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丨當古長城遇到科技 它在光影交織中煥新顏

發布時間: 2024-10-21 10:40: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我國體(ti) 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長城,建造存續時間超過兩(liang) 千年,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zhong) 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係列報道《文化中國行》今天走進萬(wan) 裏長城,感受科技助力下古老長城的壯美如畫。

  金秋十月,有著“天下第一雄關(guan) ”美譽的嘉峪關(guan) 與(yu) 巍峨的祁連雪山遙相呼應,關(guan) 城內(nei) 遊客紛紛拍照打卡留念;關(guan) 城外,與(yu) 城內(nei) 的熱鬧喧囂不同,長城靜靜地向茫茫戈壁延伸。在嘉峪關(guan) 長城第一墩附近,長城巡護員正在使用風速儀(yi) 測量長城牆體(ti) 底部風速。

  嘉峪關(guan) 絲(si) 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 張斌:這塊就是風雪,還有凍融共同作用下,形成一個(ge) 很深的掏蝕凹槽,可能掏蝕進去20多公分,所以我們(men) 通過對它進行日常維護,就是對它進行夯補,它這個(ge) 牆體(ti) 的穩定性就好了。

  如今,在科技手段加持下,長城的細微變化都會(hui) 被監測記錄在案、精準修複,保護方式正從(cong) “搶救性”向“預防性”轉變。在山海關(guan) ,崇山峻嶺中,長城如遊龍般從(cong) 崖頂逶迤而下,險峻非常;科研人員通過長期實地調研和篩選甄別,已經找到能有效防止雨水侵蝕的絲(si) 狀藍藻、並成功擴培至夯土類長城表麵。而激光雷達、紅外監測等先進技術,正在和360度成像機器人、無人機巡護監測等設備有機結合,助力長城保護,讓古老長城雖曆經風霜,依然壯美如畫。

  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保護研究所副所長 劉文豔:因為(wei) 長城它修建的理念就是因地製宜,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同材質, 自然消亡,就像人會(hui) 老去一個(ge) 道理。所以我們(men) 想尊重它原始的麵貌,它的修繕秉承最小幹預,就是我盡量不動你,盡量不改變你現在的狀態,你是完好的就是完好的,你是損毀的,我盡量不讓你再發生新的風險就可以了,所以我們(men) 認為(wei) 這樣才是對長城最大的尊重,對文化遺產(chan) 最大的尊重。

  巍巍長城橫跨15個(ge) 省份,全長21196.18公裏,本體(ti) 遺存4.3萬(wan) 餘(yu) 處,存續時間超過2000年,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yu) 變遷,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象征。2021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頒布實施。在新疆阿克蘇,今年建成開放的萬(wan) 裏長城最西端烏(wu) 什別迭裏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已累計接待遊客超16萬(wan) 人次。在甘肅嘉峪關(guan)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創新打造長城文化新的表達方式。大漠日落,夜幕下的嘉峪關(guan) 關(guan) 城流光溢彩,繁盛喧鬧的絲(si) 路集市……閃耀在曆史長河中的一幕幕,在古老城牆上活靈活現,在光影交織中煥發新顏。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