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八月,站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的高山觀景台上,隻見層層梯田景色如畫,片片綠意煞是喜人。在這裏,曾經連養(yang) 活一家人都難的稻田,如今作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明的代表,已成為(wei) 一張舉(ju) 世聞名的文旅名片。
中國是世界水稻的主要起源地,廣西是重要的水稻種植區。幾千年來,勤勞的中華兒(er) 女孕育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nong) 耕智慧,創造了包括梯田在內(nei) 的豐(feng) 富農(nong) 耕係統。位於(yu) 桂林的龍脊梯田,是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認證的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至今仍“守”著傳(chuan) 統耕種方式。
一位瑤族村民行走在大寨村的梯田裏。新華社記者曹禕銘 攝
據考證,龍脊梯田已有2300多年曆史。這裏地處典型喀斯特地區,山多田少,缺乏完整土地。為(wei) 解決(jue) 這一難題,當地各族先民在如同龍的脊背一樣蜿蜒陡峭的山坡上墾地種稻,逐漸形成層層疊疊的梯田景觀,龍脊梯田因此得名。
位於(yu) 龍脊梯田核心地帶的大寨村,地處海拔800米至1000米之間。乘坐觀光纜車從(cong) 山腳一路向上,20多分鍾車程中,目之所及皆是翠綠稻田,整個(ge) 村子被包裹在梯田之中,景色蔚為(wei) 壯觀。如今這裏是世界各地遊客的熱門打卡地,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較早組織梯田景區保護開發的大寨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潘保玉說:“在梯田耕種比在平原難得多,田壟最窄處隻有一拳寬,不熟悉的人走路都走不快。”正因如此,機械化工具很難在梯田派上用場,當地獨具特色的稻作文化也得以較為(wei) 完整地保留至今。
大寨村曾經是貧困村。因耕作收入難以維持生活,許多年輕人一度選擇外出打工,大片梯田撂荒。
“當時村裏就想,不能把祖先傳(chuan) 下來的水稻耕作技藝荒廢掉。另外,可以依靠這裏獨一無二的梯田景觀發展旅遊業(ye) ,這樣村子才有出路。而要發展旅遊,首先要把梯田種好。”潘保玉告訴記者,2008年左右,村裏組織了義(yi) 務耕種隊,黨(dang) 員帶頭,無償(chang) 幫助貧困家庭、無勞動能力的村民耕種梯田。
水稻必須“喝水”,而本就陡峭的梯田一度麵臨(lin) 缺水的困擾。“當時村民在山頂養(yang) 牛,每年冬天都要去山頂燒山,再加上一度掀起的采金熱,本就光禿禿的山坡被挖得坑坑窪窪,無法涵養(yang) 水源。”潘保玉介紹,利用縣林業(ye) 局提供的樹苗,他發動村民把荒山全部種上苗木,並停止了挖礦活動。
“這得到了各族村民的響應。大家團結一心,人人種樹,這才有了大寨村的今天。”他說。
村民潘德雄說,自家兩(liang) 畝(mu) 梯田,現在基本隻靠引山泉水就夠用了,離水源較遠的人家,也都接上了水管引水。
潘保玉說,另一個(ge) 變化是稻種的升級換代。“原來村裏種的高稈稻不僅(jin) 產(chan) 量低,還難抗病蟲害和雜草,看著也不美觀。現在種上了雜交水稻,抗害能力和產(chan) 量提高的同時,稻苗也更漂亮。”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身穿紅瑤服飾的村民行走在梯田間。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據了解,村裏現在主要種植的是遲熟優(you) 質雜交稻,全生育期達150天,10月底才收獲,這也使遊客有更多時間來觀賞梯田美景。
如今的大寨村,種水稻把許多年輕人吸引回到村裏,遊客也越來越多。2022年,大寨村成功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xiang) 村”。
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組織方式也在變。潘保玉說,現在采取的是“政府指導、公司投資、村民入股”的新辦法。2024年2月,大寨村舉(ju) 行一年一度的旅遊分紅大會(hui) ,全村282戶獲得725萬(wan) 元“年終獎”,戶均2.5萬(wan) 多元。
稻田養(yang) 魚、農(nong) 耕體(ti) 驗、梯田拍照、食品加工,多樣化的產(chan) 業(ye) 形態正讓這個(ge) 因梯田而火起來的深山村寨變得更加興(xing) 旺。潘德雄告訴記者,他2012年辭掉深圳的工作回到家鄉(xiang) ,3年後在村裏開起第一家民宿。“旺季入住率能達到80%,我還開了農(nong) 家樂(le) ,年收入有時會(hui) 有50萬(wan) 元,自家田裏種的稻米根本不夠客人食用,每年還要從(cong) 鄰村買(mai) 米。”
“每年秋收後,家家戶戶都會(hui) 檢查自家的田地需不需要修整,把水稻梯田保護好成了村裏人的共識。”潘德雄說,他打算明年在村裏開第二家民宿。
大寨村還與(yu) 老撾的一個(ge) 村子結為(wei) “友好村”,幫助那裏的村民種好水稻,並把旅遊開發的方法傳(chuan) 授給對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