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遊艇飛馳,水花濺躍,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碧綠的湖麵上隻有水聲浪聲,卻沒聽到發動機轟鳴聲。
這艘正在進行測試的全新電動試驗母船,投用後將用於(yu) 開發電動遊艇等新能源標準化船型,助力我國內(nei) 河航運業(ye) 和船舶工業(ye) 的綠色化、智能化轉型。而試驗母船能在短時間內(nei) 完成建造,則得益於(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上多家單位的通力協作。“我們(men) 以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接更多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開展合作,助力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產(chan) 業(ye) 合作部副部長王新峰說。
11月5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觀看科技創新供應鏈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創新成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圍繞重點產(chan) 業(ye) 強化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guan) ,構建大中小企業(ye) 協同創新機製,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近年來,新能源船舶發展持續升溫,對船舶裝備研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需求迅速變化,技術研發急需從(cong) ‘點’的突破,集成為(wei) ‘鏈’的突破。”湖北綠色智能船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主任周淩輝坦言,僅(jin) 靠一家單位或企業(ye) 無法實現整體(ti) 突破。
難題何解?
2022年,周淩輝所在的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二研究所找來船舶產(chan) 業(ye) 鏈上的多個(ge) “小夥(huo) 伴”,組建創新中心: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南華工業(ye) 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鹹寧海威複合材料製品有限公司和湖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
七一二研究所,隸屬大型央企,新能源動力電池係統設計研發日臻成熟;武漢理工大學,老牌內(nei) 河航運及船舶專(zhuan) 業(ye) 院校,理論基礎雄厚;南華工業(ye) ,高新技術企業(ye) ,深耕船舶電氣化設備和智能駕駛係統領域多年;鹹寧海威,小微企業(ye) ,專(zhuan) 注高性能複合材料研發生產(chan) ;湖北港口集團,集港口、航運業(ye) 務為(wei) 一體(ti) ,了解新能源船舶的市場需求。
不久後,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也加入創新中心。“作為(wei) 新型研發機構,我們(men) 的作用是‘供血’,利用自身平台資源,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引入更多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王新峰介紹。
精兵強將,各司其職。然而,多主體(ti) 合作要想持續穩定發展,須有良好的協同機製。
——以需定研。以市場和用戶需求為(wei) 導向,瞄準船舶製造中的關(guan) 鍵共性工藝技術,如輕量化船用複合材料、湖區遊艇管控係統等開展融合創新,補齊創新主體(ti) 各自專(zhuan) 業(ye) 上的短板弱項。
——共投共擔。七一二研究所控股企業(ye) 、湖北港口集團、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合計出資70%,武漢理工大學專(zhuan) 家團隊、南華工業(ye) 、鹹寧海威合計出資30%,成立一家新公司,從(cong) 事技術研發、智庫谘詢、測試驗證等業(ye) 務,資金一起投、風險一起擔。
——資源共享。中國船舶集團等大企業(ye) 向中小企業(ye) 開放科研資源、共享創新能力;中小企業(ye) 的創新成果,則回流創新鏈、供應鏈、數據鏈,注入新活力。
“過去有句話,‘點菜的不吃飯,吃飯的不買(mai) 單’,形容產(chan) 學研脫節的現象。教學歸教學,論文歸論文,創新歸創新。”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錫玲說,從(cong) 單打獨鬥到共享共贏,有了協同創新機製,如今科研機構、大中小企業(ye) 不再各自為(wei) 政,而是以重點產(chan) 業(ye) 創新為(wei) 紐帶,緊密聯結在一起。
正在測試中的電動試驗母船,即將交付使用。“未來,我們(men) 將進一步深化協同創新機製,推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綠色智能船舶製造產(chan) 業(ye) 實現突破性發展。”周淩輝信心十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