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造士,為(wei) 國之本。學科專(zhuan) 業(ye) 是高等教育體(ti) 係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養(yang) 的基礎平台。今年,24種新專(zhuan) 業(ye) 正式納入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它們(men) 前沿色彩、跨學科色彩強烈,交叉融合特色明顯。
又到9月開學季,新專(zhuan) 業(ye) 迎來了第一批新生。這些新專(zhuan) 業(ye) 學什麽(me) 內(nei) 容?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的依據是什麽(me) ?又透露出什麽(me) 樣的人才培養(yang) 新動向呢?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調整工作深入推進,陸續新設了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的學科專(zhuan) 業(ye) ,也有序淘汰了一批不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學科專(zhuan) 業(ye) 。據統計,今年高校的專(zhuan) 業(ye) 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3389個(ge) 專(zhuan) 業(ye) 布點,數量為(wei) 曆年之最。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按照教育部整體(ti) 的部署,從(cong) 2023年到2025年,我們(men) 對高校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布點要優(you) 化20%左右。這一次優(you) 化調整是從(cong) 以前追求規模發展、數量發展轉向重視質量和特色發展,這是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導向。”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hui) 召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you) 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xing) 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yang) 。
這些都透露出我國人才培養(yang) 的新動向。目前我國推進學科專(zhuan) 業(ye) 優(you) 化調整的步伐正在加快,其主要依據之一,就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我們(men) 現在麵臨(lin) 從(cong) 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的時代使命和要求,要做到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最終就要落到學科和專(zhuan) 業(ye) 。在這方麵就要優(you) 化學校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提出了要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的發展,新不是新瓶裝舊酒的新,而是內(nei) 涵質量的新。接下來是要走學科專(zhuan) 業(ye) 的內(nei) 涵發展之路,來提高人才製度培養(yang) 質量。”
此次高校新增專(zhuan) 業(ye) 有不少是為(wei)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而設。華南理工大學“智能海洋裝備”專(zhuan) 業(ye) 是今年新增的專(zhuan) 業(ye) 之一,校方介紹,該專(zhuan) 業(ye) 積極響應國家向海洋進軍(jun) 、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需求,是為(wei)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滿足海洋工程領域對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迫切需求而設立的新工科專(zhuan) 業(ye) 。9月開學季,這一新專(zhuan) 業(ye) 迎來了首批20名本科生。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dong) 省海洋生產(chan) 總值占全國海洋生產(chan) 總值的18.9%,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校方認為(wei) ,廣東(dong) 是海洋大省,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健全,未來對這方麵的人才需求非常可觀。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新增的24個(ge) 專(zhuan) 業(ye) 中,有12個(ge) 是工學類專(zhuan) 業(ye) ,占比50%,且大多數屬於(yu) 交叉學科,如智能海洋裝備、交叉工程、電子信息材料、軟物質科學與(yu) 工程等,這和國家在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上的調整方向高度一致。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的時候要新增包括理科、工科、醫科方麵的專(zhuan) 業(ye) ,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新增專(zhuan) 業(ye) 中工科居多的最重要原因;另外從(cong) 學科發展來看,要適應未來社會(hui) 的發展,一定是需要學科交叉、學科融合,培養(yang) 複合型人才。”
華南理工大學“智能海洋裝備”專(zhuan) 業(ye) 課程體(ti) 係設置體(ti) 現了海洋工程、機械工程、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處理、軟件設計等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屬於(yu) 一門新興(xing) 的交叉學科。
西南交通大學“大功率半導體(ti) 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也屬於(yu) 此次新增的工學類交叉學科之一。大功率半導體(ti) 能承受高電壓和大電流,在新能源、航空航天、高速鐵路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西南交通大學在電氣領域有深厚的底蘊,新專(zhuan) 業(ye) 是一門融合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yu) 技術、自動化、微電子科學、固體(ti) 與(yu) 半導體(ti) 物理、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新興(xing) 交叉專(zhuan) 業(ye) 。
在9月開學後的一堂VR微電子工藝實訓課上,新生們(men) 就沉浸式地感受到了什麽(me) 叫從(cong) “真實問題”出發。通過虛擬仿真技術重現集成電路製造產(chan) 線場景,同學們(men) 能在校園內(nei) 就體(ti) 驗到真實工廠的環境,了解工藝流程,提升對集成電路產(chan) 線的認識。
專(zhuan) 家表示,除了服務於(yu) 國家戰略需求,專(zhuan) 業(ye) 調整的第二個(ge) 依據,是滿足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近些年社會(hui) 上出現了很多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催生了很多新職業(ye) ,這些對高校人才培養(yang) 也提出了新要求。
在此次新增的24個(ge) 新專(zhuan) 業(ye) 中,如咖啡科學與(yu) 工程、健康科學與(yu) 技術、馬術運動與(yu) 管理、漢學與(yu) 中國學、應用中文等,就屬於(yu) 為(wei) 滿足社會(hui) 發展對人才需求而新設的專(zhuan) 業(ye) 。其中,漢學與(yu) 中國學是北京語言大學今年新增的麵向國際學生招生的四年製本科專(zhuan) 業(ye) ,主要培養(yang) 從(cong) 事國際文化交流等工作的高級專(zhuan) 業(ye) 人才。今年9月,該專(zhuan) 業(ye) 第一批國際學生已經開始進入到專(zhuan) 業(ye) 課的學習(xi) 中。
此次北京語言大學新增的另一個(ge) 專(zhuan) 業(ye) 應用中文將從(cong) 2025年開始招生。負責人表示,學院將聘請管理學、法學、醫學等學科專(zhuan) 家為(wei) 學生授課,重點培養(yang) “中文+”創新複合型人才。
北京語言大學應用中文學院院長蘇英霞:“應用中文教學的創新之處是具有鮮明的中文+融合性、應用性的特色,重視實踐教學。根據應用中文專(zhuan) 業(ye) 所設的四個(ge) 培養(yang) 方向,商務中文方向、文旅方向、科技中文方向、中小學學科中文方向,有針對性地麵向相關(guan) 領域、中外交流合作較為(wei) 廣泛的國家和地區招生。”
近年來,北京語言大學在“新文科”的理念下,大力發展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不但在今年新設了包括應用中文和漢學與(yu) 中國學兩(liang) 個(ge) 新專(zhuan) 業(ye) 在內(nei) 的7個(ge) 專(zhuan) 業(ye) ,還聯合其他高校打造了4個(ge) 麵向國內(nei) 學生招生的“語言+專(zhuan) 業(ye) ”的聯合培養(yang) 實驗班項目。
專(zhuan) 業(ye) 調整的第三個(ge) 依據,是高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專(zhuan) 家認為(wei) ,專(zhuan) 業(ye) 調整是一個(ge) 動態過程,應不斷增強前瞻性、精準性。做“加法”要避免“一哄而上”,應根據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區域發展急需和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等,提前謀劃增設專(zhuan) 業(ye) ;做“減法”要避免在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時缺乏科學審慎規劃、片麵追求“大而全”等問題,高校需要在不同賽道上辦出水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高校要轉變觀念,不能夠認為(wei) 自己一個(ge) 專(zhuan) 業(ye) 能夠長期辦下去,一定要多了解市場需求,了解就業(ye) 市場、勞動力市場,還有用人機構的需求,不能關(guan) 起門來辦學;第二個(ge) 方麵,對於(yu) 學校內(nei) 設置的專(zhuan) 業(ye) 要及時做質量評估,很多學校開設的專(zhuan) 業(ye) 之所以就業(ye) 難,是因為(wei) 不同學校的質量差別很大。當自己的質量在同行業(ye) 、同類型的專(zhuan) 業(ye) 中是處於(yu) 平均線以下的時候,就要盡可能地謹慎招生,盡可能采取措施去調整。”
針對目前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帶來的變化,專(zhuan) 家建議,高校在進行招生工作時應加強對新增專(zhuan) 業(ye) 的解讀宣講,及時釋疑解惑,幫助學生和家長更好了解新增專(zhuan) 業(ye) ;對於(yu) 學生和家長來說,選擇專(zhuan) 業(ye) 時不要跟風追逐熱門,要結合自己的優(you) 勢和社會(hui) 發展的需要,做出理性的選擇。
新征程上,堅持以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wei) 導向,加快調整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有的放矢培養(yang) 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才能為(wei) 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攝像丨潘明策劃丨牛彥敏剪輯丨張文慶 苗佳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