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五年的“路線圖”,不僅(jin) 要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數量的增長,更要注重城鎮常住人口生活品質的提升,讓全體(ti) 居民更好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
新型城鎮化是產(chan) 業(ye) 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的城鎮化。哪些城市率先做好吸引人才、服務人才、培育人才的大文章,哪些城市的發展後勁就會(hui) 更強
今年,“新重慶人”唐沁夫婦搬進了沙坪壩區井口街道的一個(ge) 公租房小區,每月租金600多元,女兒(er) 上小學也有了著落,走路去學校隻要幾分鍾。工作、成家、安居,一路走來,小家庭深深融入了大城市。
城鎮化的宏大敘事,具體(ti) 而微地體(ti) 現為(wei) 一個(ge) 個(ge) 人、一個(ge) 個(ge) 家庭的遷居、安居。從(cong) 加強住房保障體(ti) 係建設,解決(jue) 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到推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助力更多隨遷子女上好學,一項項務實舉(ju) 措圓安居夢、撐保障傘(san) ,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成為(wei) 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體(ti) 現。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wei) 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wei) 核心”。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66.16%。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如何深入實施好新型城鎮化戰略?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ti) 製機製”,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wei) 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都把人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展望未來五年的“路線圖”,不僅(jin) 要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數量的增長,更要注重城鎮常住人口生活品質的提升,讓全體(ti) 居民更好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伴隨城鄉(xiang) 結構和區域結構的深刻調整,要想讓更多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融得進、過得好,必須向改革要動力,進一步理順體(ti) 製機製,協調好各方麵的利益關(guan) 係。以戶籍製度改革為(wei) 例,統一城鄉(xiang) 戶口登記製度、放寬戶籍限製,1.65億(y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全麵實施居住證製度,越來越多新市民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著力破解城鄉(xiang) 之間、城市內(nei) 部的二元結構,解決(jue) 好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關(guan) 心的穩定就業(ye) 、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hui) 保險等問題,才能讓新型城鎮化更好更公平地惠及更多人。
深入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堅持為(wei) 人的全麵發展服務。福建晉江,民營經濟活躍,外來務工者眾(zhong) 多。以產(chan) 聚人、以城留人,當地為(wei) “新晉江人”提供30項市民化待遇,實現就學、就醫、就業(ye) 、住房等“新老晉江人一個(ge) 樣”,同時鼓勵外來人員參與(yu) 公共事務、社區生活,吸引超百萬(wan) “新晉江人”安居就業(ye) 。截至去年底,晉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4個(ge) 百分點,走出一條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之路。新型城鎮化是產(chan) 業(ye) 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的城鎮化。哪些城市率先做好吸引人才、服務人才、培育人才的大文章,哪些城市的發展後勁就會(hui) 更強。
也應看到,不同地區城鎮化速度、適宜的城鎮化率、城鎮形態等必然存在差異,不宜搞“整齊劃一”。比如,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應著重提升水平、挖掘潛力;城鎮化率較高且人口持續集聚的地區,不妨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更多宜居宜業(ye) 的生產(chan) 生活空間。同時,用好縣城這個(ge) 重要載體(ti) ,因地製宜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助於(yu) 帶動“就近城鎮化”“就地城鎮化”。在此過程中,必須堅持係統觀念,充分尊重人的意願,統籌城鄉(xiang) 、雙向發力,既完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政策,加大拉力;也健全進城落戶農(nong) 民農(nong) 村權益維護政策,增強推力。如此,才能在城鄉(xiang) 一體(ti) 、良性互動中,讓城鎮化成為(wei) 一個(ge) 順勢而為(wei) 、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新型城鎮化,是人與(yu) 城的“雙向奔赴”,是城與(yu) 鄉(xiang) 的格局重塑。從(cong) “鄉(xiang) 土中國”走向“城鎮中國”,以“人的城鎮化”促進“人的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必將結出累累碩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