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金觀平:把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

發布時間: 2024-10-25 08:50:00 來源: 經濟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在福建和安徽考察時強調,要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把文化旅遊業(ye) 培育成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這一重要論述,為(wei)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各地區各部門推動文化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文旅業(ye) 是一個(ge) 綜合性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度強、帶動作用大。蓬勃發展的文旅業(ye) 既能豐(feng) 富群眾(zhong) 生活,又可廣泛串聯起吃、住、行、遊、購、娛各方麵,並與(yu) 體(ti) 育、科技、商業(ye) 、農(nong) 業(ye) 等其他行業(ye) 融合聯動,發揮出“一業(ye) 興(xing) 、百業(ye) 旺”的乘數效應,體(ti) 現出作為(wei) 幸福產(chan) 業(ye) 、民生產(chan) 業(ye) 的積極作用。

  研究表明,一個(ge) 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旅遊就進入大眾(zhong) 化日常性普遍消費階段。2023年,我國人均GDP達8935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wei) 12681美元,連續3年超1.2萬(wan) 美元,為(wei) 把文化旅遊業(ye) 培育成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我國文旅業(ye) 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有目共睹。去年以來,我國文旅業(ye) 率先實現快速恢複發展,成為(wei) 拉動內(nei) 需、促進就業(ye) 、活躍市場、提振信心的新亮點。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紅紅火火的假日文旅市場再次展現出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發展景象。

  進一步把文化旅遊業(ye) 培育成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要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作為(wei) 重要突破口。

  文化和旅遊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ti) 。近年來,各地打開文旅融合新思路,開展了許多創新實踐。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唐風”演藝和“唐潮”文創吸引海內(nei) 外遊客紛至遝來;在無錫,拈花灣景區的沉浸式文旅項目將表演者、觀眾(zhong) 、音樂(le) 、光影、動態雕塑等與(yu) 唐風宋韻的建築風格和水鄉(xiang) 園林景觀融為(wei) 一體(ti) ,讓遊客耳目一新;為(wei) 數眾(zhong) 多的非遺項目成為(wei) 遊客爭(zheng) 相打卡的“網紅”;“國潮”“新中式”等兼顧中華美學與(yu) 現代設計的文創紀念品圈粉無數……一係列文旅融合新實踐成為(wei) 拉動消費的新密碼。各地各部門應繼續探索,破解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低水平重複項目、不能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等問題。

  把文化旅遊業(ye) 培育成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還要總結提煉實踐層麵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強促進深度融合的製度設計,從(cong) 係統規劃、資源統籌、政策保障等方麵突破,促進理念、機製、業(ye) 態、模式等方麵創新;要尊重文旅融合的市場規律,找準文化和旅遊的契合處、連接點,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nei) 涵品質,以旅遊促進文化的傳(chuan) 播消費,推出新產(chan) 品、拓展新服務、培育新業(ye) 態、形成新動能;要持續做好“文旅+百業(ye) ”和“百業(ye) +文旅”的大文章,推動文化和旅遊更好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城市發展,讓文旅業(ye) 在賦能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金觀平:探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以產業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才能形成良性互動的新發展格局。 [詳細]
  • 金觀平:推動數據依法合理有效利用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快速發展,我國數據體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安全風險也與日俱增。國務院近日發布《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進一步規範網絡數據處理活動,保障數據安全,促進數據依法合理有效利用。 [詳細]
  • 金觀平:在產業轉移中培育就業增長極

    促進產業與就業良性互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把金鑰匙。當前,伴隨一批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新的就業增長機會正加快孕育。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