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安慶古城內(nei) ,有一條有著800年曆史的老街,較為(wei) 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和安慶傳(chuan) 統的商業(ye) 風貌,它就是曾有著“皖江第一街”的美譽的安慶倒扒獅街。
這條百年老街,因明代山東(dong) 左布政使司劉尚誌在這條街建造含有倒立石獅子的石牌坊而得名。它與(yu) 周圍的國貨街、四牌樓街等串聯起來,構成了現今安慶倒扒獅曆史文化街區的核心。如今,這裏曆史與(yu) 現代交融,市井煙火與(yu) 城市文脈共生,“保護”與(yu) “利用”相得益彰。
安慶倒扒獅街入口(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修舊如舊,留住“老味道”
每天傍晚,家住安徽安慶迎江區任家坡街道錢牌樓社區的高連富夫婦都會(hui) 逛一逛倒扒獅街,遛彎、聽戲,老街成了他們(men) 飯後消食的好地方。“我們(men) 在這裏住了60多年,對這裏有很深的感情。”幾年前,高連富的兒(er) 子建議老兩(liang) 口搬到安慶新城區居住,他堅持留在這兒(er) ,過熟悉的老街生活。
安慶迎江區人民路商圈管委會(hui) 副主任江四順告訴記者,前幾年,這裏經曆老街之痛——小商品市場鮮有人氣、店鋪年久失修,樓間‘飛線’密布……2017年11月,安慶市啟動人民路以南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利用項目,倒扒獅街、國貨街、四牌樓街位列其中,通過保護和更新,讓老街有魂、有根、有基因、有記憶、有生命力。
老街舊巷,就像城市文化傳(chuan) 承的“毛細血管”,在安慶,保護古街區裏古建築是賡續當地文脈的重要內(nei) 容。
安慶倒扒獅街,古樸的店鋪和身後的居民樓相伴(央廣網發 安慶迎江區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老街留存了大量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築,曆史建築有58處、文物建築有29處。安慶建築設計院古建研究所所長朱曉明介紹,在項目啟動之初,就明確了古建築要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形製、原做法進行修繕,努力還原老街獨有的曆史文化肌理。朱曉明打了個(ge) 比喻,對其進行修繕保護的過程更像是在建築上“繡花”。
老街居民回憶,那時,常常可以看到古建專(zhuan) 家和文化工作者挨家挨戶搜集了解老街的舊資料,實地考察測繪,將每戶的冬瓜梁、鬥拱、石礎等構件,根據舊照片的風貌標上記號和順序,後期的精細化修繕得以有了科學依據。
鴛鴦柵是皖派建築的過街樓(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政府悉心改造老街,高連富的老房子也有幸得以修葺和美化。行走在老街,古樸的店鋪和身後的居民樓相伴,一眼望去,親(qin) 切溫暖。
走進古城老街的一家虎頭鞋手工店,一雙雙神態各異、玲瓏可愛的虎頭鞋吸引了客人的觀賞。店主方翠鳳是安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虎頭鞋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她說,虎頭鞋不僅(jin) 僅(jin) 是一雙鞋,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好的祈願。“現在孩子們(men) 喜歡國潮風,這些傳(chuan) 統物件、傳(chuan) 統技法收獲了不少人的喜愛。”
老字號,是老安慶人對倒扒獅老街最深切的記憶。倒扒獅曆史街區曾作為(wei) 安慶市最繁華的商業(ye) 街區,擁有十分豐(feng) 富的商業(ye) 文化。明清至民國時期,街上字號飄揚,聚起“麥隴香”“胡玉美”“胡開文”等多家知名老字號。而這些金字招牌,經曆了百年跌宕,今天依然矗立街頭。
創建於(yu) 1892年的“麥隴香”是一家傳(chuan) 承中式糕點的百年老字號,產(chan) 品於(yu) 1915年獲“巴拿馬萬(wan) 國博覽會(hui) ”金獎,墨子酥、綠豆糕、雞蛋糕等傳(chuan) 統名點深受客人青睞。張文海是麥隴香“中式糕點手工技藝”非遺第五代傳(chuan) 承人,他告訴記者,麥隴香在產(chan) 品上堅持“工匠精神”,傳(chuan) 統手工技藝都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代代相傳(chuan) ,正是秉持著對品質的執著,老字號得以延續百年。
曆久彌新,擁抱新潮流
如今,安慶倒扒獅曆史街區不僅(jin) 有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也積極擁抱新變化、新潮流。
走進安慶郵政文史館(大清郵局),通過老物件感受郵政的曆史變遷的同時,遊客可以蓋個(ge) 郵戳打個(ge) 卡或寫(xie) 張文創明信片寄給好友;在明清建築改造而成的民宿裏,推開陽台門,近在咫尺的戲台正上演一出出精彩的黃梅戲演出;在錢牌樓街,“知春國風館”裏的黃梅戲戲服旅拍熱度正盛……老街區裏的,新玩法、新體(ti) 驗不斷推出,讓來此地的遊客充分了解安慶文化。
倒扒獅曆史街區舉(ju) 行國風盛典活動(安慶濱江文旅供圖)
這兩(liang) 年,高連富夫婦深切的感受到,街區的年輕遊客越來越多了。“我們(men) 晚上在老街散步,經常看到青年創業(ye) 者支起攤子,銷售自製明信片、手工飾品、非遺產(chan) 品,還有年輕人穿著傳(chuan) 統漢服表演節目。”高連富說。
年輕人擁抱老街,融入老街,老街方能活力永駐。
在倒扒獅街,“90後”安慶姑娘秦無顏是一家文化主題會(hui) 館的主理人。在她的會(hui) 館裏,檀木、玉石等製作而成的新中式文玩飾品、傳(chuan) 統工藝麵料製作而成的“新中式”服裝、古色古香的“新中式”茶館,定期舉(ju) 行的雅集活動……無一不體(ti) 現著獨特的東(dong) 方美學。2020年,在上海從(cong) 事珠寶設計工作的她返回家鄉(xiang) 經營起這家文化空間。“既逐新,也尋根。”她希望,客人來到這裏,放慢腳步,在交流與(yu) 體(ti) 驗中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豐(feng) 富精神體(ti) 驗。
街區商鋪主理人秦無顏策劃組織非遺活動(受訪者供圖)
老街成為(wei) 潮流集散地的背後,除了政府的規劃引導,也離不開專(zhuan) 業(ye) 團隊規劃業(ye) 態,營造街區氛圍。安慶迎江區專(zhuan) 門成立國企背景的文旅企業(ye) 統一運營街區。“業(ye) 態規劃上,我們(men) 對倒扒獅街、國貨街、四牌樓三條老街做了功能區分,已具備文化體(ti) 驗、遊覽、導購、研學等多種功能。夜間經濟打造方麵,街區適時進行美陳亮化,搭建多業(ye) 態融合的夜間娛樂(le) 消費場景,延伸打造夜間經濟生態鏈。”安慶濱江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姚遠說。
以節興(xing) 街,在周末和節假日等重要節點,濱江文旅都會(hui) 策劃組織市集、遊園會(hui) 、廟會(hui) 、國潮演出等一係列活動,吸引年輕人參與(yu) 老街活化利用,共同打造“不老的古街”。截至2024年10月,12場主題活動和200餘(yu) 場日常活動,給街區帶來了近658萬(wan) 客流。
百年中華老字號“麥隴香”創意包裝注入年輕化元素(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老字號也並非一成不變。堅守傳(chuan) 統手工製作糕點技藝的同時,“麥隴香”依據科學健康的飲食觀念,對產(chan) 品進行改良,推出減糖、無糖產(chan) 品。同時,在包裝設計上更貼近年輕受眾(zhong) 的審美習(xi) 慣,注入安慶元素,打造個(ge) 性化產(chan) 品,驅動國潮新消費。
在企業(ye) 、商戶、市民的共同參與(yu) 下,老街既有慢節奏、又有新律動。2023年,倒扒獅曆史文化街區入選國家級旅遊休閑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對於(yu) 倒扒獅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安慶市迎江區區長汪世平總要提到“守正創新”這個(ge) 詞,“留存曆史風貌、深挖街區文化內(nei) 涵、以民為(wei) 本,同時創新思路讓街區煥發新活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係: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wei) 我們(men) 將追究責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