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庫,昔日的石油城,今天的氣候變化行動起點。當地時間11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開幕。當日上午,由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辦、生態環境部環境與(yu) 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協辦的“生態文明與(yu) 美麗(li) 中國實踐邊會(hui) ”在中國角舉(ju) 行。
當地時間11月11日,COP29中國角“生態文明與(yu) 美麗(li) 中國實踐邊會(hui) ”在阿塞拜疆巴庫舉(ju) 行。圖為(wei) 活動現場。中新網記者 張楠 攝
中方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稱,中國堅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堅持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治理,推動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顯著提升;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ti) 係。他表示,中國願同國際社會(hui) 一道,增強政治互信、踐行多邊主義(yi) ,認真兌(dui) 現承諾、強化全球合作,共建繁榮、清潔、美麗(li) 的世界。
中方相關(guan) 負責人進一步表示,短短四年間,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新進展。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決(jue) 心堅定不移,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成效有目共睹,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國際貢獻得到廣泛肯定。他希望,COP29給國際社會(hui) 更大的信心和希望,秉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真正落實《巴黎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shu) 處副執行秘書(shu) 諾拉·哈姆拉吉(Noura Hamladji)指出,沒有對話、沒有談判,就沒有合作。以對話談判推動合作,這樣的態度,在中國的生態文明觀和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等政策中得到了良好體(ti) 現。她進一步指出,中國支持發展中國家展開氣候合作,應當為(wei) 此點讚。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電池等領域的投資,可以說是其越來越國際化的最佳體(ti) 現之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ya) 太辦事處主任德欽策林(Dechen Tsering)表示,中國始終致力於(yu) 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在技術投資、增強韌性、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ge) 領域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這些舉(ju) 措不僅(jin) 推動了國內(nei) 的可持續發展,也為(wei) 國際社會(hui) 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在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大背景下,各國應繼續加強合作,攜手應對共同的挑戰。
美國環保協會(hui) 總裁柯瑞華(Fred Krupp)表示,2035年將成為(wei) 中國“雙碳”戰略實施路徑、建設美麗(li) 中國過程中的重要節點。為(wei) 了更好實現目標,他認為(wei) ,中國可從(cong) 三方麵入手:一是在國內(nei) 設立更多減排目標,為(wei) 經濟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持續動力;二是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利用新技術、新工具實現汙染排放精準控製,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三是推動各國盤活資源,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融資,進一步推動《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落地。
聯合國前副秘書(shu) 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麵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道路。索爾海姆提出了中國可供他國借鑒的經驗之道——首先,種更多樹。他以內(nei) 蒙古自治區的庫布齊沙漠為(wei) 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如何將沙漠變綠洲。其次,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瀕危物種。在保護大熊貓、雪豹以及長臂猿過程中,中國都取得了不俗進展。第三,將自然環境保護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有機結合起來。
聯合國糧食及農(nong) 業(ye) 組織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司高級自然資源官員因卡·卡迪紮諾娃(Inkar Kadyrzhanova)表示,當今世界正麵臨(lin) 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糧食安全等方麵的多重挑戰。為(wei) 此,她呼籲國際社會(hui) 采取行動,製定出更加公平、普惠的應對策略,將婦女、殘疾人、貧困地區人群等更好地納入保障範圍之內(nei) ,促進人類社會(hui) 的可持續、平等發展。
當日,生態環境部還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yu) 行動2024年度報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