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北京中軸線”南端永定門。中國網記者 王月博攝
中國網7月30日訊 (記者李智)當地時間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申遺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通過決(jue) 議,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北京中軸線”始建於(yu) 13世紀,成型於(yu) 16世紀,此後不斷完善,曆經逾7個(ge) 世紀,是中華文明的曆史見證,是中國傳(chuan) 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典範之作。“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裏,北起鍾鼓樓,向南經過萬(wan) 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包括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nong) 壇等東(dong) 西對稱布局的建築群,共計15個(ge) 遺產(chan) 構成要素。
據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及其作為(wei) 社會(hui) 和政治中心對中國社會(hui) 發揮持續的作用。該委員會(hui) 認為(wei) “北京中軸線”代表了世界城市曆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表達出中華文明所秉承的“中”“和”哲學理念,為(wei) 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並高度讚賞中國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方麵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績。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英文版官方網站發布了題為(wei) 《展現中國首都理想秩序的建築群》的文章,對“北京中軸線”進行了詳細介紹。文章稱,“北京中軸線”上的15個(ge) 遺產(chan) 構成要素共同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並展示了中國王朝製度變遷和城市規劃傳(chuan) 統的演變。
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指出,經過12年的努力,隨著“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中國世界遺產(chan) 總數達到59項。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網站稱,全長7.8公裏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且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wei) 北京老城的“靈魂與(yu) 脊梁”。
西班牙埃菲社報道指出,這條城市軸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700多年前,今天也依然是中國首都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這條中軸線上的多個(ge) 景點已被列為(wei) 世界遺產(chan) ,但專(zhuan) 家們(men) 強調,必須將“北京中軸線”視為(wei) 一個(ge) 完整的建築群組,因為(wei) 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的哲學思想。
美通社也在今年早些時候刊文指出,7個(ge) 多世紀以來,北京古城的曆史底蘊不斷積累。“北京中軸線”遵循了“依山傍水”的理念,通過曆史演變不斷影響城市發展,展現出中國傳(chuan) 統規劃理念的持久生命力。
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當天,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發言時強調,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中國將切實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公約》,在文物建築保護修繕、應對自然災害影響、鼓勵社區居民參與(yu) 、科學引導旅遊發展、提高闡釋展示能力等方麵持續發力,確保“北京中軸線”得到妥善保護傳(chuan) 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