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讓文物“活”起來——這些博物館文創為啥受青睞?

發布時間: 2024-11-18 09:03: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8月下旬,在北京工作的韓芷茹終於(yu) 得償(chang) 所願,來到湖南省長沙市旅行。在遊覽了橘子洲、嶽麓書(shu) 院等景點後,韓芷茹把長沙之行的最後一站定在了湖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覽讓韓芷茹驚歎不已,素紗單衣、T形帛畫等各種文物讓人流連忘返。雖然已是暑假末期,但博物館內(nei) 依然人頭攢動、摩肩接踵。

  坐落在博物館一層的文創產(chan) 品商店也是韓芷茹的目的地之一。如今,在“博物館熱”的帶動下,博物館文創也深受人們(men) 的喜愛,尤其是年輕人。在逛完博物館之後,去文創產(chan) 品商店選購一些特色文創產(chan) 品,無論是擺在家裏,還是作為(wei) 小禮物送給朋友,都是上佳的選擇。

  博物館不再“高冷”

  想要了解一個(ge) 地方的曆史、文化、風土人情,除了書(shu) 籍之外,參觀博物館是重要途徑。在博物館裏,不僅(jin) 可以回溯曆史,更可以欣賞到古老的文物。逛博物館,不僅(jin) 僅(jin) 是一場思想、知識的洗禮,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悠久曆史,有著豐(feng) 富、燦爛的文化,各地的博物館各有特色、各具風格,越來越多的人旅遊,都會(hui) 選擇去當地的博物館參觀。

  “我已經去過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等。去湖南,一定得看看湖南博物院。”韓芷茹對博物館似乎有一種執念,“哪怕其他景點都不去,也一定安排博物館這一站。”

  博物館總是給人一種厚重感,如果用時下比較流行的詞來形容,可以叫作“高冷”。但隨著文創產(chan) 品的興(xing) 起,博物館的這份“高冷”慢慢減退,讓人們(men) 越來越“觸手可及”。

  2014年,一篇名為(wei) 《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文章走紅網絡,其中比著“剪刀手”的雍正皇帝形象一時間風靡網絡,故宮文創就此出圈,引起了關(guan) 注。

  但故宮文創始於(yu) 更早的2008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此後一直不斷推陳出新,潮品爆款層出不窮,營銷玩法花樣百出,一個(ge) 個(ge) 年輕化、趣味化的產(chan) 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追捧。

  故宮日曆、故宮口紅,還有各種帶有故宮元素的文具、飾品不斷推出,故宮文創的招牌越擦越亮。

  故宮文創的火熱帶動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紛紛切入文創賽道,根據各自特色,不斷推出各類文創產(chan) 品,一時之間,博物館文創熱潮湧動。

  河南博物院的文創考古盲盒將微縮的文物“埋”進了土裏,讓消費者動手“挖”出來,一經推出就迅速被搶到斷貨;甘肅省博物館一改嚴(yan) 肅,將銅奔馬玩出了花,本就“魔性”的麵部表情被精心設計在卡通化的毛絨玩具上,讓人忍俊不禁,產(chan) 品銷量節節攀升;陝西曆史博物館著力打造新IP,“唐妞”係列文創讓憨態可掬的唐風美人“穿越”到今天,體(ti) 驗著現代生活……

  “一件文創產(chan) 品能夠展現出博物館的文化精髓、學術成果和文化價(jia) 值,反映了博物館的運營水平。好的文創產(chan) 品不僅(jin) 可以滿足觀眾(zhong) 的文化需求,還能將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理念、價(jia) 值傳(chuan) 遞給更多的人,同時還可以增加博物館的收入,可謂是一舉(ju) 多得。”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講師方曉恬表示。

  韓芷茹去年在三星堆博物館沒有買(mai) 到自己心儀(yi) 的文創產(chan) 品,她一直對此耿耿於(yu) 懷,表示一定再去一次,“三星堆博物館確實值得二刷,那裏的文創產(chan) 品也讓人念念不忘”。

  好看又有文化

  近段時間,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出圈,每天線下排隊購買(mai) 的人流如潮。冰箱貼以明孝端皇後鳳冠為(wei) 靈感設計,一經發布,就受到熱捧,上市3個(ge) 月,賣出近8萬(wan) 個(ge) ,被戲稱為(wei) “當下北京最想擁有的文創產(chan) 品之一”。

  冰箱貼是一類重要的文創產(chan) 品,深受年輕人喜歡。“我逛文創產(chan) 品商店,買(mai) 的最多的就是冰箱貼。”韓芷茹分享道,“冰箱貼設計精美、製作精良,而且還帶著曆史文化底蘊,著實讓人喜歡。”

  韓芷茹和她的朋友經常互相分享買(mai) 到的冰箱貼等文創產(chan) 品,還有人已經把收集各類文創產(chan) 品當作一種興(xing) 趣愛好。而消費者的反應也從(cong) 側(ce) 麵證明了現在博物館文創設計思路是正確的。

  據鳳冠冰箱貼設計團隊介紹,設計這款冰箱貼是因為(wei) 在社交媒體(ti) 上看到很多人曬出自己與(yu) 孝端皇後鳳冠的合影。

  最初的木質鳳冠冰箱貼是使用3層木質材料疊加製作,可以發出類似金屬的光澤,平麵印製的珠粒會(hui) 帶來裸眼3D的感覺,冠上鑲嵌的“紅藍寶石”是純手工粘貼,帽翅可以活動。正是這種精心的設計和製作,讓這款鳳冠冰箱貼火爆起來。

  文創產(chan) 品的另一重意義(yi) 在於(yu) 文化傳(chuan) 承,讓文物“活”起來,把文物帶回家。那些束之高閣的文物,化身成書(shu) 簽、文具乃至盲盒、玩偶、各式衍生品,或是製作精美令人愛不釋手,或是嬉笑搞怪讓人感到活潑親(qin) 切,文物的“嚴(yan) 肅感”消失了,變得平易近人。

  “文創產(chan) 品也可以看作‘眼球經濟’的一種,就是通過設計、製作先把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眼球吸引過來,勾起他們(men)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men) 主動探究文物背後的曆史、文化意義(yi) ,從(cong) 而達到文化傳(chuan) 承的效果。”方曉恬表示。

  網友Konoe在社交媒體(ti) 上展示了自己收集的一展板的冰箱貼,引發網友熱議。她按照新石器時代、夏商周、秦漢等曆史年代來劃分,將博物館文物冰箱貼分門別類地擺在一起,她認為(wei) ,這些冰箱貼所代表的文物濃縮了厚重的曆史。她的帖子在社交媒體(ti) 上獲得了超10萬(wan) 點讚量,相關(guan) 話題數量也達到1500萬(wan) 。

  “把博物館搬回家”的夢想可以通過文創產(chan) 品而實現,“好看又有文化底蘊的文創產(chan) 品正好滿足了當代年輕人的需求,他們(men) 對國家、民族有著深厚的感情,對厚重的中華文化有著充分的自信。一件件具象化的文創產(chan) 品可以說將‘情緒價(jia) 值拉滿’,既滿足了娛樂(le) 需求,又滿足了文化需求。”方曉恬說。

  營造“在場感”,推動文化傳(chuan) 播傳(chuan) 承

  博物館文創的火熱,不僅(jin) 傳(chuan) 播傳(chuan) 承文化,更是帶來實打實的效益。“鳳冠”冰箱貼帶動同係列文創銷售總額突破1000萬(wan) 元,上海博物館推出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開展2個(ge) 月文創銷售額達8000萬(wan) 元,帶動周邊消費超10億(yi) 元……202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的文創產(chan) 品及相關(guan) 服務年流水已經達到億(yi) 元級別,文創產(chan) 品給故宮博物院、恭王府博物館等帶來的收益也在持續增長。

  再來看另一組數據,據統計,2023年中國博物館接待觀眾(zhong) 達到12.9億(yi) 人次,創曆史新高。這相當於(yu) 每月有超過1億(yi) 人次去參觀各類博物館。而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24年國慶假期,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zhong) 7488萬(wan) 人次,假期日均超1000萬(wan) 人次前往博物館參觀。

  “博物館熱”和“博物館文創熱”讓我們(men) 看到了文化傳(chuan) 承和發展有新的載體(ti) 和方式——營造“在場感”,就是讓普通大眾(zhong) 不僅(jin) 能“看得見”,還要“摸得著”,可以自己來探索博物館中文物的文化意義(yi) 。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chuan) 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直播、短視頻以及社交平台讓傳(chuan) 播更加迅速、多元,影響力也會(hui) 成倍增加。方曉恬表示,利用新的傳(chuan) 播方式,不斷地融合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開發更多有創意的產(chan) 品,為(wei) 推動文化傳(chuan) 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和可能。

  用國際視野來看,博物館文創還可以承擔起文化出海的重任。

  韓芷茹的好朋友陳琪正在荷蘭(lan) 工作,出國多年,陳琪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國的文化自信正在逐步提升。回國休假時,陳琪會(hui) 購買(mai) 一些富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的文創產(chan) 品作為(wei) 小禮物帶到荷蘭(lan) ,送給同事和朋友。“他們(men) 都會(hui) 對這些精美的產(chan) 品感到好奇,趁此機會(hui) ,我就會(hui) 為(wei) 他們(men) 解釋這些文創產(chan) 品所代表的文物的曆史和文化。”陳琪分享著自己的經曆,“有些人對此產(chan) 生濃厚的興(xing) 趣,我就會(hui) 建議他們(men) 有機會(hui) 親(qin) 自去中國走走看看,實地了解中國。”

  陳琪的例子也表明,文化出海並不隻有“大而廣”的方式,還可以做到“小而美”,把中華文化具象化到一些產(chan) 品中,來吸引外國人的關(guan) 注。

  近年來,泡泡瑪特、名創優(you) 品等企業(ye) ,都在不斷嚐試將中華文化的元素與(yu) 產(chan) 品相結合,許多產(chan) 品在國外熱銷。“博物館文創可以借鑒這類方式,結合不同國家的文化,做一些新穎的設計,既能展示我們(men) 的文化,也可以推動文明的交流與(yu) 互鑒,在潛移默化中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方曉恬表示。(韓芷茹、陳琪均為(wei) 化名 張一琪 劉笑軒)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