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地,穀物飄香。眼下,內(nei) 蒙古糧食大縣開魯縣,100萬(wan) 畝(mu) 密植高產(chan) 玉米顆粒歸倉(cang) 。
“種糧狀元”的高產(chan) “秘方”
在開魯鎮小城子村密植高產(chan) 玉米千畝(mu) 示範區,看著黃澄澄的玉米粒,內(nei) 蒙古“種糧狀元”馬忠臣高興(xing) 地說:“今年又是密植高產(chan) 玉米的豐(feng) 收年。”
作為(wei) 內(nei) 蒙古東(dong) 北地區重要玉米高產(chan) 區之一,開魯縣玉米連續兩(liang) 年刷新東(dong) 北地區“千畝(mu) 片”“萬(wan) 畝(mu) 片”的測產(chan) 紀錄。
玉米豐(feng) 收,內(nei) 蒙古“種糧狀元”馬忠臣喜上眉梢(央廣網見習(xi) 記者 楊亞(ya) 東(dong) 攝)
在糧食增產(chan) 的道路上,馬忠臣走了很多彎路,交了高昂的學費。
而實現玉米高產(chan) 的“法寶”,就是密植高產(chan) 精準調控技術。“玉米密植高產(chan) 精準調控技術”是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研發的一條挖掘玉米增產(chan) 潛力、提升玉米單產(chan) 水平、實現玉米高產(chan) 高效的重要技術途徑,更是黃玉米的“芯片”。
馬忠臣的底氣來自科學家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指導和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的精心嗬護,更得益於(yu) 當地政府部門積極實施智慧農(nong) 業(ye) ,推動標準化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
從(cong) 憑經驗到靠科學,從(cong) 會(hui) 種地到“慧”種地,新時代下的農(nong) 民將數字應用於(yu) 田間地頭。在開魯縣標準化玉米種植示範基地,可以看到水肥一體(ti) 化設備、墒情、蟲情、氣象監測設備,它們(men) 是科技人員的智能助手,也是種植大戶的“田管家”。
開魯縣小城子村密植高產(chan) 玉米千畝(mu) 示範區(央廣網見習(xi) 記者 楊亞(ya) 東(dong) 攝)
“北鬥”播種,“掌上”巡田。“坐在辦公室裏,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操作過程。機器耕得直不直,種子顆粒數夠不夠,土地濕度如何,玉米有無病蟲害,工人是否在田間作業(ye) ,一部手機全部搞定。”馬忠臣自豪地說,這在前幾年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開魯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農(nong) 作物技術綜合股股長於(yu) 洪偉(wei) 告訴記者,該縣推廣以“北鬥導航+高性能精量播種+密植精準調控+淺埋滴灌水肥一體(ti) 化+全程機械化作業(ye) ”的密植高產(chan) 生產(chan) 模式,在全縣打造33個(ge) 國家+自治區+市+縣+鎮(場)+村(嘎查)“六級聯創”科技示範區。
在密植高產(chan) 模式的推廣下,玉米畝(mu) 均種植從(cong) 4500株提升到6500株,平均每畝(mu) 增產(chan) 300斤,玉米總產(chan) 量增加1億(yi) 斤以上。
而形成高產(chan) 玉米示範區首要條件就是小田並大田,即將各戶零散的耕地進行社會(hui) 化整合,開展規模種植和標準化經營模式。
將玉米“吃幹榨盡”
從(cong) 玉米粒到玉米乳,從(cong) 玉米芯到玉米杆,開魯縣將玉米利用得淋漓盡致。
近年來,開魯生物醫藥開發區重點突出和聚焦玉米生物科技和生物醫藥化工兩(liang) 大主導產(chan) 業(ye) ,集中打造以玉米生物科技為(wei) 主的三產(chan) 融合示範區、原料藥集中生產(chan) 基地和大健康產(chan) 業(ye) 基地。
自2008年規劃建設至今,該縣重點打造生物醫藥開發區,先後引進三十多家生物醫藥企業(ye) ,培育形成6大係列160個(ge) 品種產(chan) 業(ye) 集群,培育形成國內(nei) 一流的高產(chan) 創建體(ti) 係、自治區級玉米生物科技產(chan) 業(ye) 基地,現正在創建國家級玉米產(chan) 業(ye) 園區、國家級生物醫藥基地。
日前,國內(nei) 玉米行業(ye) 專(zhuan) 家組成的專(zhuan) 家組對2024年通遼市玉米單產(chan) 提升百萬(wan) 畝(mu) 核心區進行了複測驗收。結果顯示,萬(wan) 畝(mu) 片平均產(chan) 量為(wei) 1247.22公斤/畝(mu) 、十萬(wan) 畝(mu) 噸糧田產(chan) 量為(wei) 1042公斤/畝(mu) 、百萬(wan) 畝(mu) 核心區測產(chan) 結果為(wei) 945.29公斤/畝(mu) ,三項檢測分別創全國糧食主產(chan) 區萬(wan) 畝(mu) 、十萬(wan) 畝(mu) 、百萬(wan) 畝(mu) 單產(chan) 紀錄。
通遼市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今年玉米種植麵積達1900餘(yu) 萬(wan) 畝(mu) ,其中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chan) 技術模式麵積達到602萬(wan) 畝(mu) ,占全市三分之一的玉米種植麵積,比去年增加364萬(wan) 畝(mu) 。
糧食穩則天下安。作為(wei) 國家重要“糧倉(cang) ”,內(nei) 蒙古連續6年糧食生產(chan) 保持在700億(yi) 斤以上,2023年達到791.6億(yi) 斤,創曆史新高。近10年來,內(nei) 蒙古糧食增產(chan) 中70%的增量來源於(yu) 單產(chan) 提升。
眼下,內(nei) 蒙古秋糧收獲過半,較上年同期略快,北疆糧倉(cang) 糧食產(chan) 量有望突破800億(yi) 斤,實現糧食生產(chan) “二十一連豐(fe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