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守護江河文脈 唱響時代新歌

發布時間: 2024-11-10 09:18:00 來源: 新華社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chuan) 承好曆史文脈和民族根脈。”

  長江、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華夏大地上最重要的兩(liang) 條河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

  中部地區依傍長江、黃河兩(liang) 大水係,人文底蘊深厚。近年來,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中部地區江河文化探源不斷深化、保護持續加強、傳(chuan) 承推陳出新、文旅融合發展。植根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深度融合現代文明發展成果的江河文化綻放出時代新風采。

  探尋闡釋持續掀起熱潮

  2024年9月24日,參觀者在位於(yu)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nei) 的仰韶文化博物館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曆經一年多的閉館升級後,位於(yu)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nei) 的仰韶文化博物館9月24日重新開館,首次“露麵”的兩(liang) 尊仰韶村遺址先民的複原塑像吸引了眾(zhong) 人目光。

  主要分布於(yu) 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世偉(wei) 介紹,為(wei) 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和仰韶文化研究,去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公安部鑒定中心等單位,對仰韶村遺址先民開展麵貌複原工作。

  李世偉(wei) 說,為(wei) 獲取精細數據,團隊采集仰韶先民頭骨定位點超過401萬(wan) 個(ge) ,借助多學科手段,初步對仰韶時期和龍山時期先民麵貌進行了相對準確和科學的複原,“此次複原,有助於(yu) 公眾(zhong) 更加深入了解我國古代社會(hui) 的多元文化特點,進一步堅定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

  在中部各地,江河文化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研究工作持續開展,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探尋與(yu) 闡釋不斷深入。


2024年2月1日,遊客在位於(yu) 湖北省武漢市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參觀遊覽。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每逢節假日,位於(yu) 湖北武漢黃陂區的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遊人如織。展廳內(nei) ,一座典型二裏崗文化特征的宮殿模型分外醒目。

  “盤龍城遺址證明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高度交融,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曆經數千年文脈不斷。近年來,關(guan) 於(yu) 盤龍城遺址的研究力度空前。”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說。

  根據《長江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規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部各地深入研究江河文化內(nei) 涵,厘清江河文化脈絡。

  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在河南鄭州舉(ju) 辦,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加強與(yu) 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鑒。

  湖北省文旅廳與(yu) 武漢大學共建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開展“人類起源”“長江流域史前文明”等專(zhuan) 項調查與(yu) 課題研究,與(yu) 中南民族大學共建長江藝術研究院,麵向社會(hui) 發布60項重點課題,係統研究長江文化特質……

  中部各地依托豐(feng) 富的文教資源,掀起了研究江河文化的熱潮。

  保護傳(chuan) 承推動永續發展

  一江碧水向東(dong) 流,千年文脈貫古今。

  長江之濱,江西九江因江而興(xing) ,因江而美。

  這是2023年6月14日在江西省九江市拍攝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萬(wan) 象 攝

  漫步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江麵開闊,空氣清新,濱江步道上遊人如織,穿著漢服的遊客邊朗誦名篇《琵琶行》,邊拍攝江畔美景。

  2023年10月10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九江市考察調研。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習(xi) 近平登上琵琶亭遠眺長江,冒雨沿江堤步行察看沿岸風貌。“要從(cong)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ti) 出發,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長江保護好。”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不僅(jin) 是展現長江自然美景與(yu) 人文風貌的窗口,更是推動長江生態保護與(yu) 文化保護的重要平台。

  從(cong) 昔日“髒亂(luan) 差”,到如今“美如畫”,九江的蝶變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九江市堅持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著眼全鏈條推進水體(ti) 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實施溯源清源計劃,對流域內(nei) 的857個(ge) 長江排汙口、459個(ge) 重點河湖排汙口,實行“一口一策”分類整治,從(cong) 源頭紮緊排汙“閘口”。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時時牽掛著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他諄諄告誡:“保護母親(qin) 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對長江、黃河文化的保護是沉甸甸的曆史責任、時代責任。近年來,中部各地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通過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健全文化遺產(chan) 保護管理製度,完善文物安全監管體(ti) 係等方式,堅決(jue) 守牢文化保護的安全底線。

  這是在山西省平陸縣杜家莊段黃河岸邊的古棧道上方布設的專(zhuan) 業(ye) 防護網(無人機照片,2024年6月17日攝)。新華社發(權永軍(jun) )攝

  在山西平陸縣杜家莊段黃河岸邊的石崖上,有一段680餘(yu) 米長的黃河古棧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棧道岩壁上的繩磨槽痕深淺不一,黃河船夫的號子聲仿佛仍在耳畔。

  為(wei) 防止碎石脫落將古棧道掩埋或毀壞,近幾年國家出資對此處棧道上的危岩體(ti) 進行加固。目前工程已竣工,古棧道上方有專(zhuan) 業(ye) 防護網,新修的排水溝阻斷了上方雨水對古棧道的衝(chong) 刷。

  文化隻有在嚴(yan) 格保護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傳(chuan) 承發展。

  在鄭州商代古城牆的西南角外,曾是連片棚戶區的背街小巷——阜民裏,如今成為(wei) 人們(men) 體(ti) 味曆史風韻與(yu) 煙火人間的熱門打卡地。

  一邊是古老厚重的商代夯土城牆,一邊是國潮、時尚小店匯聚的創意街區。人們(men) 或在高高的城牆上眺望時尚的青春秀場,或坐在潮巷一角遙想3600多年前商都的模樣。

  “相較於(yu) 其他曆史文化遺產(chan) 形式,大遺址保護工作一直存在難度大、成本高等問題。”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wei) 說。

  河南共有大遺址21處,數量居全國首位。近年來,河南各地積極探索,逐漸蹚出一條統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城鄉(xiang) 建設、經濟發展、旅遊開發的道路,使古老遺址煥發新生。

  活化利用綻放時代魅力


這是2024年8月19日在湖南博物院拍攝的博物館公園。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今年國慶假期,湖南博物院四樓的博物館公園受到遊客們(men) 熱捧。一塊裸眼3D大屏上,“馬王堆元素”撲麵而來:一隻隻毛發細膩、眼神靈動的狸貓躍然而出,一件件精美繁複的漆器展現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各式各樣的西漢美食以動畫形式得以還原……

  這是湖南博物院與(yu) 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共同打造的“數字漢生活”博物館線下新場景,於(yu) 今年8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

  遊客們(men) 參觀之餘(yu) ,可以在博物院吃飯、購物、體(ti) 驗“漢生活”,購買(mai) 以馬王堆出土漆器為(wei) 原型設計的甜品杯,品嚐漢代美食,挑選充滿西漢元素的伴手禮,借此一窺2000多年前的社會(hui) 風貌。

  “我們(men) 希望帶給觀眾(zhong) 新的文化消費體(ti) 驗,讓他們(men) 沉浸式了解、感受漢生活的魅力,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創新發展。”“數字漢生活”項目經理孫劍琴介紹。

  近年來,依托厚重的文物文化資源,中部各地深入研究江河文化內(nei) 涵,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江河文化的魅力被逐漸喚醒,厚重的文化遺產(chan) 正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生活,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捧。

  這是2024年4月18日拍攝的位於(yu) 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境內(nei) 的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墓葬祭祀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傅天 攝

  位於(yu) 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的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一座距今約5800年到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中下遊的中心聚落遺址。

  隨著墓葬祭祀區保護展示項目、研學基地、內(nei) 外環壕保護展示項目、數字體(ti) 驗館等陸續對外開放,古老的遺址煥發新光彩。借助4D、VR、AR等技術,遊客“穿越”回遠古時期的治玉、祭祀現場,人群中不時發出讚歎。

  “我們(men) 不斷豐(feng) 富數字化展示闡釋手段、創新打造文旅活動,探索大遺址的活態保護與(yu) 活化利用,取得了明顯成效。”淩家灘遺址管理處主任唐軍(jun) 說。

  江河文化在守正創新中走進大眾(zhong) ,在發展中彰顯活力。

  “隻有讓江河文化‘活起來’,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才能相得益彰。”武漢大學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多學科研究團隊負責人吳傳(chuan) 清教授說。

  黃河之水天上來,大河是中華文明成長的搖籃;一條大河波浪寬,大江是中華文化動人的樂(le) 章。

  通過與(yu) 科技融合創新,江河文化帶著新鮮的潮流氣息奔湧而來,走進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與(yu) 公眾(zhong) 熱情相擁,唱響文明傳(chuan) 承與(yu) 弘揚的“長江之歌”和“黃河大合唱”。

  文字記者:陳俊、蘇曉洲、周楠、明星、任卓如、李思遠、馬曉媛、張格、劉美子、熊家林

  視頻記者:丁春雨、胡函博、饒饒、徐偉(wei) 、郭傑文、尚昆侖(lun) 、薑亮、袁月明

  海報設計:常清潭

  統籌:冷彥彥、何伊言、陳恩琪、周詠緡、孟潔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