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塞上江南風景新

發布時間: 2024-08-21 10:53:00 來源: 工人日報

  在巍巍賀蘭(lan) 山的護佑和滔滔黃河水的滋養(yang) 下,寧夏地處西北,卻勝似江南。日前,記者跟隨“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采訪團走進塞上江南,這片溫婉又壯闊的土地上,正敘述著各族群眾(zhong) 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書(shu) 寫(xie)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寧夏故事”。

  多民族社區親(qin) 如一家人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嫋嫋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走進銀川市金鳳區頤和城府社區,一陣歌聲從(cong) 長廊中傳(chuan) 來,頤和城府中老年合唱團正在認真排練歌曲《我和我的祖國》。

  李朝珍今年54歲,在她眼中,合唱團如同家一般溫暖。“我們(men) 每天都來這裏識譜、唱歌,合唱團裏有許多個(ge) 民族的兄弟姐妹,我們(men) 不分彼此,是一個(ge) 大家庭。”社區內(nei) ,紅娘工作室、石榴籽鄰裏微講堂、石榴籽愛心服務站同樣人氣頗高。“無論是理發、維修家電還是政策谘詢、尋醫問診在這裏都有便民服務。”社區居民曹興(xing) 春告訴記者。

  頤和城府社區有居民1萬(wan) 餘(yu) 人,回族、維吾爾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9.8%。“我們(men) 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合社區,各族群眾(zhong)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在這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le) 。”頤和城府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騰婉露說。

  炸燙麵油香、寫(xie) 書(shu) 法、教剪紙……8月11日,在吳忠市利通區勝利鎮上橋社區,記者看到,一年一度的社區鄰居節正熱鬧舉(ju) 辦,居民們(men) 在此品菜肴、話家常,歡聲笑語不斷。

  在縫紉裁剪服務處,記者見到了“七一勳章”獲得者、回族老人王蘭(lan) 花,她正仔細幫居民裁剪衣服。“這些年,誰家有解不開的糾紛,我上門協調;誰家遇到難題,我想辦法幫助……”王蘭(lan) 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蘭(lan) 花芬芳”誌願者隊伍。

  “在社區裏,大家親(qin) 如一家,相互包容、團結互助。我今年74歲了,但從(cong) 事誌願服務、維護民族團結的心依然熾熱。”王蘭(lan) 花深情地說。

  生態治理擦亮塞上“明珠”

  來到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列列起伏的沙丘、一叢(cong) 叢(cong) 蓬勃的沙生植物出現在眼前。這裏雖地處毛烏(wu) 素沙漠邊緣,入眼卻綠意蔥蔥。

  48歲的林場職工張學雲(yun) 已在白芨灘幹了30餘(yu) 年。“剛來時這裏荒無人煙。”他指著沙地上的檸條說,進入2000年後,白芨灘大規模運用草方格治沙法,用1立方米的草方格固定流沙,同時,采用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種子、營養(yang) 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4項技術互為(wei) 補充的治沙技術,大大提高了造林平均成活率。

  “多年來,保護區廣大職工發揚‘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治沙精神,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裏、東(dong) 西寬約40公裏的綠色屏障。”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dang) 委書(shu) 記、局長,“人民楷模”王有德動情講述著何以綠染白芨灘。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場至今,幾代白芨灘人共治沙造林68萬(wan) 畝(mu) ,控製流沙100多萬(wan) 畝(mu) ,讓沙漠從(cong) 引黃灌區邊緣後退20多公裏,保護了黃河的生態安全。如今,白芨灘還利用沙區特有資源,發展沙漠蔬果、苗木培育、生態旅遊等多種產(chan) 業(ye) ,實現治沙致富齊步走。

  “1993年,我一個(ge) 人來到這裏,現在已經是一家四口了。”白芨灘變綠了,林場職工的生活也蒸蒸日上,張學雲(yun) 告訴記者,他從(cong) 沒有房子到住上樓房,現在的收入比剛來時翻了幾十番,“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距白芨灘170公裏外,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石炭井也因生態修複從(cong) “煤城”變為(wei) “影城”。

  石炭井位於(yu) 寧夏賀蘭(lan) 山北段腹地,素有“百裏礦區”之稱。“隨著這裏的煤炭資源枯竭,煤礦關(guan) 閉退出,石炭井常住人口從(cong) 十幾萬(wan) 人減少到隻剩200多人。”石炭井居民葛義(yi) 紅說,“2017年起,寧夏打響賀蘭(lan) 山生態整治修複保衛戰,采煤沉陷區綠色轉型,我們(men) 終於(yu) 看見了綠水青山!”

  “這裏有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學校、醫院、商店、火車站等完整工礦行政區遺址,為(wei) 影視拍攝提供了最具真實感的場景。”石炭井街道辦事處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翟磊說,目前已吸引《萬(wan) 裏歸途》《山海情》等40餘(yu) 部影視劇組到此取景拍攝,石炭井成為(wei) 拍攝現實主義(yi) 、懷舊年代、未來科幻等影視劇的“富礦”。

  特色產(chan) 業(ye) 富了一方百姓

  位於(yu) 靈武市的寧夏塞上牧源牧業(ye) 有限公司的智慧牧場裏,一頭頭奶牛正在鬆軟的沙地上沐浴陽光;擠奶大廳內(nei) ,一頭頭奶牛排隊站上轉盤式擠奶設備“打卡上班”。29歲的擠奶大廳主管王亞(ya) 寧已經在這裏工作了7年,現在月收入過萬(wan) 元。“如今,寧夏奶企逐步走上規模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牧場。”王亞(ya) 寧說。

  近年來,寧夏聚力發展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依托“黃金奶源地”、數百年枸杞種植曆史、賀蘭(lan) 山東(dong) 麓釀酒葡萄種植“黃金地帶”,持續打造乳品、枸杞、葡萄酒產(chan) 業(ye) 等寧夏名片。

  走進殷紅子熟枸杞莊園,琳琅滿目的枸杞周邊產(chan) 品讓人目不暇接。“枸杞可不僅(jin) 僅(jin) 隻泡在保溫杯裏。”全國勞模、寧夏枸杞協會(hui) 會(hui) 長、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郝向峰告訴記者,過去枸杞幹果為(wei) 主打產(chan) 品,現在則是研發精深加工產(chan) 品,實現枸杞的果、花、葉、根全資源利用,讓更多年輕人也愛上枸杞。

  小枸杞成為(wei) 富民興(xing) 業(ye) 的致富果。郝向峰介紹,公司種植基地周邊大多是生態移民村,旺季每天能解決(jue) 3000多名當地群眾(zhong) 務工,每人每天收入160元至200元。同時,通過“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模式,帶動周邊約2000戶群眾(zhong) 種植枸杞2萬(wan) 畝(mu) 。放眼寧夏全區,截至目前,枸杞產(chan) 品有10大類120餘(yu) 種,全產(chan) 業(ye) 鏈綜合產(chan) 值達到了290億(yi) 元。

  風從(cong) 賀蘭(lan) 山深處吹來,拂過山腳下成片的葡萄園,特色各異的酒莊成為(wei) 許多遊客前來感受塞上江南風情的打卡地。

  走進位於(yu) 賀蘭(lan) 縣的圖蘭(lan) 朵葡萄酒小鎮,有的遊客在露台上遠眺,有的在葡萄園裏參觀。同日,寧夏正在舉(ju) 辦的國際葡萄酒文化旅遊博覽會(hui) 吸引了來自法國、澳大利亞(ya) 、意大利等國家130餘(yu) 家知名酒莊和展商參展。從(cong) 葡萄種植、釀造,到星空酒莊遊……賀蘭(lan) 山東(dong) 麓的紫色奇跡正朝著多產(chan) 業(ye) 融合、多業(ye) 態疊加的融合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每年可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提供就業(ye) 崗位13萬(wan) 個(ge) 。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推動就業市場健康發展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製,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係,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詳細]
  • 非遺保護,以活態激發活力(金台隨筆)

    發掘非遺特色化、傳統化、民間化、個性化的美學價值,喚醒非遺生動質樸、精工細作、順天應時、承星履草的文化精神,匯千泉萬瀑、生千變萬化,讓非遺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讓人欣慰的是,有著秧歌、腰鼓、石雕等非遺的陝西榆林,已經被確定為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 [詳細]
  • 堅持黨的全麵領導(人民觀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好堅持黨的全麵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製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麵依法治國、堅持係統觀念等重大原則。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