “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太廟與(yu) 社稷壇東(dong) 西對稱布局,體(ti) 現了“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規劃範式。

  遊客在太廟享殿(也稱前殿)前休息(2023年7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從(cong) 明朝保留至今的社稷祭壇由青白石砌築,祭壇上按東(dong) 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鋪設五色壇土,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古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今是文化遺產(chan) 人民共享。”蓋建中說,近年來,中山公園加強對社稷壇曆史文化價(jia) 值的研究,舉(ju) 辦中山公園社稷文化展、中山公園園史展、中軸線主題影像展等,以實物、曆史資料、老照片等為(wei) 載體(ti) 講述鮮活的曆史文化故事;開展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弘揚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

  曆經多年的公眾(zhong) 化轉變過程,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故宮、太廟、天壇、先農(nong) 壇等昔日的皇家宮苑建築和禮儀(yi) 祭祀建築均轉變為(wei) 麵向公眾(zhong) 開放的公園或博物館。

  在景山公園上拍攝的北京中軸線風光(2023年4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hui) 堂延續居中、對稱的原則,體(ti) 現出對北京中軸線建築景觀秩序的尊重,反映著中國傳(chuan) 統規劃原則、建築審美傾(qing) 向在當代的延續。

  當夜幕低垂,站在鼓樓二層向南眺望,沿北京中軸線延伸的地安門外大街上,經過外立麵改造、風貌恢複的各類建築在燈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

  北京鍾鼓樓是“後市”區域的標誌性建築,與(yu) 天安門、端門、故宮構成的朝堂空間,共同展現了中國古代“麵朝後市”的理想都城規劃範式。元代時,地安門外大街曾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ye) 區之一;時至今日,這條大街沿線依然分布著大量的商業(ye) 店鋪。近年來,北京從(cong) 功能業(ye) 態、建築風貌等方麵提出保護管理措施,鼓勵發展與(yu) 街區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相關(guan) 的業(ye) 態。

  在地安門外大街經營中式服飾店的路建中說,具有曆史風韻的街區吸引了大量遊客,也為(wei) 自己的店鋪帶來紅火的生意。

  時代命題 北京經驗

  晴朗的夏日,天壇公園祈年殿前,遊人熙熙攘攘。近年來,經過騰退保護,天壇的曆史風貌得到極大的恢複,這座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築群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四名來自瑞士的遊客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前合影(2024年7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近年來,北京堅持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城市發展同步推進。自《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出台以來,“老城不能再拆了”逐漸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

  北京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wei) 契機,推進重點文物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推動老城整體(ti) 保護與(yu) 複興(xing) 。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不僅(jin) 讓中軸線上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也讓居民的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改善與(yu) 提升。

  人們(men) 在北京什刹海一帶遊覽參觀(2023年6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西城區什刹海街道白米社區居民張煒感歎:“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讓我小時候的記憶沒有因為(wei) 城市的快速發展而遺失。”

  在北京鍾鼓樓下的鍾樓灣胡同裏,市民在自家院子裏喝茶(2023年6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北京加快運用數字化手段,為(wei) 中軸線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賦能:搭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監測與(yu) 保護平台,為(wei) 中軸線的保護、管理、展示和利用提供數據支撐;建立“多模態”的數字資源庫,探索中軸線數字資源在音樂(le) 、遊戲、文創衍生等多元文化藝術場景中的應用……

  “北京中軸線的申遺保護不僅(jin) 有對文化遺產(chan) 本體(ti) 的保護,而且包含保護協調機製的搭建、法律法規體(ti) 係的完善、闡釋展示體(ti) 係的構建。”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司)司長鄧超說,在北京中軸線10多年的申遺過程中,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護。

  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10餘(yu) 年的意大利漢學家麥克雷說:“古今交融的北京中軸線令人心馳神往。我喜歡沿著中軸線騎行,感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北京中軸線承載的是一個(ge) 古今交融的大國首都綿延不絕的曆史文脈。”鄧超說,“未來,北京中軸線上將會(hui) 有更多具備開放條件的文物古跡,讓公眾(zhong) 能走得近、看得到、讀得懂。”

  文字記者:羅鑫

  視頻記者:羅林嵐、劉暢、龐元元

  海報設計:薑子涵

  編輯:白純、劉梓桐、戚文娟、林革、錢一、王文源

  統籌:方思賢、周詠緡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申遺圓夢!光影定格大美中軸線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裏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饒強 攝  全長7.8公裏的北京中軸線,始建於13世紀,成型於16世紀,曆經逾7個世紀,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建築群。 [詳細]
  • 中國兩處自然遺產申遺成功 世界自然遺產總數居全球第一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當地時間2024年 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我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遺產委員會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詳細]
  • 【央廣時評】“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 古都曆久彌新的中國案例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曆時12年,曆經申遺啟動階段(2012年至2016年)、全麵加速階段(2017年至2021年)、攻堅衝刺階段(2022年至2024年),今天,“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可謂來之不易、眾望所歸、振奮人心。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