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一大早,59歲的王崇年就開始為(wei) 果樹修剪壞果和枝葉。距離成熟期還有兩(liang) 個(ge) 月,果樹枝頭已掛滿拳頭大的桔柚和果凍橙,十分惹眼。
8月12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村民王崇年在護理果園。 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王崇年是福建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的村民。“想把果子種好,就要精細化管理,及時去掉被陽光灼傷(shang) 的壞果,修剪過密的枝條。”擦了把汗,王崇年拉過一條板凳,招呼記者坐下,“這都是我這幾年當‘學生’悟出來的道理。今年我在區裏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指導下,投入好幾萬(wan) 元給果樹增加了防曬網,大大降低了壞果率。”
8月12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村民王崇年在護理果園。 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王崇年的果園位於(yu) 福建“母親(qin) 河”閩江邊。一汪碧綠的江水向東(dong) 奔流而去,這裏空氣清新、鳥鳴啁啾,河畔坐落著古樹人家,優(you) 美的山鄉(xiang) 環境吸引了不少遊客和研學團隊前來,村裏的餐館、民宿在周末經常被預訂一空。
這是8月12日拍攝的福建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然而,十多年前,眼前的景象卻全然不同。作為(wei) 閩江下遊水口庫區的移民鄉(xiang) 鎮,為(wei) 了解決(jue) 生計問題,爐下鎮20世紀80年代陸續開始大規模發展生豬養(yang) 殖,生豬養(yang) 殖一度成為(wei) 這裏的支柱產(chan) 業(ye) 。
“老百姓腰包鼓了,閩江也變髒了。”王崇年說,當時他養(yang) 了幾十頭豬,村裏房前屋後幾乎都是豬圈,大量汙水未經處理直排閩江,無序養(yang) 殖讓爐下鎮付出了生態的代價(jia) 。“汙染嚴(yan) 重時,水麵上長滿了水葫蘆,岸邊蚊蠅肆虐,‘母親(qin) 河’成了群眾(zhong) 繞著走的髒水溝。”爐下鎮斜溪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李成政說。
“粗放的生豬養(yang) 殖回報固然高,但要用斷送子孫後代居住環境的代價(jia) 去換取,這筆賬劃不來……”幹部群眾(zhong) 逐漸形成生態保護共識,延平區開始整治畜禽養(yang) 殖汙染、推動生態轉型。自2017年以來,延平區已削減“小、散、亂(luan) ”的生豬養(yang) 殖規模216萬(wan) 頭,先後拆除4469家養(yang) 豬場。
告別了養(yang) 豬事業(ye) 後,王崇年開始了“二次創業(ye) ”。“一開始我也‘兩(liang) 眼一抹黑’,不過農(nong) 業(ye) 部門和鎮裏為(wei) 我們(men) 推薦了不少優(you) 良果樹品種,還手把手教我們(men) 生態種植,我很快找到了新的致富‘門道’。”王崇年說,他承包了如今的這片果園,並在果園中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還使用榨油剩下的菜籽餅和羊糞發酵而成的有機肥給果樹施肥,不僅(jin) 最大程度降低了傳(chuan) 統化肥對環境的影響,還提升了果實品質。
“如今延平轄區30條小流域全麵消除劣Ⅴ類水質,群眾(zhong) 的轉產(chan) 轉業(ye) 率也達到91.3%。”延平區委書(shu) 記黃桂誠告訴記者。
依托3.8公裏長的閩江江岸線、千年古榕及周邊的綠水青山等自然資源,斜溪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盤活村內(nei) 閑置的文化中心樓、糧食倉(cang) 庫、碼頭等資源,積極引入社會(hui) 資本,打造茶洋窯文化創意館、洲頭企業(ye) 文化博覽園等,“農(nong) 旅+文旅”產(chan) 業(ye) 規模初顯。
這是8月12日拍攝的福建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無人機全景照片)。 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四年前,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有觀鳥愛好者在王崇年的果園中拍到了一種美麗(li) 的候鳥——藍喉蜂虎。自此,每年初夏,這群遠道而來的“客人”都會(hui) 來到斜溪村棲息並繁育後代,吸引了天南海北的觀鳥愛好者前來觀覽。王崇年也在延平區攝影協會(hui) 的指導下,在果園裏搭起了一個(ge) 觀鳥棚,成了一位“觀鳥導遊”,走上了生態文旅致富路。
8月12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村民王崇年展示手機裏攝影愛好者發來的藍喉蜂虎照片。 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