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1925年,“文化新軍(jun) 的最偉(wei) 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一生致力於(yu) 以文學啟蒙國民、推動民族覺醒的魯迅先生,在《論睜了眼看》一文中對文藝的重要作用作出這一振聾發聵的論斷。在多個(ge) 場合,他還一再闡述“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的鮮明主張。
“為(wei) 什麽(me) 要高度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在2024年第20期《求是》雜誌重新發表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總書(shu) 記開宗明義(yi) ,響亮地提出這一重大命題。著眼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全局和世界發展大勢,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xing) 盛的戰略高度,總書(shu) 記縱覽古今中外,深刻闡明文化、文藝對一個(ge) 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大作用、深遠影響,鮮明強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feng) 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不可能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舉(ju) 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wei) ”。這些重要論述,見高識遠、發人深思,將我們(men) 黨(dang) 對文藝和文藝工作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ge) 新的境界。
對文藝地位作用的這種深刻認識,早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人生起步階段便深深紮下了根。五六歲時,從(cong) 母親(qin) 為(wei) 自己買(mai) 的一套小人書(shu) 中知道了“嶽母刺字”的故事,心靈深受震撼,一生銘記。年歲稍長,更是對《三國誌》、《古詩源》、《史記》、《戰爭(zheng) 與(yu) 和平》等古籍名著非常喜愛,從(cong) 中汲取豐(feng) 富精神養(yang) 分。正是因為(wei) 有著這樣深切的體(ti) 悟,此後無論是知青歲月,還是深耕基層,都始終對文化、文藝念茲(zi) 在茲(zi) 、備加關(guan) 切、高度重視。梁家河插隊時,“到處找書(shu) 、看書(shu) ”,甚至會(hui) 為(wei) 了一本神往已久的《浮士德》,不惜步行30裏去借,“當時的文學經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正定工作期間,經常同友人徹夜暢談文學與(yu) 人生,與(yu) 作家賈大山結下深厚友誼,在賈大山去世後於(yu) 1998年飽含深情寫(xie) 下《憶大山》一文;組織編寫(xie) 《正定古今》一書(shu) ,親(qin) 定書(shu) 名並作序;多方協調,費盡心力將“榮國府”實景建成永久建築,為(wei) 弘揚和傳(chuan) 播傳(chuan) 世經典《紅樓夢》留下了可觀可感的載體(ti) 。福建工作期間,指導和推動拍攝電視音樂(le) 片《山海的交響——閩東(dong) 抒懷》;創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抒發對模範縣委書(shu) 記的崇敬之情,表達執政為(wei) 民、造福百姓的理想和宏願。主政浙江期間,以“哲欣”為(wei) 筆名在《浙江日報》撰寫(xie) “之江新語”專(zhuan) 欄,《禮記》、《左傳(chuan) 》、《戰國策》、《史記》中的章句信手拈來;為(wei) 大學生作報告,《大學》、《孟子》、《資治通鑒》、《思想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名著如數家珍;關(guan) 心和重視地方戲曲,推動越劇、昆曲、婺劇等戲劇藝術不斷取得新發展;主持會(hui) 議專(zhuan) 題研究中國美術學院工作,為(wei) 建設“世界一流美術學院”出謀劃策。主政上海期間,致力於(yu) 將上海建設成“文化大師雲(yun) 集、藝術巨匠薈萃的文化大都市”;強調文藝工作者“要把握時代節拍,把個(ge) 人的藝術追求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藝的生動創造寓於(yu) 時代進步之中”,“力戒浮躁和功利思想,努力創作出更多無愧於(yu) 時代、無愧於(yu) 人民的精品力作”。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文藝工作擺在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重要位置,以高度的曆史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高瞻遠矚、把舵定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發展開啟嶄新局麵。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列單節論述“繁榮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對繁榮發展新時代文藝事業(ye) 作出戰略部署;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鮮明提出“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兩(liang) 次出席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全國代表大會(hui) 開幕式,多次致信文藝工作者,看望參加政協會(hui) 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不斷就文藝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wei) 繁榮發展文藝事業(ye) 指方向、明責任、提要求、鼓士氣;批準興(xing) 建國家版本館,推動《複興(xing) 文庫》、《儒藏》和“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建設,關(guan) 心神話、史詩、說唱文學、說書(shu) 、山歌、地方戲等民間文化藝術傳(chuan) 承發展,鼓勵當代青年小說家、詩人、畫家等創新創造,支持國產(chan) 科幻電影大膽突破;在重大外交場合,更是身體(ti) 力行,常常引經據典,以文學的共情共鳴拉近心與(yu) 心的距離,向世界展示一個(ge) 底蘊深厚、絢麗(li) 多姿的中國形象;謀篇布局、把脈問疾、破解難題,指導出台《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繁榮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意見》、《關(guan) 於(yu) 全國性文藝評獎製度改革的意見》、《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國文聯深化改革方案》、《中國作協深化改革方案》等一係列製度和政策,為(wei) 繁榮發展新時代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事業(ye) 勾畫出清晰可行的路線圖,為(wei) 營造激濁揚清、風清氣正的文藝環境提供了“定盤星”。
10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切囑托,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堅持為(wei) 人民抒懷、為(wei) 時代放歌,在文藝創作、文藝活動、文藝惠民等方麵取得豐(feng) 碩成果。特別是圍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70周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建軍(jun) 90周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等黨(dang) 和國家重大活動,圍繞決(jue) 戰脫貧攻堅、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等重大主題,圍繞抗擊新冠疫情等重大風險挑戰,圍繞舉(ju) 辦北京冬奧會(hui) 、杭州亞(ya) 運會(hui) 、成都大運會(hui) 等體(ti) 育盛會(hui) ,圍繞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廣大文藝工作者傾(qing) 情投入、用心創作,推出大量優(you) 秀作品,開展係列文藝活動,發揮了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作用。同時,適應時代發展、人民需要,主旋律文藝作品不斷在思想上求深求進、在表現形式上創新突破,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le) 、舞蹈、美術、攝影、書(shu) 法、曲藝、雜技、民間文藝、文藝評論、群眾(zhong) 文藝、藝術教育等各領域都取得長足進步,我國文藝事業(ye) 呈現多姿多彩、令人振奮的嶄新圖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