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姐”李虹霏在直播科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受訪者供圖
化好妝、整理好警服,保持微笑走進“茶城森警”的直播間。在90後民警李虹霏看來,每次直播都是一件大事:既要滿足粉絲(si) 的好奇心,又要回應他們(men) 的疑惑。“興(xing) 奮中帶著一絲(si) 緊張。”李虹霏說。現在,不管是發視頻還是直播,都會(hui) 有很多粉絲(si) 關(guan) 注和互動,有的是來聽法律知識科普的,有的則是來看小動物的。
隨身攜帶的一個(ge) 公文包,鼓鼓囊囊地裝著調解記錄本和調解法律文書(shu) ,在雲(yun) 南大理,80後彝族漢子茶文森時常一個(ge) 人奔走在田間地頭、鄉(xiang) 間小路,出入於(yu) 群眾(zhong) 院落,圍繞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熱點問題,用彝族白話腔“說法”。
還有攜手村民打造“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的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趙家清;積極助力新時代“楓橋經驗”本土化的退役軍(jun) 人蔡思敏……一係列普法實踐在青年普法工作者的助力下深入千家萬(wan) 戶。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跟隨“法治光輝照邊疆——全國網絡普法行·雲(yun) 南站”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雲(yun) 南省多個(ge) 市縣,切身感受基層網上網下普法新活力、新動力。
讓年輕人與(yu) 普法“雙向奔赴”
“法律有那麽(me) 多條,不是人人都能記住。但如果以大家喜歡的方式去普及,那應該能記得快些。”今年34歲的李虹霏是雲(yun) 南省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的民警,日常她以“茶姐”的身份在普洱市公安局抖音官方賬號“茶城森警”中頻頻出鏡。
2018年,普洱市公安局率先通過“茶城森警”在短視頻平台進行野生動物科普和相關(guan) 普法工作。6年來,累計發布短視頻3896條,累計播放量18.9億(yi) ,粉絲(si) 達到1238萬(wan) ,成為(wei) 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重要普法平台。
“茶城森警”把與(yu) 網友互動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後來,由於(yu) 頻繁地在評論區用“網絡熱梗”回複網友,他們(men) 還被網友冠名“整活官方”。
碰上網友打趣說“起鍋燒油”,暗示吃野生動物,“茶城森警”會(hui) 玩梗般地回應,“可獄可囚”“這想法不僅(jin) 刑且很牢銬”。為(wei) 了提高網友們(men) 對保護野生動物的認識,“茶城森警”還根據網友留言總結了朗朗上口的規律,“形狀越怪判得越快,模樣越醜(chou) 判得越久”。
李虹霏坦言,在科普和普法的過程中,自己和團隊也會(hui) 遇上陌生的領域。有一次他們(men) 收到網友發來的視頻,視頻裏一隻“既像豹子又像貓”的動物,他們(men) 從(cong) 來沒有見過,一下子就“摸不著頭腦”了。他們(men) 將視頻發給專(zhuan) 家求解,經過多方鑒定,這隻動物名叫“斑林狸”,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李虹霏說,日常科普中,隻要自己拿不準的,就通過聯係動物學家和有經驗的民警,多方求證後才會(hui) 將答案反饋給粉絲(si) ,保證對每一次答疑都負起責任。
如何尋找科普與(yu) 法律之間的連接點?李虹霏選擇講好每一個(ge) 故事。
“粉絲(si) 聽不進去幹澀的法律條文,但我希望能在一個(ge) 個(ge) 故事和案例分享中,把野生動物保護相關(guan) 的法律知識普及到他們(men) 心裏。”李虹霏認為(wei) ,普法應該是一個(ge) “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大家把法律知識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
現在“茶城森警”通過直播、共創等形式,讓粉絲(si) 活躍起來了。“未來還會(hui) 考慮把粉絲(si) 請到我們(men) 直播間,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讓大家知道我們(men) 是很‘寵粉’的。”李虹霏說,她希望能在一個(ge) 輕鬆愉悅的網絡氛圍裏,讓《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深入人心。
“接地氣”的普法深入人心
茶文森是雲(yun) 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南詔鎮新村村監委主任、調解主任。作為(wei) 一名基層的“法律明白人”,多年來他熱心於(yu) 民間糾紛化解。
“‘阿茶表’又來普法宣傳(chuan) 了……”這是大家最常聽到老百姓對茶文森的調侃。2021年以來,茶文森組織了30多場普法宣傳(chuan) 活動,充分發揮了作為(wei) “法律明白人”的宣教前沿作用。
新村是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讓當地的水資源保護顯得異常重要。為(wei) 了提升村民的自覺性,茶文森組織舉(ju) 辦一係列法律法規宣講活動,在田間地頭宣傳(chuan) 環境保護法和水汙染防治法,讓村民了解了飲用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性。茶文森說,通過普法小講堂、普法強基火塘會(hui) 、彝族打歌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村民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這些年,村裏的矛盾糾紛很少發生。2023年,茶文森榮獲“雲(yun) 南省十優(you) 法律明白人”稱號。
“預防和調處已發生的矛盾和糾紛,隻是治‘標’,要想治‘本’還需抓好公民的普法學習(xi) 教育。”茶文森說。
作為(wei) 一名本鄉(xiang) 本土的彝家漢子,茶文森充分發揮人熟、地熟、事熟優(you) 勢,圍繞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電信網絡詐騙、溺水、危險駕駛等熱點問題,用彝族白話腔“說法”。今年,茶文森走村入戶1100多次。他說:“要把法律法規融入‘嘮家常’中,把實用的、村民能聽懂的法律法規知識說給他們(men) 聽。”
脫下軍(jun) 裝,成為(wei) 普法“護航人”
在距離邊境約3公裏的雲(yun) 南省保山市騰衝(chong) 市猴橋鎮猴橋村的國門新村,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今年27歲的傈僳族小夥(huo) 蔡思敏一大早又帶著整理好的筆記本出門了。
他跟村民約好了要跟大家開個(ge) “火塘會(hui) ”。幾條板凳、幾杯熱茶,麵對麵聊聊天、說說話。
村幹部和村民同坐一條板凳,聊的是家長裏短、鄰裏糾紛,話的是村裏的大小事務、政策法規、文明新風。蔡思敏說,這是用群眾(zhong) 自己商議的方式解決(jue) 問題。
最近,村民老竇的女兒(er) 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但讓老竇發愁的是,最近家裏遇到點事,一下子湊不齊學費,想請村裏幫忙給孩子申請助學貸款。蔡思敏記下了,這件事他要重點來辦。
另外,村子裏的老餘(yu) 和老蔡家因為(wei) 承包林的地界線問題產(chan) 生糾紛,蔡思敏又成了調解員。大家聚在火塘旁,一起把事情說清楚了,爭(zheng) 取把矛盾解決(jue) 在村裏。
蔡思敏高中畢業(ye) 後選擇了應征入伍,在昆明服役5年。退役後做過生意,最後還是回到了老家,成為(wei) 一名基層工作者。在矛盾調解、普法宣傳(chuan) 方麵,他已有3年多經驗。像今天這樣的“火塘會(hui) ”,他參加過很多場。
蔡思敏說,不怕矛盾來,不懼事情多。這些年,村子裏不斷創新“火塘會(hui) ”的形式,不管是在火塘邊,還在田間地頭、山林溝穀,隻要有矛盾糾紛的地方,他們(men) 總是在關(guan) 鍵時刻跟群眾(zhong) 站在一起。
在騰衝(chong) 市清水鎮,同樣是退伍軍(jun) 人的80後普法工作者趙家清,不僅(jin) 擔任清水鎮的副鎮長,同時還是該鎮三家村的黨(dang) 總支書(shu) 記。
這位佤族青年從(cong) 部隊退役回到村裏後,種過地、當過協警,還打算到市裏的公司去工作。2010年,三家村“兩(liang) 委”換屆選舉(ju) ,鄉(xiang) 裏希望趙家清留在村子裏建設家鄉(xiang) 。趙家清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毅然決(jue) 定留下來!
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司莫拉”,佤語為(wei) “幸福的地方”),是一個(ge) 有著500多年曆史的佤族聚居村落,曾經是“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風吹”的“落後村”。10多年過去了,司莫拉佤族村早已大變樣——文化基礎設施完善,景色宜人,村子治理得井井有條,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作為(wei) 佤族文化特色旅遊村,成為(wei)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22年,司莫拉佤族村還被評為(wei) “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趙家清說,這樣的發展成果,離不開清水鎮不斷完善的鎮村兩(liang) 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和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普法宣傳(chuan) 體(ti) 係。法治講座、文化展覽、普法主題禮品贈送……趙家清介紹,清水鎮通過多種方式在民族群眾(zhong) 聚集點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共創民主法治村”主題活動,用掌上學法、以案釋法、法律谘詢、法治講座等方式,倡導學習(xi) “不打烊”,麵向群眾(zhong) 及遊客多樣化普法。“把法律的種子播撒到了人民心中。”趙家清說。
讓趙家清感到振奮的是,現在司莫拉佤族村不僅(jin) 有良好的法治氛圍,也正在實現自治、法治、德治的全麵融合,社區環境穩定、村民幸福感更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