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要決(jue) 策部署,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係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shu) 寫(xie) 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ti) 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zhuan) 欄,展示教育係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zhuan) 欄之“六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e) 發展成就述評”係列推出第三篇《以教育之強支撐服務高質量發展》,一起來看——
以教育之強支撐服務高質量發展
——六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e) 發展成就述評之三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上,教育之於(yu) 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越發凸顯。
“全麵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等重要場合多次發表相關(guan) 論述,指引教育戰線譜寫(xie) 新的奮鬥華章。
教育係統牢記使命,錨定高效率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教育體(ti) 係與(yu) 產(chan) 業(ye) 體(ti) 係、社會(hui) 體(ti) 係、科技體(ti) 係有效對接,為(wei) 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能力顯著增強。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
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要強盛、要複興(xing) ,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wei)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洞察曆史邏輯,審時度勢,闡明重大戰略問題。
教育,已經成為(wei) 國家戰略必爭(zheng) 和決(jue) 定興(xing) 衰存亡的關(guan) 鍵要素;教育的能力和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著中國的現代化程度和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
我國高等教育素有“篤心科研,丹心報國”的傳(chuan) 統。在新征程上,高校更應錘煉曆史眼光、增強曆史自覺、掌握曆史主動,唯此才能不迷失方向,不錯失機遇,把握引領時代潮流。
機遇如何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出明確答案:“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於(yu) 深厚的基礎研究,產(chan) 生於(yu) 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liang) 方麵具有天然優(you) 勢。要保持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鼓勵自由探索,敢於(yu) 質疑現有理論,勇於(yu) 開拓新的方向。”
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明的方向,教育部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引導高校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開展係統、深入的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研究,爭(zheng) 取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形成引領國際前沿科學發展的研究團隊和學術高地。在首輪“雙一流”建設基礎上,第二輪建設在基礎學科、先進製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國家急需領域加強布局,強化一流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定位。
在上海浦東(dong) 新區,依一條小河而建的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遠離喧囂,安然靜謐。
在這裏,由眾(zhong) 多師生組成的科研隊伍,聚焦“物質的起源、演化和結構形成的規律”這一根本性科學問題,麵向深空、深海、深地,尋找宇宙中“極大”與(yu) “極小”的關(guan) 聯。
“前沿領域的自由探索是揭示自然奧秘、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的重要途徑。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練科學第一性問題,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說。
麵向重大挑戰,改革味要更濃、成色要更足。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以下簡稱《決(jue) 定》)指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ti) 製機製一體(ti) 改革,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強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功能,要求教育戰線建立起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yang) 與(yu)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度融合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形成重大任務牽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推進機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中搶占製高點,謀取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zheng) 的新優(you) 勢。
教育戰線加快優(you) 化教育資源布局,匯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資源,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組織重大科技任務,建立以重大任務實施為(wei) 核心的協同攻關(guan) 機製……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更加突出問題導向、更加體(ti) 現與(yu) 時俱進。
今年5月,智慧天網一號01星發射升空,開始在軌試驗。這標誌著清華大學智慧天網創新工程任務邁出關(guan) 鍵一步,對於(yu) 突破空間頻率軌道資源科學利用關(guan) 鍵技術、星座建設等重要任務具有裏程碑意義(yi) 。
聚焦重大需求科技前沿,以有組織科研為(wei) 國家戰略注入教育動能,是高校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色,也是重要方法論。智慧天網創新工程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複雜係統工程。清華大學針對大係統工程特點,加強有組織科研,設立技術指揮線和行政指揮線,聯合上海清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等多家單位,組成多學科科技攻關(guan) 團隊,確保工程任務順利推進。
“學校黨(dang) 委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主動布局重大科研項目,探索新型舉(ju) 國體(ti) 製下的有組織科研模式,夯實基礎研究,打造戰略科技力量,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主動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清華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邱勇說。
創新升級培養(yang) 模式
全麵提升人才自主培養(yang) 能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實現民族複興(xing) 、贏得國際競爭(zheng) 主動的戰略高度,把人才作為(wei) 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持續釋放加強人才工作的強烈信號。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使之成為(wei) “戰略先導”“重要支撐”“有效途徑”“基礎工程”,最終要通過教育培養(yang) 的高素質人才來實現。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作用,歸根結底也是靠人才自主培養(yang) 這一功能來體(ti) 現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指出:“要優(you) 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人才培養(yang) 結構。”“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yang) ,為(wei) 解決(jue) 我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提供人才支撐。”
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jue) 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提升這一原點問題。
緊緊錨定黨(dang) 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教育部持之以恒推動工作布局,著力走好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為(wei) 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關(guan) 鍵支撐。
想國家發展之所想,著力強化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1.0、2.0相繼實施,“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戰略行動”正式啟動。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裏,288個(ge)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基地煥發勃勃生機,超過86%的畢業(ye) 生留在基礎學科領域深造,成為(wei) 基礎學科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堅實的後備力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高水平大學建設14個(ge) 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中心,打造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yang) 高地。
急國家發展之所急,著力強化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
聚焦國家戰略關(guan) 鍵領域,持續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體(ti) 係重構,流程再造,評價(jia) 重建,聯合國務院國資委建設32個(ge) 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校企聯合打造200餘(yu) 門核心課程,校企雙導師超過2萬(wan) 人,培養(yang) 要素持續完善,產(chan) 教融合走實走深,形成工程碩博士有組織培養(yang) 新範式。
應國家發展之所需,著力強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
緊扣國計民生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職業(ye) 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chan) 業(ye) 變革,聚焦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每年優(you) 先增設先進製造業(ye) 領域新專(zhuan) 業(ye) 。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yang) 1000萬(wan) 名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不斷湧現。
不久前,教育部相繼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備案和審批結果、2024年高等職業(ye) 教育專(zhuan) 科專(zhuan) 業(ye) 設置備案和審批相關(guan) 工作結果。與(yu) 當前社會(hui) 發展需求緊密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點大幅增設,供給相對過剩的專(zhuan) 業(ye) 點大幅撤銷,調整幅度均為(wei) 曆年來最大。
“曆年來最大”的邏輯,在於(yu) 調整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設置,引導支持專(zhuan) 業(ye) 設置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重點產(chan) 業(ye) 和特色產(chan) 業(ye) 、民生緊缺需求,培養(yang) 急需人才。
《決(jue) 定》著眼加快形成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服務、支持、激勵的有效機製,強調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yang) 機製。
未來,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將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深入推進產(chan) 教融合
全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
強國之路,孕育著巨大發展空間,也麵臨(lin) 著不少風險與(yu) 挑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時代進步的維度揭示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現實邏輯”,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轉化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路徑,是衡量教育有力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轉化道路不通暢,就會(hui) 導致很多科技成果“躺在實驗室睡大覺”,失去應用價(jia) 值和經濟價(jia) 值。
著眼解決(jue) “不願轉”“不會(hui) 轉”的問題,教育戰線持續推進高水平的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實現教育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人才鏈與(yu) 價(jia) 值鏈深度有機銜接——
武漢,中國光穀。
華中科技大學與(yu) 相關(guan) 龍頭企業(ye) 建立25個(ge) 聯合實驗室,逐步建立起從(cong) 基礎研究、關(guan) 鍵技術突破到成果轉化應用的國家科技基地集群優(you) 勢,先後有130家高新技術企業(ye) 由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應運而生,支撐中國光穀“光芯屏端網”產(chan) 業(ye) 集群突破6000億(yi) 元大關(guan) ,正努力向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
通過有效的市場機製和激勵機製,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意願,同時健全成果轉化平台服務機製、產(chan) 學研用對接合作機製,打通轉化的“最後一公裏”,唯有統籌改革,方能一體(ti) 前進——
成立科研成果轉化領導小組,下設知識產(chan) 權管理有限公司負責股權運營和企業(ye) 賦能;設置科技成果審批小組,由校務會(hui) 開展集體(ti) 決(jue) 議、重點審批……近年來,浙江大學打開校企戰略合作高質量發展新格局,2023年該校科研經費首次突破80億(yi) 元大關(guan) ,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全國名列前茅。
當前,我國有1萬(wan) 多所職業(ye) 院校、3000多萬(wan) 名在校生,蘊含著巨大的資源紅利。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闡明職業(ye) 教育的重大意義(yi) :“職業(ye) 教育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ye) 創業(ye) 、助力經濟社會(hui) 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yi) 。”對職業(ye) 教育深情寄語:“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ye) 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wei) 。”
教育部全麵落實“一體(ti) 兩(liang) 翼”工作布局,探索省域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新模式,推動建設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和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
高位推進“一體(ti) ”——與(yu) 山東(dong) 、天津、廣西等8個(ge) 省份共建省域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試點,部省共同推進職業(ye) 教育更好服務地方發展戰略,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經驗和範式。
有序布局“兩(liang) 翼”——在資源實力和統籌能力較強的市域層麵首批遴選建設28家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2023年7月,中國中車集團牽頭組建成立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這也是教育部支持建設的首個(ge) 國家級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2024年7月,中鋁集團牽頭組建成立國家有色金屬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
全麵深入兌(dui) 現職業(ye) 教育紅利、激發職業(ye) 院校潛能,這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係統躍遷。
2022年5月1日,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正式施行。
“明確職教與(yu) 普教同等重要地位”“職業(ye) 學生與(yu) 普通學生享有平等機會(hui) ”……職業(ye) 教育實現曆史性跨越,由原來參照普通教育辦學向相對獨立的教育類型轉變,進入提質培優(you) 、增值賦能的新階段。政府主導、行業(ye) 指導、企業(ye) 參與(yu) 的多元辦學格局逐步健全,育人模式不斷創新。
職普融通加速推進、產(chan) 教融合深入推進、職教高考不斷完善……隻有職教的天地越來越廣闊,才能讓不同稟賦的學生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成長成才道路,實現多樣化發展。
……
在煥發無限生機活力的中華大地上,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偉(wei) 力,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注入澎湃動能。
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教育戰線必將奮力譜寫(xie) 新時代新征程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進程中創造新的發展奇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