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項跨世紀的調水工程——論證半個(ge) 世紀,21世紀初開工建設,2014年12月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全麵通水;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幹線長達2899公裏。
這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稱之為(wei) “事關(guan) 戰略全局、事關(guan) 長遠發展、事關(guan) 人民福祉”的南水北調工程。
統計顯示,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753億(yi) 立方米,為(wei) 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1.85億(yi) 人提供穩定水源。
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問世
南水北調工程——旨在破解我國水資源“北缺南豐(feng) ”問題的超級工程,緣起於(yu) 20世紀五十年代初。1952年,毛澤東(dong) 主席視察黃河時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從(cong) 宏偉(wei) 構想提出,到2002年國務院正式批複《南水北調工程總體(ti) 規劃》並動工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論證工作曆經半個(ge) 世紀,最後形成東(dong) 、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構建“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dong) 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
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大壩加高工程、規模最大的泵站群、超大型渡槽、大口徑輸水隧洞……數十萬(wan) 建設者持續奮戰,攻克一個(ge) 個(ge) 技術難關(guan) 。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分別建成通水。東(dong) 線從(cong) 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yu) 之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上;中線從(cong) 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自流抵達北京、天津,向沿線豫、冀、津、京供水。
作為(wei) 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正在重塑我國水資源分配格局。
1.85億(yi) 人直接受益
“以前的水苦鹹,現在的南水甘甜。”來到黑龍港流域的河北省邯鄲、邢台、衡水、滄州等地采訪,記者時常聽到當地百姓為(wei) 南水叫好。
黑龍港流域是黃淮海平原鹽漬危害最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地下水苦鹹、高氟。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後,支撐地方實施生活水源置換,助力黑龍港流域500多萬(wan) 人告別了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曆史。
“通水將近10年,南水北調中線供水水質穩定在地表水水質Ⅱ類以上,沿線人民從(cong) ‘有水吃’向‘吃好水’轉變。”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誌禹說。
目前,南水北調工程為(wei) 1.85億(yi) 人提供穩定水源。南水已占北京城區供水的70%以上,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wei) 南水,河南省10餘(yu) 個(ge) 省轄市用上南水。南水已由原來規劃的補充水源躍升為(wei) 多個(ge) 城市的重要水源,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優(you) 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zhong) 飲水安全的同時,南水北調工程有力促進河湖生態環境複蘇。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副司長袁其田表示,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助力沿線50多條河流生態複蘇,永定河、滹沱河、大清河等實現全線貫通。華北地區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趨勢得到根本扭轉,初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東(dong) 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向京杭大運河補水,連續3年助力京杭大運河全線水流貫通。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近日,在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輸水隧洞8號平洞施工現場,工程首台硬岩掘進機“江漢先鋒號”開始組裝,組裝完成後將承擔引水隧洞主體(ti) 工程掘進任務。
孫誌禹表示,2022年7月開工的引江補漢工程,是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首個(ge) 開工項目。工程從(cong) 長江三峽庫區引水至漢江丹江口水庫下遊安樂(le) 河口,輸水線路總長194.7公裏。工程建成後將聯通南水北調工程與(yu) 三峽工程,進一步打通長江向北方輸水通道。
2021年5月1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023年5月發布的《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ti) 格局,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構建與(yu) 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ti) 係。
新時代新征程,國家水網建設加快推進,全麵增強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戰略儲(chu) 備能力。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西線工程、東(dong) 線後續工程前期工作,高質量建設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加快實施防洪安全風險隱患處理,加快完善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