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長陳培軍(jun) 介紹,“截至目前,我國擁有57處世界遺產(chan) ,各類不可移動文物76萬(wan) 餘(yu) 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565家;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yi) 件(套)。”大量待修複文物深藏庫房,急需高素質的文物修複師;而2022年全國文博係統18萬(wan) 多從(cong) 業(ye) 人員中,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僅(jin) 5.5萬(wan) 餘(yu) 人,具備精湛修複技藝和理論知識水平的文物修複師更加少見。現實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好的文物修複師比文物還稀缺”。
中青年修複師挑起文物保護修複重擔
可移動文物按照材質一般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是有機質文物,如紙質、紡織品、漆木器等;另一類是無機質文物,比如石質、金屬、陶瓷、壁畫等。
90後小夥(huo) 楊海濤是一位給無機質文物“治病”的修複師,他從(cong) 小就喜歡曆史文化。讓楊海濤最難忘的文物是一組被譽為(wei) “海內(nei) 第一名塑”的彩繪泥塑羅漢像。據楊海濤描述,殿內(nei) 四十尊羅漢像均為(wei) 坐姿,形象栩栩如生,做工細致到連眉毛、血管都分明可見,“就像四十個(ge) 身材魁梧的僧人坐在我麵前”。震撼之後,麵臨(lin) 的就是文物修複考驗。“這些彩繪泥塑的本體(ti) 是泥胎的,而我們(men) 用的部分修複材料是水溶性的,稍有不慎就會(hui) 對文物造成破壞,因此我們(men) 隻能一點一點地推進。”兩(liang) 年時間裏,楊海濤隨修複團隊駐紮在當地,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冬天殿內(nei) 溫度在1℃左右,手凍得幾乎伸不出來。夏天溫度能達到38℃,一天要換兩(liang) 三套衣服。”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修複工作順利完成,且該項目被評選為(wei) “2022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複項目”。
“您一天能修多少頁古籍?”
“這個(ge) 要看文物的具體(ti) 情況,遇到破損程度嚴(yan) 重的書(shu) 籍,一天可能隻能修一頁,而且要一氣嗬成,中間不能間斷。”
張亞(ya) 萌是一位古籍修複師,從(cong) 業(ye) 已有九年。分析檢測、製定方案、拆書(shu) 頁、配紙、修補書(shu) 葉、噴水壓平、齊欄、捶平、打眼、訂書(shu) 、貼書(shu) 簽、做函套……古籍文物修複通常涉及十幾道工序,每一步都環環相扣,因此張亞(ya) 萌經常一坐就是一天。“最難的一步是齊欄,需要一張一張地手工對齊一本書(shu) ,沒有任何技巧或機器輔助。”常年從(cong) 事文物修複工作,張亞(ya) 萌落下了一些職業(ye) 病,胳膊還曾因修複文物受過傷(shang) 。“時間不等人,現在隻能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加快速度。”張亞(ya) 萌笑著說。
任燕和張亞(ya) 萌一樣,從(cong) 事紙質文物修複相關(guan) 工作,她主要修複書(shu) 畫文物。“分析檢測原材料、確認病害、除塵、清洗去汙、PH值檢測、揭畫心、隱補、貼折條、全色、鑲活、覆褙、砑活、裝杆……”看起來像是i人的任燕,在談到書(shu) 畫的修複時,瞬間變成了e人。任燕回憶,她修過的文物當中難度最高的是一件長14米、寬3米的巨幅書(shu) 畫,這幅畫是吳冠中生平最大的一幅作品《樹》,因尺幅大使得修複的每一步都變得非常困難。為(wei) 此,修複團隊量身定製了14米長的修複案台,並在上麵安裝了一個(ge) 滑軌,方便修複人員能觸及畫的中間部分。任燕特別談到,在修複高難度文物時,需要各方麵的人才,這幅巨幅書(shu) 畫是由一個(ge) 團隊完成的,這讓她再次感受到了團隊協作的力量。
采訪中,任燕還特別提到了她手中的棕刷,“棕刷是用棕絲(si) 編紮而成的修複工具,修複書(shu) 畫時主要用於(yu) 托合紙張、托綾、絹、刷漿及轉邊,書(shu) 畫裝裱時用於(yu) 黏合托紙、排刷、覆褙等。”這一看似簡單的修複工具,實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yu) 精湛的技藝,被評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老修複師回憶往昔:三年隻練三個(ge) 基本功
山東(dong) 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光同是一位有著44年從(cong) 業(ye) 經驗的老修複師,主要從(cong) 事紙質文物修複工作,至今已修複過六七千件文物。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學習(xi) 文物修複的經曆,稱練好基本功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我24歲就在省博學習(xi) 修複,從(cong) 學徒工做起,三年隻練三個(ge) 基本功,裁紙、托紙、排紙,沒有接觸過任何文物作品。”在他看來,練好基本功是做好一切文物修複工作的根基,不可急於(yu) 求成。
張光同感慨,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文博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他退休後仍發揮餘(yu) 熱,在山東(dong) 藝術學院、河北東(dong) 方學院等高校教授文物修複方麵的課程,把自己的經驗和技藝傳(chuan) 授給年輕人。“過去我們(men) 是從(cong) 學徒工做起,現在大學裏也有了文物修複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方式發生了轉變。”
山東(dong) “定製”文物全科人才,助力基層文保事業(ye) 發展
山東(dong) 是文物大省,文物保護任務繁重,對專(zhuan) 業(ye) 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為(wei) 進一步加強基層文物保護隊伍和考古隊伍建設,填補基層文物保護人才缺口,2024年4月,山東(dong) 省推出文物全科人才計劃,提出用5年時間為(wei) 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ye) 單位共計培養(yang) 不超過300名文物全科人才,重點向省內(nei) 9個(ge) 文物大市、20個(ge) 文物大縣傾(qing) 斜。這批學生每年由山東(dong) 大學考古學院通過高考招生錄取,本科4年學習(xi) 考古學專(zhuan) 業(ye) 理論知識,成長為(wei) 具備實操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能夠勝任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綜合型人才。
山東(dong) 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唐仲明向海報新聞記者介紹:“學校為(wei) 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校外實踐基地,學生們(men) 可走出校園,深入田野參與(yu) 考古工作。並且我們(men) 的考古工地是對社會(hui) 開放的,很多附近的中小學生、社區居民、鄉(xiang) 村幹部等來參觀我們(men) 的工地,每年大概接待上萬(wan) 人次的訪客。”
唐仲明對考古學專(zhuan) 業(ye) 的發展變化感觸頗深。“過去考古學專(zhuan) 業(ye) 是一個(ge) 相對小眾(zhong) 、冷門的專(zhuan) 業(ye) ,全國從(cong) 業(ye) 人員僅(jin) 幾十萬(wan) 人。很多同學是調劑過來的,現在考古學專(zhuan) 業(ye) 基本第一誌願就會(hui) 招滿,有一些同學還主動地從(cong) 別的專(zhuan) 業(ye) 轉過來。”
山東(dong) 大學考古學院2024級新生陳尚霄是第一批通過文物全科人才計劃進入山大的學生,她表示自己本身就對考古學有著濃厚的興(xing) 趣,加上山大師資力量雄厚,且“畢業(ye) 即入編”,這三點因素讓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山東(dong) 大學考古學專(zhuan) 業(ye) 。陳尚霄曾借助假期時間參觀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有一個(ge) 切身的感受是相比於(yu) 一些大博物館,縣城裏的博物館知名度低、人流量少,為(wei) 此,她對自己的大學四年增加了一項規劃:“我加入了新媒體(ti) 中心,想在大學期間多學習(xi) 新媒體(ti) 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借助新媒體(ti) 提高縣級博物館的知名度,讓更多文物走進大眾(zhong) 視野。”
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一段獨一無二的曆史,經過文物修複師的修複,他們(men) 才能重獲新生,中華文明才能代代相傳(chuan) 。如今,文物修複師和文物全科人才正為(wei) 這個(ge) 行業(ye) 注入新鮮血液,助力文物保護事業(ye) 蓬勃發展。
(合作單位:山東(dong) 省文物保護修複與(yu) 鑒定中心、山東(dong) 大學考古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