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越來越多市民通過低碳生活方式,在“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台領取“碳積分”,兌(dui) 換政府配套的環保獎勵;
廣東(dong) 梅州,通過礦山修複,興(xing) 寧市鐵山嶂廢棄礦區原有裸露山體(ti) 及溝穀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幾十年來飽受泥石流困擾的村民,終於(yu) 可以安心待在家裏度過雨季;
上海,一家企業(ye) AI碳管理平台實時顯示著工廠能耗情況,根據數據指引,企業(ye) 可以即時進行人工幹預並調整生產(chan) 計劃;
…………
8月15日是第二個(ge) 全國生態日,連日來,人民網記者深入一線,探尋這個(ge) 以“生態”為(wei) 主題的節日背後,各地如何踐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共同繪好美麗(li) 中國畫卷。
綠色之路: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不久前,台風‘格美’過境,村裏頭一回沒有‘台風後遺症’,河暢、水清、岸綠。”談起村裏的變化,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霍口村的常務副主任卓德俤直呼“安全感十足”。
一年前,霍口村還是另外一番景象:河灘長滿竹子和蘆葦,蚊蟲滋生,河道變窄,洪澇多發。“當時,隻要下了雨,橋上橋下就都是垃圾。平時路過都會(hui) 被蚊蟲咬一身包。”卓德俤坦言。
2023年,霍口佘族鄉(xiang) 啟動霍口岱江安全生態水係工程項目,應用生物和工程手段進行綜合治理,在河湖長製統籌下營造自然淺灘,補植河岸林,恢複河道生態環境和景點節點公園。“現在大家吃完晚飯會(hui) 習(xi) 慣到河邊走一走,空氣清新風景好,心情也好了。”
生態治理得好,還能讓曾經的“廢區”成為(wei) 景區。
“真沒想到,這個(ge) 礦坑的水體(ti) 這麽(me) 通透,水下還能看到不少桃花水母。”7月19日,在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銅鑼山礦山公園6號坑,記者見到了潛水愛好者許多,他專(zhuan) 程來體(ti) 驗這裏的戶外潛水項目。
自渝北區啟動銅鑼山礦區的生態修複治理工作以來,礦區完成生態修複170餘(yu) 公頃,新增耕地、林地等農(nong) 用地150餘(yu) 公頃,山體(ti) 森林覆蓋率達80%……礦區不僅(jin) 實現了顏色從(cong) “灰”到“綠”的轉變,還成為(wei) 了網紅打卡點。
由廢棄礦山改建成的銅鑼山礦山公園。人民網記者 劉禕攝
“從(cong) 空中俯瞰,3米深的水清可見底。公園內(nei) 水礦坑絕壁環繞、形態各異,宛如鑲嵌在山脈裏的一塊塊寶石。”重慶臨(lin) 空文旅公司文旅產(chan) 業(ye) 部部長吳曉鴻告訴記者,不久前,該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生態恢複十年”優(you) 秀案例。
無獨有偶。江西贛州市曾因水土流失和礦山無序開采,導致許多丘陵山崗紅壤裸露,寸草不生;經過持續治理,如今山清水秀,崩崗治理“贛南模式”和廢棄礦山修複“尋烏(wu) 經驗”已向全國推廣。
湖北省武漢漲渡湖濕地,池杉“破水而出”。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臨(lin) 河區國營新華林場,鬱鬱蔥蔥的樹木在沙地裏挺拔生長,綠樹成蔭;
河南省鶴壁黑山玄武岩(礦坑遺址)地質公園四季有花、四季見綠;
西藏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成群的野生動物在這裏撒歡;
秦嶺陝西段,在護林員的堅守下,“林濤”起伏,猶如一片“綠海”;
…………
綠色蝶變的美麗(li) 畫麵在全國正徐徐鋪展。
轉型之路:向“綠”而行 助力節能降碳
步入位於(yu) 長江南岸的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以下簡稱“九江石化”),道路兩(liang) 旁綠樹成蔭,汙水排放池內(nei) 錦鯉成群。
今年以來,為(wei) 高標準建設“無廢企業(ye) ”,九江石化建設投用有機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將過去沒用的浮渣、油泥等有機廢物進行生產(chan) 處置,製成可以給裝置供熱的水煤漿。
“該項目目前已有效處理浮渣、油泥和活性汙泥等有機廢物17975噸,汙水處理場‘三泥’全部實現資源化利用、零外委處置,減少固廢4416.45噸。”九江石化運行四部工藝副總工程師謝運旺介紹道。
在將廢料“吃幹榨盡”、實現“變廢為(wei) 寶”的路上,多地紛紛交出亮眼答卷,助力節能降碳。
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由位於(yu) 吉林省的中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製,該列車不燒油,不取電,可實現零碳排放。人民網記者 馬俊華攝
在遼寧省遼河油田,溫室氣體(ti) 二氧化碳成為(wei) 驅油“小助手”。
“我們(men) 創新采用了電熱熔鹽儲(chu) 能注汽技術,將電轉化為(wei) 熱能儲(chu) 存在熔鹽中,通過水與(yu) 熔鹽連續換熱,產(chan) 生295攝氏度高溫濕飽和蒸汽,再注入井下,驅動原油采出。”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公司設計院院長孫雁伯向記者介紹了二氧化碳驅油的過程。
孫雁伯算了一筆賬:遼河油田每生產(chan) 一噸蒸汽,天然氣用量同比下降0.66立方米。全油田每天6萬(wan) 多噸的注汽量,相當於(yu) 每天省下成本近7萬(wan) 元,減碳80噸……
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曾被村民們(men) 一燒了之的小麥秸稈,搖身一變成為(wei) 了養(yang) 殖企業(ye) 的“香餑餑”。
“現在秸稈經過專(zhuan) 業(ye) 設備揉絲(si) 加工後,將被製作成飼料,既保護了環境,又可以增加收入。”指著碼成小山的秸稈,潁泉區周棚街道阜陽思博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虎介紹,相比傳(chuan) 統飼料,秸稈飼料能節約成本30%以上。
在思博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內(nei) ,肉牛正在吃秸稈轉化的飼料。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在潁泉區,從(cong) 事秸稈綜合利用的企業(ye) 有40多家。“2024年全區午季小麥收割麵積46萬(wan) 畝(mu) ,秸稈收集量24.17萬(wan) 噸,午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7.35%。”潁泉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工作人員袁永淵說。
不僅(jin) 企業(ye) ,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也意識到,節能降碳與(yu) 個(ge) 人息息相關(guan) ——
成都的“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台吸引287.7萬(wan) 人注冊(ce) 使用;
深圳啟動“城市綠化五年百萬(wan) 樹木”行動計劃,社會(hui) 各界共同努力,不到兩(liang) 年增種城市綠化樹木82萬(wan) 餘(yu) 株;
…………
大家都自覺地為(wei) “減碳環保”添一份力。
共生之路:吃上“生態飯” 過上好日子
7月30日,廣西“國家儲(chu) 備林林票”交易項目在北部灣產(chan) 權交易所集團成功掛牌,首次實現線上交易。
自2022年啟動“國家儲(chu) 備林林票”製度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廣西累計實現林票合作經營林地麵積4.98萬(wan) 畝(mu) ,印發林票總額5568.1萬(wan) 元,撬動2.9億(yi) 元社會(hui) 資本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河池市金城江區長老鄉(xiang) 金洞村村民莫柳黎拿到林票後喜不自禁:“我們(men) 一家人搬到城區生活後,家裏閑置的100多畝(mu) 林地交由七坡林場專(zhuan) 人管護,采伐時給30%分紅,比自己種還好哩。”
資溪縣森林資源豐(feng) 富,森林覆蓋率達87.7%,有林地資源168萬(wan) 畝(mu) 。人民網 朱海鵬攝
嚐到林業(ye) 資源變現甜頭的,不隻有廣西。
6月21日,全國首批林業(ye) 經營收益權證在江西省資溪縣頒發,資溪縣霞陽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ye) 和1名林農(nong) 領到了林業(ye) 經營收益權證。霞陽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毛建華盤算著,下一步要擴大村裏的筍竹兩(liang) 用林和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規模,帶動更多村民以林致富。
讓群眾(zhong) 吃上“生態飯”,林區大有可為(wei) ,牧區也“當仁不讓”。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牧民葉多,背著水壺,揣著糌粑,走進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深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光伏羊”時而啃食光伏板下的青草,時而奔跑追逐。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園區內(nei) 吃草。人民網記者 馬天翼攝
鋪上光伏板,沙漠戈壁灘長出了綠草。為(wei) 了控製野草的瘋長,有人提議把羊“請”來吃草,便有了“光伏羊”的說法。
“我們(men) 家300隻羊全在光伏園區裏放養(yang) ,不僅(jin) 吃得好,還不用擔心會(hui) 亂(luan) 跑。”笑容堆滿了葉多黝黑的臉龐,“‘光伏羊’可走俏了,縣裏帶領我們(men) 發展生態畜牧業(ye) 和村集體(ti) 經濟,羊可以集體(ti) 出欄,不用為(wei) 銷路發愁!”
從(cong) 南到北,一幕幕生動的場景,讓人們(men) 對生態保護有了更直觀的感受。看萬(wan) 裏河山,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勢頭愈加強勁,美麗(li) 中國建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帥筠、羅娜、林盈、胡虹、朱虹、王麗(li) 、張莉萍、龔莎、張沛、樸馨語、孝媛、湯龍、慎誌遠、肖懿木、李海霞、王星、張聿修、李睿、高飛躍、馬俊華、王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