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鹽堿地,都擋不住中國人開荒種地的熱情。近日,記者走進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多個(ge) 農(nong) 業(ye) 園區和示範基地,看到無人機、機器人、智慧大棚、數字化管理係統等“紮根”田間地頭,以更少的能源消耗,種出更優(you) 質的農(nong) 作物。智慧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的推廣普及,讓國人的“種菜天賦”升級,也讓往昔“靠天吃飯”的農(nong) 民有了更穩定的收益。
“前衛”的棉田
“這一片的1000多畝(mu) 棉田即將進入采收期,預計平均畝(mu) 產(chan) 500公斤左右籽棉,每畝(mu) 效益約1500元。”9月21日,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芳草湖農(nong) 場黨(dang) 委常委、副政委曹森林向記者介紹當地棉花種植情況。
放眼望去,棉田裏見不到幾個(ge) 人影。“芳草湖農(nong) 場共種植60餘(yu) 萬(wan) 畝(mu) 棉花,從(cong) 種植到采收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目前僅(jin) ‘打頂’(摘除棉苗頂端芽葉)保留了人工作業(ye) 。”曹森林說,“不過,我們(men) 已開始推廣機械打頂,推廣開後即可實現棉花種植全程機械化作業(ye) 。”
除了提高生產(chan) 效率,科技還能為(wei) 農(nong) 業(ye) 帶來什麽(me) ?在位於(yu) 石河子市的新疆天業(ye) 集團蘑菇湖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基地,各種創新技術和先進設備從(cong) 不同角度展示了科技對農(nong) 業(ye) 的助力。
9月23日,馬占東(dong) 在新疆天業(ye) 集團蘑菇湖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基地介紹科技創新成果。 程小路 攝
“我們(men) 自主研發的膜下滴灌係統在鹽堿較重的低產(chan) 田投入使用,棉田平均畝(mu) 產(chan) 可達320公斤左右,比一些良田的產(chan) 量還高。經過20多年實踐,通過技術創新,我們(men) 減少了農(nong) 業(ye) 灌溉的電能消耗,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9月23日,新疆天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總經理馬占東(dong) 向記者介紹該公司在節水節能方麵的科研創新成果。
在推廣節水灌溉係統的同時,該公司探索了一項暗管排鹽技術,即通過埋設地下暗管,對土壤進行衝(chong) 洗脫鹽。該技術結合滴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能使農(nong) 作物增產(chan) 30%。此外,該公司自主研發了一項工業(ye) 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技術,可改良鹽堿地,提高作物產(chan) 量。
采訪間隙,一架植保無人機在田間升起,開始按照設定好的“巡田”路線對該基地約5000畝(mu) 棉田進行遙感監測。停機坪邊,地下水檢測係統、智能蟲情測報燈、氣象站、苗情檢測係統、地下水監測係統、智慧農(nong) 業(ye) 電動閥等設備一字排開。這些設備采集的數據最後匯總到一塊大屏幕上,供管理人員實時查看,以及時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科技手段“多管其下”,帶來肉眼可見的變化。馬占東(dong) 站在兩(liang) 塊試驗田之間展示其區別:“在同一區域的土地上,這邊的棉花一株能結10個(ge) 棉桃,那邊最多結5到6個(ge) 。鹽堿地改良和沒改良,技術使用和沒使用,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9月23日,郭偉(wei) 在天富40萬(wan) 千瓦光伏基地展示其種植的艾草。 程小路 攝
“板下”的艾草
位於(yu) 石河子市的“天富40萬(wan) 千瓦光伏基地”地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光伏板下的荒漠,現在成了“良田”。原來,因晝夜溫差大,光伏板上水汽凝結,滴落土壤,加上光伏板遮蔽陽光,降低了地表水蒸發,光伏板下的“不毛之地”迅速“披上綠衣”。基地管理方提出3年內(nei) 免收租金,鼓勵當地人在光伏基地的土地上種植經濟作物。
曾從(cong) 事中藥材銷售的郭偉(wei) 和朋友於(yu) 今年6月在此試種了32畝(mu) 艾草,8月收獲了一次,10月還能收獲一次。“我們(men) 按訂單模式生產(chan) ,不愁銷路。如果按照平均畝(mu) 產(chan) 600公斤艾草計算,每畝(mu) 可獲得1500元左右純利潤。”熟悉艾草種植、銷售、加工等流程的郭偉(wei) 對這次投資很有信心,他計劃明年將種植麵積擴大到100畝(mu) ,並加入芍藥、黃芪、板藍根等品種。
中新建電力集團天富能源金陽公司集控中心主任閆磊介紹,基地正積極探索“藥光互補”“牧光互補”“林光互補”等模式,通過發展“板下經濟”增加當地各族群眾(zhong) 經濟收益,同時也為(wei) 防沙治沙、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貢獻力量。
9月24日,依力孜然木·艾力在潤泰智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的“智慧大棚”內(nei) 采收串收番茄。 程小路 攝
“智富”的番茄
9月24日,在位於(yu) 可克達拉市的潤泰智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記者做好消毒、穿戴上防護隔離裝備,進入現代化的玻璃溫室,聽公司負責人與(yu) 員工分享“智慧大棚”裏的小番茄如何帶動周邊各族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的故事。
潤泰農(nong) 業(ye) 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湯躍介紹,該公司2023年6月開始引進試種“櫻霞”串收番茄,後定植9萬(wan) 株。通過無土栽培和滴灌技術,加上數字化生產(chan) 技術對作物環境進行實時監測、預警與(yu) 調控,種植不受自然條件限製,可實現全年生產(chan) 供應。“今年5月采收第一批串收番茄,目前已采收600餘(yu) 噸,銷售額近1000萬(wan) 元。”湯躍說,“預計今年生產(chan) 1350噸,年銷售額可達2400萬(wan) 元。”
據介紹,除了串收番茄,該產(chan) 業(ye) 園還種植了香妃海棠果、西梅、車厘子等。占地麵積250畝(mu) 的園區,運營團隊不到20人,帶動百餘(yu) 名各族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45歲的維吾爾族員工鮮西奴·阿尤普江來自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此前是一名超市售貨員,成為(wei) 潤泰農(nong) 業(ye) 番茄園區的工人後,她的收入較此前翻了一番。同樣來自霍城縣的維吾爾族員工熱比彥木·斯拉木此前是一名保潔員,現在月收入可達五六千元,“收入提高了,工作也比之前輕鬆”。
25歲的維吾爾族員工依力孜然木·艾力去年大學畢業(ye) 後進入潤泰公司工作,她本科是園藝專(zhuan) 業(ye) ,“剛畢業(ye) 就找到了專(zhuan) 業(ye) 對口的工作,我很滿意”。她介紹道,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根據番茄生長情況進行必要的農(nong) 事操作,比如落蔓、打杈、盤頭、采收、打老葉等。現在她已從(cong) 普通員工成長為(wei) 小組長,月收入也從(cong) 一開始的4000元增加到5000元,“我相信,隨著我操作技術的提升,以及作物產(chan) 量不斷提高,收入還會(hui) 進一步增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