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丨漫步澳門曆史城區 觸摸文化交融脈搏

發布時間: 2024-12-09 14:05:00 來源: 新華網

  走進澳門曆史城區,仿佛打開了一扇時空之門。碎石路的小巷、滿載曆史的古老廟宇與(yu) 教堂、融合了中西建築風格的樓宇……訴說著這座城市400多年來的滄桑與(yu) 輝煌。

  回歸祖國後,澳門曆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涵蓋媽閣廟、鄭家大屋、三街會(hui) 館等22座建築物和8塊前地。從(cong) 明清時期海上商貿的港口,到成為(wei) 中西文化交匯的場所,再到回歸後多元發展的特區,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巷的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人們(men) 在澳門大三巴牌坊瀏覽(12月7日攝)。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澳門媽閣廟(11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澳門的標誌性建築大三巴牌坊就坐落於(yu) 這片曆史城區中。這是聖保祿教堂的遺跡,僅(jin) 存的正麵前壁如曆史的見證者,承載了澳門數百年的風雨。

  每逢春節、國慶、回歸紀念日等,大三巴附近便會(hui) 成為(wei) 舉(ju) 辦活動的重要場所。澳門特區政府常舉(ju) 行“樂(le) 韻悠揚大三巴”音樂(le) 會(hui) ,宣揚澳門世界文化遺產(chan) 魅力的同時與(yu) 市民遊客同享悠揚樂(le) 韻,共度美好佳節。


遊客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拍照(12月7日攝)。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離開大三巴,步行十餘(yu) 分鍾便來到葉挺將軍(jun) 故居,這座革命先驅的故居承載著民族獨立與(yu) 解放的記憶。回歸祖國後,為(wei) 推動愛國主義(yi) 教育,特區政府多次對其加以修葺並對外開放。

  “來之前不知道葉挺將軍(jun) 還在澳門生活過,這是澳門與(yu) 祖國聯結的鮮明見證。”一位來自內(nei) 地的遊客說。


人們(men) 在八角亭圖書(shu) 館閱讀報章(10月30日攝)。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沿著老街漫步,一棟碧綠瓦頂、朱紅窗戶的八角形中式小亭出現在街角。隱於(yu) 鬧市的八角亭圖書(shu) 館原為(wei) 澳門中華總商會(hui) 附設的書(shu) 報室,是澳門最早對外開放的中文圖書(shu) 館,也是現存曆史最悠久的中文圖書(shu) 館之一。

  置身於(yu) 這座“迷你”圖書(shu) 館中,有一種獨特的舒適感。這裏不僅(jin) 是讀書(shu) 學習(xi) 的場所,也是不少市民放鬆心情的好去處。“這不僅(jin) 是一座建築,更是一種文化的傳(chuan) 承。我們(men) 希望通過它,讓更多人了解澳門的曆史與(yu) 文化。”澳門口述曆史協會(hui) 副會(hui) 長陳淑怡說。


行人從(cong) 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崗頂劇院前走過(12月7日攝)。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在澳門曆史城區,常常會(hui) 與(yu) 各式建築不期而遇,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崗頂劇院就是其中之一。

  劇院外牆以綠色粉刷,間以白色的飾條,再配以墨綠色的門窗及紅色屋頂,在崗頂前地一片以黃色為(wei) 主調的建築中顯得獨立鮮明又不失和諧。劇院內(nei) 部的裝飾簡約典雅,曾配備先進的舞台設備,是當時欣賞音樂(le) 會(hui) 、歌劇和戲劇的主要場所。

  這座劇院在回歸後經曆過一次大規模修複,特區政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貌,是澳門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典範。

  近年來,為(wei) 了更好延續老建築的生命,特區政府不斷開拓文化設施空間及文物景點作為(wei) 演出場地:在崗頂劇院舉(ju) 行“法朵之夜”音樂(le) 會(hui) 、在鄭家大屋舉(ju) 辦環境舞蹈劇場……

  “這些文化項目給觀眾(zhong) 帶來美的享受,也讓老建築重新煥發活力。”特區政府文化局工作人員周劍明說。

  遊覽澳門曆史城區,不僅(jin) 是眼睛和心靈的享受,還是味蕾的盛宴。幽深的巷子裏隱藏著無數“寶藏”。豬扒包、葡式蛋撻、杏仁餅……這些美食都能讓遊客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碰撞與(yu) 融合。

  順著一縷清悠的茶香,便能邂逅一家百年老店。房梁上一塊略帶斑駁痕跡的木質招牌上寫(xie) 有“英記茶莊”四個(ge) 大字,店內(nei) 空間不大,布置得古色古香,幾排整齊的貨架上陳列著普洱、鐵觀音、茉莉花茶等多種茶葉。

  “我們(men) 一直做平價(jia) 好喝的茶葉,延續記憶中的味道。”英記茶莊的傳(chuan) 承人盧石麟說,如今時代發展很快、新產(chan) 品很多,之所以堅持做傳(chuan) 統的味道,是因為(wei) “時間證明了老味道存在的價(jia) 值”。

  這家茶莊所在的十月初五日街,是澳門曆史城區中最具生活氣息的地方之一。無論是傳(chuan) 統的糕點鋪、手工藝店,還是街邊的飯館、零售店,都散發著濃鬱的市井氣息。

  盧石麟已經在這裏生活了66年,他認為(wei) 這棟老房子如茶葉一樣“有傳(chuan) 統的味道”。對眾(zhong) 多像盧石麟這樣的澳門市民來說,曆史城區是他們(men)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區政府通過修複和保護這些老建築,推動曆史文物與(yu) 現代生活的結合。

  “居民和特區政府共同做好老屋子的保護工作對我們(men) 的片區很有益,對推動旅遊發展也會(hui) 起到積極作用。”盧石麟說。

  在今年4月舉(ju) 辦的曆史片區活化項目介紹會(hui) 上,特區政府社會(hui) 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特區政府正逐步打造澳門曆史片區作為(wei) 澳門獨特的文旅目的地,實現以文化帶動關(guan) 聯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讓不同行業(ye) 共同受惠。

  “我們(men) 會(hui) 進一步完善澳門世遺建築的保護機製。”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說,澳門正在致力打造以中華文化為(wei) 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澳門曆史城區,無論是曆史愛好者、美食探索者,還是尋求靈感的文化工作者,都能收獲一份獨特的驚喜。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