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感受中國文化魅力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發布時間: 2024-09-19 10:35:00 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愛上中國文化,並選擇在中國工作生活。他們(men) 積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wei) 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文化不遺餘(yu) 力。

  敦煌研究院第一位全職外籍研究員史瀚文——

  把敦煌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敦煌莫高窟,白楊高聳,遊人如織。

  “千年莫高窟裏,裝著‘世界的敦煌’。”眼前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美國人,正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位全職外籍研究員史瀚文。

  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chan) 之一。這一年,史瀚文第一次來到敦煌。此後30多年間,他不斷地了解、研究敦煌。

  史瀚文認為(wei) ,敦煌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斷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反映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胸懷。“這種文化自信讓人們(men) 可以敞開心扉,欣然接受來自四麵八方的文化藝術元素。”

  如今,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護方麵已躋身世界頂尖水平,與(yu) 國外相關(guan) 機構開展了廣泛合作。史瀚文舉(ju) 例說,敦煌研究院與(yu) 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對莫高窟第八十五窟進行保護,探索出科學的壁畫保護修複方法並向全國推廣;與(yu) 國外大學團隊開展合作,在土遺址表麵防風化研究上取得顯著成果。

  在史瀚文看來,敦煌研究院不僅(jin) 是中國文物保護領域的領軍(jun) 機構,還在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人才,促進文物保護技術的交流與(yu) 發展。“中國完善的文物保護措施正讓敦煌這一文化瑰寶得以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史瀚文表示。

  史瀚文喜歡把他研究的敦煌藝術以及背後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目前,他正在編寫(xie) 《敦煌學學術資源綜合指南》,這將是敦煌學領域第一部百科全書(shu) 。作為(wei) 一門國際性學問,敦煌學研究在新時代持續升溫,相關(guan) 研究正穩步推進。

  “敦煌是不同文明和思想和諧共融的典範。”史瀚文說,敦煌可以幫助人們(men) 理解過往、了解當下以及全球化未來的可能性,“希望通過我的研究和介紹,各國民眾(zhong) 能更好地了解敦煌及其無與(yu) 倫(lun) 比的財富。”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外籍教師喬(qiao) 安娜——

  絢爛多彩的中國文化讓我沉醉

  來自新西蘭(lan) 的喬(qiao) 安娜是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的一名外籍教師,她開設的“中外山水詩歌的比較和欣賞”課程頗受學生們(men) 喜愛。

  “我從(cong) 小就對中國感興(xing) 趣,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服飾、戲曲,還是充滿魅力的漢字都深深吸引著我。”2002年,喬(qiao) 安娜來到中國西安,一待就是5年。在這裏,她不僅(jin) 學會(hui) 了中文,結交了不少中國朋友,還開始研究中國曆史文化。

  在朋友的推薦下,喬(qiao) 安娜第一次閱讀《世說新語》。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為(wei) 她打開了一扇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大門。“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蘭(lan) 亭集序》中描寫(xie) 的優(you) 美風景,令她心馳神往。

  因為(wei) 對魏晉風度情有獨鍾,喬(qiao) 安娜的碩士論文《曹植的生平與(yu) 詩歌》和博士論文《魏晉隱逸詩歌》都與(yu) 這一主題有關(guan) 。“西方的山水詩歌比較直白,注重描寫(xie) 自然實景,而中國山水詩善於(yu) 寫(xie) 景抒情,以此展現深邃的思想。”在喬(qiao) 安娜看來,魏晉詩歌不僅(jin) 有對山水的情景描繪,更蘊含著人生態度的表達。

  2015年10月,喬(qiao) 安娜奔赴魏晉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紹興(xing) 。“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竹林山野,紹興(xing) 仍然保留著魏晉時代水墨畫中的風韻。”喬(qiao) 安娜發現,她在心中勾勒了多年的那種煙雲(yun) 水氣的灑脫和風流自賞的氣度,散落在這座城市的每個(ge) 角落。

  在紹興(xing) ,喬(qiao) 安娜無償(chang) 為(wei) 當地民工子弟輔導英語,積極幫助來華留學生和外籍教師解決(jue) 生活、學習(xi) 上的困難,主動承擔當地涉外機構的翻譯校對工作。2018年3月,她當選“紹興(xing) 市榮譽市民”。

  熱愛中國文化的喬(qiao) 安娜在給海外學生授課時,總是積極介紹中國文化、美學及價(jia) 值觀,讓許多學生對中國文化產(chan) 生興(xing) 趣。她還將一些有關(guan) 紹興(xing) 的風俗趣事翻譯發表在刊物上,並多次演講介紹中國文化。2016年10月,喬(qiao) 安娜獲頒浙江“西湖友誼獎”。

  “我願花更多精力潛心研究,與(yu) 各國朋友分享絢爛多彩的中國文化,為(wei)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發揮橋梁作用。”喬(qiao) 安娜說。

  來自南非的建築師伊恩·漢姆林頓——

  讓更多人感受中國古民居之美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幾名工作人員正在修繕一幢老房子。來自南非的建築師伊恩·漢姆林頓挽著袖子,正在忙碌著。“很多人覺得我修老房子有經驗,都請我幫忙。”漢姆林頓哈哈笑道。

  “我上大學時,在書(shu) 上見過中國四合院,從(cong) 那時起對中國傳(chuan) 統民居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2002年,漢姆林頓在陽朔縣白沙鎮舊縣村邂逅了青山綠水間的中國古民居,天人合一的建築之美令他流連忘返。“相信在這裏生活,會(hui) 激發我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他說,“希望在這裏租下一處傳(chuan) 統民居。”2010年,漢姆林頓再次回到白沙鎮舊縣村,如願租下了老房子。

  “這些古民居依山傍水而建,蘊含著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磚木結構住起來冬暖夏涼,很接地氣。”感歎於(yu) 中國古建築的智慧,漢姆林頓堅持“修舊如舊”,保留每座房子的“性格”。破損的泥牆照樣用泥巴補上,殘損的木結構用古木料補上,等比例擴大窗戶改善采光……在修繕過程中,漢姆林頓努力在保留傳(chuan) 統建築風格和滿足現代生活需求之間尋求平衡。

  從(cong) 2010年至今,漢姆林頓陸續租下6棟古民居,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古樸的磚木混合建築裏,幾處鐵藝雕花隔斷增添了時尚感。依地勢而建的平台上整齊擺放著桌椅,遮陽傘(san) 下遊客在賞花品茶。整座建築裏,傳(chuan) 統和現代相融,頗具匠心。帶著“希望更多人被中國古民居治愈”的心願,漢姆林頓改造的“秘密花園”民宿於(yu) 2011年對外開放。不少遊客攜家人來此休閑體(ti) 驗,感受到老房子煥發的生機。

  2012年,舊縣村被列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在漢姆林頓帶動下,越來越多當地人加入古民居保護利用隊伍,許多村民也從(cong) 中受益,村民阿毛就是其中一位。2013年,眼看家鄉(xiang) 旅遊人氣漸旺,在縣城從(cong) 事婚慶工作的阿毛決(jue) 定返鄉(xiang) 。在漢姆林頓的鼓勵和幫助下,他將自家老宅改造成了民宿。“漢姆林頓無償(chang) 幫我們(men) 設計改裝,非常專(zhuan) 業(ye) ,改造後老宅既保留了我小時候的記憶,居住也更舒適。”阿毛開心地說。

  舊縣村在實施鄉(xiang) 村風貌改造過程中,鄉(xiang) 村風貌和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還原了鄉(xiang) 村元素,保持鄉(xiang) 土風味,讓遊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舊縣村也成為(wei) 遇龍河畔的網紅打卡地。

  如今,漢姆林頓的朋友圈越來越廣,他的古民居保護工作範圍也越來越大。2022年,因為(wei) 對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漢姆林頓獲頒廣西“金繡球友誼獎”。漢姆林頓動情地說:“我不過是做了一點小小的事情,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我的肯定。如果可以,我希望餘(yu) 生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發光發熱。”

  (本報記者王錦濤、劉軍(jun) 國、祝佳祺、李琰)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