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站在祖國“四極”的三尺講台上

發布時間: 2024-09-10 09:42:00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一支粉筆,兩(liang) 肩重任,三尺講台,四季耕耘。

  在第40個(ge) 教師節到來之際,光明日報記者往西走到帕米爾高原,往南走到海南三沙,往北走到黑龍江漠河,往東(dong) 走到黑龍江與(yu) 烏(wu) 蘇裏江匯合處,在祖國的“四極”之地探訪教書(shu) 育人者。

  他們(men) 所站立的講台,便是我們(men) 的教育在祖國版圖內(nei) 所抵達的最遠端,承載著邊疆孩童的夢,也承載著青年教師的家國情懷、崇高理想和不凡青春。

  做帕米爾高原的一株楊樹

  ——訪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wu) 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xiang) 種羊場小學副校長李鈺

  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靳昊

  新疆烏(wu) 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xiang) 種羊場小學副校長李鈺,常常是在中國一天中最晚的落日餘(yu) 暉裏結束校園工作的。他也常常將“教師”這一身份延續到校園之外:或是迎著晨光,與(yu) 放牧路上的留守兒(er) 童長談,了解他們(men) 的生活;或是背著星光,去牧民家中家訪,詢問他們(men) 的需要。

  李鈺(右) 受訪者供圖

  來到烏(wu) 恰5年,李鈺已經愛上了這樣的日常。不少朋友問他,放棄都市生活來到這“遙遠的地方”,有沒有後悔?他卻說,多年前,驅車幾千公裏從(cong) 四川綿陽到新疆烏(wu) 恰,是他人生中最正確的決(jue) 定。因為(wei) 在這裏,“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有了歸宿。在他看來,能在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上,成為(wei) 影響學生一生的教育工作者,這是最浪漫的事!

  剛到波斯坦鐵列克鄉(xiang) ,李鈺發現學校附近的一些道路兩(liang) 旁種著楊樹。在柯爾克孜語中,“鐵列克”是楊樹的意思。大自然對中國西陲的這片土地不算友好,這裏氣候多變,風雨無定。但不論自然環境如何,適應能力很強的楊樹都能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生長。李鈺說,每一個(ge) 來到西部建設祖國邊疆的人都像一棵楊樹,他為(wei) 能成為(wei) 這片“楊樹林”的一分子感到榮幸。

  來到種羊場小學後,李鈺發現一些孩子對上學有些抵觸。上學的確不如在草原奔跑自由,學習(xi) 也未必能讓他們(men) 過上不一樣的生活,但學習(xi) 能賦予他們(men) 選擇人生的機會(hui) ,他不能讓學生失去這個(ge) 機會(hui) 。為(wei) 此,李鈺和幾名老師提出開設興(xing) 趣小組,用興(xing) 趣把學生“帶”回學校。

  四年級學生阿卜杜拉聰明伶俐,但一度不喜歡上學。通過調查,李鈺發現他是因為(wei) 成績不好,缺乏信心,才出現了厭學情緒。於(yu) 是,李鈺和魔方興(xing) 趣小組的老師前往阿卜杜拉家家訪,並送給他一個(ge) 魔方,告訴他如果還原不了,可以到興(xing) 趣小組來。

  第二天,阿卜杜拉說他“轉了一晚上,怎麽(me) 都複原不了”。好奇驅使他回到學校,來到興(xing) 趣小組。通過訓練,阿卜杜拉成了小組中的“小快手”,他逐漸找回自信,也慢慢回歸學校、愛上學習(xi) 。他的學習(xi) 態度從(cong) 此改變,還給自己樹立了更高的目標。

  李鈺一直希望,通過他的行動把教育的能量傳(chuan) 遞給每一個(ge) 孩子和家庭,把我國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宏圖大略,落實在每一個(ge) 學生的成長道路上。

  五度春秋,大自然依然無情,學校附近的楊樹還是那樣挺拔。對李鈺來說,他早已適應這裏的生活,他“不是背井離鄉(xiang) ,而是把烏(wu) 恰當作第二故鄉(xiang) ”。

  “這裏的太陽落得特別晚,時間走得特別慢,足夠我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們(men) 成長。”李鈺說,他願繼續做一株生長、紮根在帕米爾高原的楊樹,為(wei) 邊疆建設作出教育工作者的貢獻,堅守祖國西極的一方講台,嗬護更多的“小樹苗”向上生長。

  做紮根海島的“抗風桐”

  ——訪海南三沙市永興(xing) 學校幼兒(er) 園園長洪美叔

  光明日報記者 李丹陽 王曉櫻

  為(wei) 了上島支教,洪美叔足足申請了3次,而她早早就知道,那裏並無“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浪漫。

  三沙市永興(xing) 學校,我國最南端的海島學校。它身處碧海藍天之中,也暴露在高溫、高鹽、高濕、強紫外線的環境裏,自然條件艱苦,交通不便。而且,它是三沙唯一的學校,集幼兒(er) 園、小學、成人職業(ye) 培訓教育於(yu) 一體(ti) ,教育資源緊張,落在每個(ge) 老師身上的任務也很重。

  洪美叔(中) 受訪者供圖

  但洪美叔堅決(jue) 要去。她的母校海南省瓊台師範學院支援建設永興(xing) 學校多年,在十幾個(ge) 批次師生的實踐下,“上島”漸漸成為(wei) 一種光榮、一種情懷。“我是從(cong) 大山裏走出來的孩子,我在求學路上不斷得到黨(dang) 和政府的恩惠:助學貸款、精準扶貧補貼、勵誌獎學金……我的夢想很明確,就是將學到的本領,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洪美叔說。

  申請終於(yu) 通過,這個(ge) 心地純粹的姑娘幹脆利落地上島了。所帶之物唯有幾盒藥,當然,還有一腔熱血。

  駐島6年,生活無疑是單調的。“三沙島嶼麵積僅(jin) 13平方公裏,永興(xing) 島麵積隻有2.1平方公裏,用45分鍾就能把全島走個(ge) 遍。”但洪美叔總是用工作將簡單的生活填滿。尤其是負責幼兒(er) 園工作以來,除了日常教學,她還把很多精力放在改造教室等工作中……光是為(wei) 了采買(mai) 遊戲設施,就前前後後忙活了三個(ge) 月,既要做方案招標,又要學習(xi) 了解審批、報賬各個(ge) 環節,還要下大力氣說服島外商人克服運輸困難,把東(dong) 西買(mai) 過來。

  種種瑣事纏身,可一個(ge) 信念撐起了她:外麵有的,咱們(men) 孩子也要有!

  直到現在,她依然會(hui) 為(wei) 滑梯交付日的一幕深深感動——島上各行各業(ye) 的人自發趕來幫忙,有的開來叉車,有的扛著零件,有的帶來工具……略顯局促的操場上,來了五六十人,共同見證著孩子們(men) 的滑梯落成。

  或許那一刻,所有人都更加理解了一件事:這所小小的海島學校,承載著當地漁民和駐島工作人員的全部牽掛。“大家傾(qing) 全島之力,隻為(wei) 讓孩子們(men) 能在父母身邊生活讀書(shu) ,而不是到島外就讀、成為(wei) ‘留學’兒(er) 童。”她說。

  為(wei) 了不負這份牽掛,從(cong) 2019年起,洪美叔開始把班級裏幼兒(er) 每天的表現,寫(xie) 成書(shu) 信與(yu) 家長交流,至今已寫(xie) 了300多封。“一開始,隻有我寫(xie) ,漸漸地,家長也會(hui) 學著我的形式,或記錄,或回信。”一來一往之間,洪美叔和家長處成了“兄弟姐妹”。教育成為(wei) 紐帶,將人心聚在一塊兒(er) 。

  永興(xing) 島上有一種植物叫抗風桐,生命力頑強,即便樹枝被海風吹斷了,也可以落地生根,很快便枝繁葉茂。洪美叔說,駐紮海島的教師就像那抗風桐,任憑風吹雨打,他們(men) 都願紮根下來,守護祖國海島的讀書(shu) 聲。

  做極北之地的一束光

  ——訪黑龍江漠河市北極鎮中心校教師王忠雷

  光明日報記者 李丹陽 張士英 彭景暉

  漠河,中國極少數有機會(hui) 看見極光的地方。漠河縣城往北130多公裏的北極鎮北紅村北紅小學,一所可以仰望極光的中國最北端村小。

  王忠雷(中) 受訪者供圖

  對這裏上學的孩子們(men) 來說,極光不算稀罕,難得見的,是那束啟蒙的光。那束光,來自千裏之外,經過顛簸的土路,蹚過沒膝的大雪,風塵仆仆地來到雪原;那束光,走進學校呼呼漏風的宿舍,看見報紙鋪的炕、3條腿的桌子和兩(liang) 把卷毛飛邊的椅子後,還沒被“嚇跑”;那束光,見識了極北之地一年冰封期長達8個(ge) 月、最低溫度零下50多攝氏度的苦寒後,依然選擇留下……那束光,就是王忠雷老師。他用13年溫暖而堅定的陪伴,照亮了鄉(xiang) 村孩子們(men) 的少年時代。

  王忠雷猶記得,剛剛畢業(ye) 的他作為(wei) 特崗教師來到村裏時,常有孩子既期盼又擔憂地問他:“老師,你以後走不走啊?”“老師,你什麽(me) 時候走啊?”以前,由於(yu) 村子條件太苦,很難有常駐老師,來來走走的老師太多,孩子們(men) 的心也跟著起起落落。或許,是不忍再看到大家失望的眼神,這位“感性的漢子”終究沒舍得離開。3年特崗期滿,他把有機會(hui) 去海南當教師的妻子也動員過來,兩(liang) 口子“以校為(wei) 家”,安定了下來。自此,十年光陰裏,他們(men) 是學校僅(jin) 有的兩(liang) 名教師。

  漠河的林場。新華社發

  北紅小學學生不多,最多的時候也就20個(ge) ,最少的一學期隻有7個(ge) :四年級4人、一年級3人。但這並不意味著老師能輕鬆些,相反,挑戰巨大——老本行是體(ti) 育的王忠雷,要教語文、數學等所有科目,而且是不同年級的課!為(wei) 了教好這些孩子,他使出渾身解數:用農(nong) 村孩子最熟悉的物品自製學具教具、把知識掰開揉碎了講;不顧路途遙遠,隻要有空就跑去縣城給孩子們(men) 選書(shu) 、找資料;考慮到一些學生家裏沒有學習(xi) 環境,就舍棄休息時間,創造條件“課後托管”……

  從(cong) 教13年,王忠雷帶出了42個(ge) 畢業(ye) 生。“別看數字不多,在‘外麵’也就是一個(ge) 普通班級的學生數,在我這,卻來之不易。”王忠雷對每個(ge) 學生知根知底,連性格、愛好都如數家珍,這背後的付出恐怕隻有他自己知道。

  其實,學生們(men) 也知道。采訪中,大家紛紛說著“王老師把我們(men) 一手帶大”的各種故事;作文中,有人寫(xie) 下“王老師是教我知識、關(guan) 心我的人,是父母不在身邊時對我最好的人”……

  或許,越是寒冷的地方,人心越容易貼得緊。在這所極北之地的學校,堅守和感恩都如此樸素,又都如極光般絢麗(li) 。

  做烏(wu) 蘇裏船歌的傳(chuan) 唱者

  ——訪黑龍江撫遠市烏(wu) 蘇鎮赫哲族學校教師張喜麗(li)

  光明日報記者 安勝藍 張士英

  “我是在烏(wu) 蘇裏江畔聽著潺潺江水聲長大的赫哲族孩子,蜿蜒流淌的烏(wu) 蘇裏江不僅(jin) 給我們(men) 赫哲族帶來了豐(feng) 富的魚類,更給我們(men) 帶來了保家衛國的精神力量。我會(hui) 努力學習(xi) ,長大後為(wei) 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的家鄉(xiang) 建設得更加美麗(li) ……”黑龍江省撫遠市烏(wu) 蘇鎮赫哲族學校學生周同,在作文裏這樣寫(xie) 道。

  張喜麗(li) (中) 受訪者供圖

  撫遠市是祖國東(dong) 極,這裏有中國早晨的第一縷陽光,也有極度嚴(yan) 寒的冬天;這裏有波光粼粼的烏(wu) 蘇裏江,也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對周同的指導教師張喜麗(li) 來說,祖國東(dong) 極的撫遠市烏(wu) 蘇鎮也是她的第二故鄉(xiang) ,她的夢之所在、心之所依。

  “我來自農(nong) 村,小時候家庭困難,我的老師鼓勵我、資助我考上了大學。當老師是我的夢想,我想把愛傳(chuan) 遞給更多像我一樣的孩子。”2009年,張喜麗(li) 大學畢業(ye) ,來到烏(wu) 蘇鎮赫哲族學校,成為(wei) 一名外語老師。

  “這裏的孩子太淳樸、太善良了。”張喜麗(li) 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走進教室,孩子們(men) 圍著她,喊她“喜麗(li) 老師”,嘰嘰喳喳問她千奇百怪的問題。這些孩子有的是留守兒(er) 童,有的家庭困難,因為(wei) 路遠,一些孩子長期寄宿在學校,隻有寒暑假才能回家。“這讓我意識到,這裏的孩子們(men) 需要陪伴和關(guan) 愛,渴望看到外麵的世界。”

  張喜麗(li) 住進了學校宿舍,一住就是15年,她與(yu) 孩子們(men) 一同學習(xi) 、一同生活,成為(wei) 無話不談的朋友和家人。作為(wei) “喜麗(li) 老師”,她了解每一個(ge) 孩子的學習(xi) 情況和興(xing) 趣,主動為(wei) 他們(men) 編寫(xie) 教輔材料,課外“開小灶”;作為(wei) “喜麗(li) 媽媽”,她帶著孩子們(men) 在周末一起做飯,買(mai) 來蛋糕給孩子們(men) 慶祝生日……15年來,她把一個(ge) 個(ge) 孩子送進了高中和大學,送到了更廣闊的世界,自己卻拒絕了調動的機會(hui) ,年複一年地堅守在這個(ge) 東(dong) 極小鎮上。

  “雖然我是老師,但孩子們(men) 教給了我很多東(dong) 西。是他們(men) 讓我深深愛上了這片鄉(xiang) 土。”張喜麗(li) 坦言。在這裏,她第一次從(cong) 孩子們(men) 那裏學會(hui) 了做赫哲族特色菜“殺生魚”,第一次與(yu) 孩子們(men) 共同製作非遺“魚皮畫”,第一次與(yu) 孩子們(men) 一道穿起鮮豔的民族服裝,第一次與(yu) 孩子們(men) 玩“魚王角力”“頂杠”等傳(chuan) 統體(ti) 育遊戲……張喜麗(li) 常常收集當地新聞和照片,在課上向學生們(men) 介紹家鄉(xiang) 的最新發展,或帶孩子們(men) 去烏(wu) 蘇裏江畔走走,唱起烏(wu) 蘇裏船歌。她告訴孩子們(men) ,他們(men) 的肩上擔負著保衛和建設祖國東(dong) 極的使命,要把烏(wu) 蘇裏船歌在新時代傳(chuan) 唱下去。

  “祖國東(dong) 極的土地哺育了孩子們(men) ,也接納了我,成就了我的教師夢。我的許多學生大學畢業(ye) 後選擇回到撫遠建設家鄉(xiang) ,這是我最欣慰的事。”張喜麗(li) 說,“我會(hui) 繼續守候在祖國東(dong) 極,培養(yang) 更多烏(wu) 蘇裏船歌的傳(chuan) 唱者。”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努力成為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

    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青年教師的光榮使命。 [詳細]
  • 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堵點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的迫切需要。破除科技成果轉化的體製機製壁壘,增強科研與市場的互動與融合,推動形成科研與市場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