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ju) 措,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因地製宜”體(ti) 現了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和區域國土空間的邏輯聯係與(yu) 內(nei) 在規律,為(wei) 各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指明了方向。各地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從(cong) 實際出發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
科學認識新質生產(chan) 力的內(nei) 涵特征
以辯證思維科學地看待新質生產(chan) 力,是各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基礎與(yu) 前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chan) 力的概念。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新質生產(chan) 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you) 化組合的躍升為(wei) 基本內(nei) 涵,以全要素生產(chan) 率大幅提升為(wei) 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guan) 鍵在質優(you) ,本質是先進生產(chan) 力。要以曆史思維和辯證思維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chan) 力的內(nei) 涵特征。
新質生產(chan) 力的驅動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創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不僅(jin) 能直接賦能產(chan) 業(ye) ,優(you) 化提升產(chan) 業(ye) 結構,促進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還能帶來體(ti) 製機製和管理方式等方麵的一係列創新轉變。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學誕生、蒸汽機和機械、電力和運輸、相對論和量子論、電子和信息技術發展等。在此帶動下,發生多次產(chan) 業(ye) 革命,如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人類社會(hui) 目前正在經曆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將帶來生產(chan) 力的又一次巨大飛躍。
新質生產(chan) 力是與(yu) 時俱進的生產(chan) 力質態,是相對於(yu) 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發生了“質變”的生產(chan) 力質態。新質生產(chan) 力以產(chan) 業(ye) 為(wei) 主要載體(ti) ,以技術為(wei) 基本支撐。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產(chan) 業(ye) 得以持續拓展和優(you) 化提升。因此,沒有一勞永逸的“新”,隻有與(yu) 時偕行、推陳出新的“新”。
新質生產(chan) 力不是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載體(ti) 。新舊產(chan) 業(ye) 沒有絕對的界限,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經過技術賦能,也有可能蛻變為(wei) 現代產(chan) 業(ye) 而成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的載體(ti) 。因此,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做好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這篇大文章,依靠技術創新、要素創新等催生出新質生產(chan) 力。
新質生產(chan) 力的業(ye) 態呈現是廣泛多元的,並不為(wei) 某些產(chan) 業(ye) 所專(zhuan) 屬。隻要能夠凸顯創新特質,在效能和質量上具有比較優(you) 勢,充分體(ti) 現出新質生產(chan) 力特質的產(chan) 業(ye) ,就是先進生產(chan) 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cong) 區域視角看,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上述特征表明:其一,各地都有必要也有基礎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應當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大力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其二,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不搞一種模式。不同地區地理特征、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及現實訴求差異很大,應從(cong) 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you) 勢和內(nei) 部潛能,因地製宜探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各地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處理好若幹重要關(guan) 係
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從(cong) 實際出發,錨定區域主體(ti) 功能和戰略定位,處理好如下重要關(guan) 係。
新與(yu) 舊的關(guan) 係。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努力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抓緊謀劃部署未來產(chan) 業(ye) ,但切不能簡單地把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視作低端產(chan) 業(ye) 或落後產(chan) 業(ye) 加以摒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一些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仍為(wei) 市場所需,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充分利用好這個(ge) 基礎,通過技術賦能,使其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重塑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要把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作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徑。
取與(yu) 舍的關(guan) 係。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要盡力而為(wei) ,又要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一個(ge) 地區在其特定發展時期既有發展優(you) 勢,也存在製約因素。若不考慮自身實際,一味追新求高,就會(hui) 事與(yu) 願違、勞民傷(shang) 財。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chan) 業(ye) 基礎,揚長避短,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潛能和優(you) 勢,精心選擇發展賽道,實現錯位發展。同時要統籌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利用區域比較優(you) 勢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形成新的發展優(you) 勢。
承與(yu) 借的關(guan) 係。各地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要做好“承”的文章,利用好現有基礎,包括產(chan) 業(ye) 基礎、成功經驗、成熟模式等,也要兼收並蓄,加強區域合作與(yu) 協調,積極借助外力,深化開放合作,通過共建產(chan) 業(ye) 園區、發展“飛地經濟”、構築戰略功能平台、推進對口合作等有效方式,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點與(yu) 麵的關(guan) 係。各地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能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注重係統集成、點麵結合。一方麵遵循生產(chan) 力發展客觀規律,做好相關(guan) 的基礎性工作,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通過整體(ti) 推進為(wei) 重點突破創造條件。另一方麵突出重點,明確主攻方向,以重點突破帶動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整體(ti) 躍升,從(cong) 而實現以點帶麵,點上開花、麵上結果。
快與(yu) 穩的關(guan) 係。各地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推進的機遇,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要堅持穩紮穩打、循序漸進的原則,健全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體(ti) 製機製,有效利用現有條件做實各項基礎工作。不能把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建在沙灘上,也不能讓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泡沫化。
硬與(yu) 軟的關(guan) 係。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要積極拓展產(chan) 業(ye)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人才、技術等各項“硬基礎”,也要完善各項“軟條件”。以產(chan) 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zheng) 、社會(hui) 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製度為(wei) 重點優(you) 化營商環境,促進各類先進生產(chan) 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集聚,持續提升經營主體(ti) 的積極性、創造性,健全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製度,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的領先地位。
把握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新征程,各地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堅持鍥而不舍、先立後破、以特爭(zheng) 先、矢誌創新、一體(ti) 聯動,穩步有序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一是鍥而不舍。新質生產(chan) 力在繼承中躍升、在積累中突破,並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要始終保持思想上的敏銳、戰略上的主動和行動上的自覺,搶抓機遇,時刻注重跟蹤前沿性科技發展動態,時刻注重開辟產(chan) 業(ye) 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時刻注重超前布局和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時刻注重夯實“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動能。
二是先立後破。一個(ge) 地區的現有產(chan) 業(ye) 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需要的基本條件。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在兼顧當前與(yu) 長遠的基礎上,把握好“立”和“破”的邏輯順序與(yu) 辯證關(guan) 係,堅持先立後破。在推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的同時,著力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促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與(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良性互動。
三是以特爭(zheng) 先。特色化定位、差異化發展,是一個(ge) 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各地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決(jue) 不能跟風效顰、照搬照套,應把握自己的有利條件和獨特優(you) 勢,在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集中發力,一舉(ju) 做出特色、形成高位,通過產(chan) 業(ye) 特色發展實現經濟領先發展,釋放“頭雁”效應。
四是矢誌創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能夠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不斷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要以自立自強為(wei) 基本方向,持續強化技術供給,實現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的緊密銜接和深度融合。一方麵,集中有限科技資源,緊扣重點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構建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另一方麵,加快構建支持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積極整合內(nei) 外資源,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全麵優(you) 化升級。
五是一體(ti) 聯動。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要充分發揮各地能動性,從(cong) 地區實際出發,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又要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聯動,實現有機分工、相互支撐、協同發展。要促進資源要素在全國範圍內(nei) 合理流動、高效集聚,進一步做強各地比較優(you) 勢,強化資源互濟、優(you) 勢互補,推進產(chan) 業(ye) 轉移與(yu) 承接,攜手共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園區,實現產(chan) 業(ye) 同頻共振,共同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高地,著力優(you) 化營商環境,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為(wei)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堅實動力和有力保障。
(作者範恒山 係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