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的北京,滿城金黃,落葉撲簌簌地灑滿街頭。走進故宮博物院箭亭廣場,便可看到一處別具匠心的“故宮零廢棄”生態堆肥花壇。這個(ge) 微型的生態係統收集著故宮中的落葉與(yu) 枯枝等園林廢棄物,通過堆肥發酵生成有機肥料,又回歸故宮土壤,滋養(yang) 著這座“綠”意盎然的古老宮殿。
在故宮,“零廢棄”不僅(jin) 是運營管理措施,更是文創靈感的來源。故宮文創商店和線上購物網站提供用廢棄樹葉和枯枝發酵製作的“鬆福”手環、32個(ge) 蘋果殘渣製作的龍紋手機包、9個(ge) 回收塑料瓶製成的托特包等環保文創。
這些手工藝品的設計靈感均來源於(yu) 故宮館藏文物,如“鬆福”手環上的鬆枝圖案取自院藏惲壽平的《花卉》冊(ce) ,龍紋圖案來自康熙年間的礬紅彩描金雲(yun) 龍紋直頸瓶,而托特包的“西溪”主題則源於(yu) 《西溪漁隱圖》軸。
故宮博物院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環保設計結合,以時尚實用的姿態倡導綠色生活,讓遊客在購物中感受到文化遺產(chan) 與(yu) 生態保護的深度融合。而這一理念延續了中國古人“敬天惜物”的智慧。例如,館藏玉雕“桐蔭仕女圖玉山子”底部刻有“無棄物”,表明此雕件是利用剩料雕刻而成。如今借助數字化,故宮讓這些藏品中的環保細節為(wei) 更多人所熟知,並向遊客展示中國文化中尊重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厚價(jia) 值。
自2020年起,故宮博物院與(yu) 萬(wan) 科公益基金會(hui) 攜手啟動“零廢棄”項目,通過科學管理廢棄物,減少環境影響,提升公眾(zhong) 環保意識。
遊客漫步箭亭廣場時,會(hui) 發現花壇邊的堆肥箱——故宮內(nei) 外共設置了40個(ge) 此類堆肥箱,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消納54.5噸園林綠化垃圾,生成19.9噸堆肥改良劑。這些改良劑被用於(yu) 園內(nei) 植物的土壤改良,實現資源的自循環利用。
據統計,自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已有60322隻廢棄塑料瓶轉化為(wei) 故宮文創產(chan) 品,減少1.72噸二氧化碳排放。不僅(jin) 如此,在講解員的介紹中,不少遊客得知大高玄殿的瓦片使用了來自其他建築的剩餘(yu) 瓦片,這說明古人早已具備資源節約和重複利用的意識。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中非合作論壇峰會(hui) 等國際場合,故宮博物院展示的綠色發展經驗,彰顯了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貢獻,傳(chuan) 遞出文化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
10月25日,在故宮博物院舉(ju) 辦的世界遺產(chan) 地綠色發展圓桌會(hui) 議中,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dong) 表示,期待通過“故宮零廢棄”實踐讓國際社會(hui) 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決(jue) 心。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屆時將進一步落實綠色發展主題,共同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趙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