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明代表之一,桑基魚塘成為(wei) 世界傳(chuan) 統循環生態農(nong) 業(ye) 的典範;
這裏是嶺南廣府文化發源地和興(xing) 盛地之一,流淌著匠人情懷的製造之都;
……
這裏是佛山。南風古灶裏數百年不熄的窯火,映照著城市文化的活態傳(chuan) 承;“寧可煲爛,不可扒慢”的競渡龍舟,承載著人們(men) 勇立潮頭的爭(zheng) 先精神。
文成武德,千百年來鑄就了佛山人的精神風骨。曆史大浪淘沙中積澱下的深厚底蘊,城市血脈中流淌著的自強不息,讓嶺南文脈弦歌不輟。
嶺南風華 古興(xing) 今盛
入秋,西樵山下,一樹樹蒼翠的桑葉隨著微風擺動。
桑林嵌套著池塘,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yang) 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這就是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基塘農(nong) 業(ye) 係統。
肇跡於(yu) 晉,得名於(yu) 唐。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網縱橫、湖庫密布,交通八達,物產(chan) 豐(feng) 饒,孕育出中華農(nong) 耕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桑基魚塘文化。
充沛的雨水和低窪的地勢,使得這裏的稻田極易內(nei) 澇,而佛山人,走出了一條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之路。
數百年前,桑茂、蠶壯、魚肥——獨到的生活智慧解決(jue) 了人們(men) 的溫飽。如今,依托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佛山探索基塘農(nong) 業(ye) 更新的發展途徑,向綠色養(yang) 殖、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休閑觀光等全產(chan) 業(ye) 鏈創新發展。
2024年8月20日,順德名廚製作的順德名菜碧綠縐紗魚卷。何冠洪 攝
萬(wan) 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努力從(cong)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
身入佛山古韻濃。佛山向稱“氣標兩(liang) 廣的人文之邦”,這裏自古學風濃厚,明清時期湛若水、霍韜、方獻夫等士大夫在西樵山上興(xing) 辦書(shu) 院,才俊輩出。而今西樵山下,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以農(nong) 文旅融合向四方遊客展示珠三角農(nong) 耕文明與(yu) 嶺南文化,自然與(yu) 人文在這裏和諧共生。
物阜民豐(feng) 孕育著佛山獨特的人文氣質,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在佛山愈加多姿多彩。
佛山順德是粵菜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桑拿雞、毋米粥……一個(ge) 個(ge) 讓人聞之生津的名菜小吃,使順德佳譽遠揚。
“食在廣州,廚出鳳城。別稱鳳城的順德,也是‘中國廚師之鄉(xiang) ’。”順德廚師協會(hui) 會(hui) 長連庚明說,順德美食聞名中外,背後是嶺南水鄉(xiang) 物產(chan) 豐(feng) 富的資源特色,是代代相傳(chuan) 的“不鮮不食、不時不食”飲食文化,也是佛山人對生活精雕細琢的熱愛。
2023年9月24日,順德區粵劇曲藝大賽在順峰山公園粵劇大觀園進行。周焯傑 攝
“落花滿天蔽月光……”一曲《帝女花》,繚繞在嶺南大街小巷、公園茶館。有“南國紅豆”美譽的粵劇在佛山發源。如今,粵劇不隻是長輩的愛好,還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孕育出一批“小戲迷”。“在佛山的50所粵劇特色學校裏,學生們(men) 從(cong) 入學就開始學習(xi) 粵劇。這在校園中營造了良好的粵劇傳(chuan) 承氛圍。”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說。
“行通濟,冇閉翳。”數百年前,每逢元宵節,佛山家家戶戶都要手持生菜、風車、風鈴走過古通濟橋。今日,“行通濟”這一民俗依然傳(chuan) 承,並生發出舉(ju) 辦公益活動弘揚善心善行的新意。
學術、藝術、建築、美食……百花齊放、美美與(yu) 共,嶺南風華續寫(xie) 著新的時代篇章。
保留著青石板、鑊耳屋的嶺南老街,已蝶變成廣府文化與(yu) 現代風貌並存的人氣步行街嶺南天地。遊客可在此品美食、賞粵劇,感受城市魅力。“這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曆史文化與(yu) 風土人情相得益彰,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融共生,共同推動嶺南文化煥新。”嶺南天地總經理陳純說。
文化鑄城 潮頭爭(zheng) 先
“一!二!三!”當清晨的陽光剛拂過嶺南大地,佛山鴻勝紀念館已傳(chuan) 來稚嫩有力的習(xi) 武聲。十幾名小朋友跟隨佛山蔡李佛拳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李偉(wei) 峰,一招一式全神貫注。
從(cong) 黃飛鴻、葉問到李小龍,一代代武術宗師早已成為(wei) 佛山功夫的代名詞。作為(wei) 南派武術的發源地之一,佛山功夫文化源遠流長,並與(yu) 當地數百年來的忠義(yi) 文化一脈相承。佛山武者,自強不息、抗禦外辱,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
文化傳(chuan) 承,不僅(jin) 在技藝的傳(chuan) 遞,更重在精神的延續。從(cong) 小深受功夫文化熏陶,如今,李偉(wei) 峰辭掉高薪工作專(zhuan) 心做蔡李佛拳傳(chuan) 承人,在多所大中小學義(yi) 務擔任教練。“想讓佛山功夫文化和家國情懷流淌在更多青年人的血脈中。”他說。
在佛山鴻勝紀念館,蔡李佛拳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黃鎮江演示蔡李佛拳。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ge) 文化自信。要從(cong) 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
近年來,佛山提出要激活功夫文化、忠義(yi) 文化在內(nei) 的“十大傳(chuan) 統文化”,賦能城市發展。
“武術之城”是佛山閃亮的文化品牌,也是推動“體(ti) 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契機。國際詠春拳大賽、粵港澳大灣區武術文化嘉年華、南海武術大賽等賽事活動在佛山舉(ju) 辦,每年都會(hui) 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雲(yun) 集。
如今,佛山武術人口規模有30餘(yu) 萬(wan) 人,可以說每30人中就有一個(ge) 人習(xi) 武。佛山武術也成為(wei) 弘揚和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金字招牌”,傳(chuan) 播到海外176個(ge) 國家和地區。
秉忠義(yi) 之魂,立潮頭而爭(zheng) 先。傳(chuan) 統文化深深影響著佛山的城市精神,也不斷涵養(yang) 著這座城市的嶄新氣質。
2024年6月9日,觀眾(zhong) 在觀龍舟賽。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wei) 攝
“人間大競渡,水上小燒燈。”
700多年前的一個(ge) 元宵夜,愛國詩人文天祥在佛山南海觀看當地人龍舟競賽後,寫(xie) 下這樣的詩句。
今年的端午節,一年一度的水上“速度與(yu) 激情”再次上演:40多名龍舟手操縱著25米長的龍舟,在僅(jin) 有幾米寬的S形水道中飛速前行。被稱為(wei) “水上F1”的疊滘龍舟,屢屢登上短視頻平台熱榜,吸引大量觀眾(zhong) 。
為(wei) 了讓“流量”變“留量”,佛山順勢推出了“龍船+研學”“龍船+文創”“龍船+節慶”等係列活動,“龍船+”正在成為(wei) 一項全新的文旅融合項目。
弘揚忠義(yi) 文化、激活龍舟項目……佛山開始找到打開城市文化寶藏的密碼。在起源地佛山,醒獅從(cong) 民間喜聞樂(le) 見的傳(chuan) 統民俗,發展為(wei) 如今緊張激烈的現代競技比賽;穿越五百多年曆史煙雲(yun) ,傳(chuan) 統的佛山秋色巡遊與(yu) 現代科技文化相融合,讓古老非遺“潮”起來……
2023年,佛山全市接待遊客數量、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速均超過60%;2024年以來,兩(liang) 項指標同樣實現快速增長。
在嶺南水鄉(xiang) 狹窄而蜿蜒的河道,充滿拚搏精神的佛山人,正在闖入新的“文化賽道”。
實幹興(xing) 業(ye) 製造向新
在石灣古鎮,一條長34.4米的窯爐蜿蜒而下,宛如遊龍。窯火烈烈,從(cong) 500多年前一直燒到了今天。
這是建於(yu) 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上連續使用至今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被譽為(wei) “陶瓷活化石”。這裏也是中國現代建築陶瓷工業(ye) 化的起點——我國第一條陶瓷生產(chan) 線、第一片拋光磚,都源於(yu) 此。
古灶見證了石灣千年陶瓷文化的輝煌,也見證了佛山製造之都的重要地位。
自古以來,佛山就以製造業(ye) 著稱。通過密布的水網串聯起內(nei) 地與(yu) 海洋,佛山發展製造業(ye) 與(yu) 商業(ye) 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
明清時期,佛山與(yu) 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並稱為(wei) 我國四大名鎮。廣東(dong) 曆史學研究者蔣祖緣介紹,明清時期佛山是珠三角的冶鑄中心,因產(chan) 品工藝精湛、質量上乘,還被朝廷選為(wei) 軍(jun) 器生產(chan) 基地。
烈火熊熊、鐵聲鏗鏗。在辛勤實幹的佛山人手下,曾經佛山冶鑄、製陶、織造等產(chan) 品行銷四海。
如今“佛山製造”依然深度服務著人們(men) 的生活,一脈相承的背後,是一代代佛山人勤奮不懈、精益求精的匠心實幹精神。
“廣東(dong) 要始終堅持以製造業(ye) 立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ti) 經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考察時曾強調。
賡續幾百年來的工業(ye) 文脈,新時代的佛山人依然秉持務實進取、勇於(yu) 創新的信念,續寫(xie) “佛山製造”的新傳(chuan) 奇。
麵積僅(jin) 92平方公裏的水鄉(xiang) 小鎮北滘,匯集了近200家規模以上家電企業(ye) ,這裏每年家用電器產(chan) 量超過2億(yi) 件。
2023年,佛山規模以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突破3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全國第二個(ge) 、廣東(dong) 首個(ge) “工業(ye) 3萬(wan) 億(yi) 元”地級市。佛山產(chan) 品遠銷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工業(ye) 強市、製造之都,是佛山永不褪色的標簽。當前,佛山正著力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從(cong) 製造向“智造”轉變。
員工在位於(yu) 廣東(dong) 省佛山市的原點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車間操作數控機床(2024年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借助AI和自動化,企業(ye) 單條生產(chan) 線每小時能生產(chan) 5.2萬(wan) 瓶醬油;傳(chuan) 統機床業(ye) 務轉向高端數控“新賽道”;工廠裏5G+工業(ye) 互聯網全覆蓋……數字化、智能化正在為(wei) 佛山製造帶來新的變革。
曆遍浮世憶佛山,千年古鎮的文脈依然綿延。如今,這座“能打之城”正是當打之年。
記者:陳凱星、葉前、鄧瑞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