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積極構建“嵌入式”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為(wei) 老年人提供養(yang) 老助餐、社區娛樂(le) 、健康管理、上門保潔等綜合養(yang) 老服務項目,讓老人在家門口享受全方位養(yang) 老。圖為(wei) 澗西區武漢路街道秦嶺路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護理員和社區誌願者為(wei) 居家老人理發。黃政偉(wei) 攝(人民視覺)
2024寧夏養(yang) 老服務業(ye) 博覽會(hui) 近日在寧夏銀川市舉(ju) 辦。本屆博覽會(hui) 集中展示國內(nei) 外養(yang) 老服務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推動健康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全方位發展。圖為(wei) 會(hui) 上工作人員向參觀者介紹醫療產(chan) 品。新華社記者 毛 竹攝
年輕人住進養(yang) 老院,用誌願服務時長換取房租減免,有望成為(wei) 一種新的養(yang) 老服務模式。近日,北京養(yang) 老行業(ye) 協會(hui) 發布公告,擬在北京部分養(yang) 老機構開展試點工作,麵向社會(hui) 招募“代際融合”養(yang) 老服務青年誌願者。
“代際融合”養(yang) 老服務模式具體(ti) 如何運作?對老年人、誌願者和養(yang) 老機構經營者三方而言,“代際融合”模式有何好處?記者進行了采訪。
服務換住宿,對接兩(liang) 種需求
青年誌願者住進養(yang) 老院,加入老年人的興(xing) 趣小組,組織養(yang) 老機構內(nei) 的文體(ti) 活動,陪同老年人聊天、讀報,為(wei) 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老年人喜歡和朝氣蓬勃的青年誌願者共處,年輕人也需要租金成本低廉的住房。兩(liang) 種需求相互碰撞,由此產(chan) 生了“服務換住宿”的新型養(yang) 老模式。
北京養(yang) 老行業(ye) 協會(hui) 日前發布公告,招募養(yang) 老機構“代際融合”試點青年誌願者。誌願者需要住在試點養(yang) 老機構內(nei) ,從(cong) 事文體(ti) 活動、結對服務、資源支持、保健宣傳(chuan) 、專(zhuan) 業(ye) 支持等誌願服務。
具體(ti) 看,誌願者每月需提供時長不少於(yu) 20個(ge) 小時的誌願服務。作為(wei) 回報,誌願者可享受試點養(yang) 老機構提供的住宿,並向養(yang) 老機構交納每人每月300元至500元的低額住宿費。
養(yang) 老機構也對有意入住的年輕人設置了“門檻”。
根據相關(guan) 招募公告,該項目要求申請人年齡在22周歲至40周歲之間、在本市無自有住房、具有大專(zhuan) 及以上學曆、熱衷公益事業(ye) 、熱愛為(wei) 老服務工作。申請人須在本市用人單位工作並簽訂勞動合同,且本市社會(hui) 保險個(ge) 人繳存滿一年。有社工、醫學、心理學等專(zhuan) 業(ye) 背景的申請人,在同等條件下優(you) 先招募。
據了解,申請人提交報名申請後,試點養(yang) 老機構將對申請人進行遴選,並結合實際情況組織青年誌願者體(ti) 檢和心理測試。雙方達成意向後,誌願者需與(yu) 試點養(yang) 老機構簽訂協議並入住。協議期間,試點養(yang) 老機構原則上安排誌願者單人單間居住,確不具備單獨居住條件的,單個(ge) 房間居住不超過2人。
目前,已有部分年輕人對相關(guan) 誌願者崗位表示興(xing) 趣,並致電試點養(yang) 老機構谘詢崗位相關(guan) 信息。
“一個(ge) 半天的活動是4小時,每月20小時的服務時長差不多是5個(ge) 半天,相當於(yu) 用一份比較輕鬆的兼職工作,又能抵扣可觀的房租支出。”擁有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碩士學位的劉萍剛從(cong) 北京某高校畢業(ye) 不久,正在尋找可租住的房源,她表示將通過申請“代際融合”誌願者崗位來解決(jue) 居住問題。
“養(yang) 老行業(ye) 是朝陽行業(ye) 。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地方,‘銀發經濟’發展潛力也更大,再考慮到自身的專(zhuan) 業(ye) 背景,我也有意從(cong) 事養(yang) 老相關(guan) 工作。參與(yu) ‘代際融合’誌願服務,可以為(wei) 將來的職業(ye) 發展積累經驗。”劉萍說。
為(wei) 老人帶來“新生代”朝氣
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教授陸傑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北京等超大特大城市而言,一方麵擁有規模巨大的老年人口,另一方麵持續吸引眾(zhong) 多年輕新市民湧入,在這裏發展“代際融合”養(yang) 老模式,既有助於(yu) 優(you) 化機構養(yang) 老服務供給,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種有益探索。
據介紹,廣義(yi) 上的“代際融合”養(yang) 老,是指青年人或兒(er) 童走進社區、養(yang) 老機構或老年人走進幼兒(er) 園、兒(er) 童活動中心,多代人在共用居住或活動空間的同時,通過共享生活資料、共辦文體(ti) 活動等方式,促進代際交流,實現互利共贏。除了此次北京養(yang) 老行業(ye) 協會(hui) 探索的“老年+青年”的雙向陪伴,還存在一種“老年+兒(er) 童”的“代際融合”模式,即將“一老一小”的養(yang) 老和托育需求融合起來,由相關(guan) 人員同時照護老人與(yu) 幼兒(er) 。“相關(guan) 模式在部分發達國家已比較成熟,國內(nei) 的江蘇蘇州、南京等地也進行過一些探索。”陸傑華說。
江蘇省蘇州市是國內(nei) 較早發展“代際融合”養(yang) 老模式的城市之一。在蘇州市吳江區江陵康養(yang) 中心老年公寓,“代際融合”項目青年誌願者為(wei) 140多位活力老人(指健康狀況較好、有活動能力、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提供陪伴、教學、生活娛樂(le) 、心理支持等服務,換取生活設施齊全、房租為(wei) 每月300元的獨立房間。
該養(yang) 老公寓負責人表示,以往到養(yang) 老機構服務的誌願者流動性較大,誌願者與(yu) 老人之間缺乏黏性,影響了誌願服務的質量。“代際融合”項目的落地,既可幫助大學生解決(jue) 租房難問題,也能吸引年輕人走進養(yang) 老院。
在精神層麵,年輕人和兒(er) 童能夠為(wei) 老人掃除暮氣、帶來“新生代”的朝氣,老人也能在同“新生代”交往的過程中實現老有所為(wei) 、老有所樂(le) 。
“五老誌願者”為(wei) 暑期假日學校的孩子們(men) 打掃衛生、整理教室,“兒(er) 童義(yi) 工隊”陪社區高齡老人聊天、幫忙做家務……在浙江省寧波市北侖(lun) 區新碶街道芝蘭(lan) 社區,“代際融合”推動了養(yang) 老育幼一體(ti) 化發展。社區針對老年人和兒(er) 童群體(ti) 的活動需求,根據雙方的健康狀況、興(xing) 趣愛好、活動時間等,匹配組織代際融合活動,實現了“老帶小、小伴老”的雙向奔赴。
目前,國內(nei) 多個(ge) 城市正從(cong) 製度層麵推動“代際融合”養(yang) 老模式進行更多探索。
浙江省杭州市在城市規劃、土地出讓、保障性住房建設中,鼓勵建設全齡社區、終身住宅、多代居住住宅和連續照護社區,打造年輕人和老年人共同生活、代際融合的家庭和社會(hui) 場景。上海市將養(yang) 老托育服務納入“15分鍾社區生活圈”和家門口綜合服務體(ti) 係,在社區為(wei) 活力老人帶養(yang) 嬰幼兒(er) 提供場地、設施等便利,促進“一老一小”服務融合發展;同時,鼓勵建設年輕人、老年人融合居住的綜合社區和長租公寓,打造代際融合、充滿活力的長者社區。
提升“代際融合”可持續性
養(yang) 老服務牽涉環節多,誌願者隊伍的專(zhuan) 業(ye) 化程度能否得到保證?如何在彈性服務時間內(nei) 確保服務質量?有些養(yang) 老機構位於(yu) 城市近郊、遠離城市核心區,這能否滿足年輕人的居住和通勤需求?……讓年齡、原籍地、生活習(xi) 慣差異較大的兩(liang) 代人住在同一屋簷下,仍麵臨(lin) 許多挑戰。
年輕人“投簡曆”,不宜“拍腦門”。記者注意到,此次參與(yu) 試點的5家北京市養(yang) 老機構分別位於(yu) 朝陽區、石景山區、豐(feng) 台區和昌平區,與(yu) 市中心的直線距離較長。為(wei) 此,部分試點機構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我們(men) 機構離中心城區比較遠,搭乘地鐵不是很方便,許多活動都是在工作日的白天開展,需要年輕人結合自身情況綜合考慮”。
一些養(yang) 老機構準備加強誌願者隊伍的人才培養(yang) 、將表現優(you) 異的誌願者吸收進專(zhuan) 業(ye) 員工隊伍。蘇州康養(yang) 集團營銷運營部副總經理餘(yu) 衛星介紹,該集團希望為(wei) 老人提供更多增量服務,並考慮從(cong) “代際融合”養(yang) 老誌願者中物色一些“好苗子”進入養(yang) 老機構工作。
“‘代際融合’模式和此前出現的‘時間銀行’模式類似,都是中青年誌願者向機構付出服務時間,換取一定的物質或服務回報。區別在於(yu) ,前者兌(dui) 現回報是即時的,後者則是延遲的。”陸傑華指出,這類模式對於(yu) 整個(ge) 養(yang) 老服務產(chan) 業(ye) 而言仍停留在“錦上添花”階段,隻能算是一種探索,距離大麵積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cong) 服務內(nei) 容上看,各地“代際融合”誌願者大多僅(jin) 做一些組織文體(ti) 活動、提供心理谘詢和技能指導的工作。從(cong) 服務對象來看,“代際融合”模式的受益者大多為(wei) 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對失能失智老人的覆蓋麵有限。從(cong) 服務時間來看,誌願者的每月服務時長普遍較短且偏彈性化,無法勝任強度更高、規律性更強的服務工作。此外,該模式產(chan) 生的經濟效益有限,也製約了機構推廣應用的積極性。
如何拓展服務內(nei) 容、惠及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從(cong) “錦上添花”走向“雪中送炭”,提升“代際融合”養(yang) 老模式的可持續性?
“從(cong) 目前來看,讓年輕人住進養(yang) 老院,提供‘代際融合’誌願服務,主要還是靠自願。在自願基礎上,這類項目的可持續性,特別依賴於(yu) 良好的經濟回報和健全的運行機製。”陸傑華說。
陸傑華認為(wei) ,應推動“代際融合”養(yang) 老相關(guan) 製度建設。一方麵,通過完善的契約將服務供需雙方關(guan) 係固定化,讓更多“代際融合”養(yang) 老誌願者成為(wei) 養(yang) 老行業(ye) 的長期從(cong) 業(ye) 者;另一方麵,通過優(you) 化激勵機製,提升“代際融合”模式對大都市年輕人的吸引力,建設一支專(zhuan) 業(ye) 化水平較高、契約精神較強的誌願者隊伍。
“從(cong) 試點走向鋪開,中間離不開機製建設,最終效果必須是老年人、誌願者和機構三方的‘共贏’、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的兼顧。未來,在推廣‘代際融合’養(yang) 老模式並健全相關(guan) 機製的過程中,要注重前瞻性,盡可能預判鋪開後可能出現的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應對。”陸傑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