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守護生物多樣之美(人民時評)

發布時間: 2024-12-24 14:43:00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建立政府主導、企業(ye) 積極行動、公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效機製,是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新引入的蠟梅悄然綻放,滿足參觀者冬季賞花需求;良好的濕地生態,為(wei) 越冬候鳥提供了豐(feng) 富的食物和棲息繁殖環境;科普館以“植物與(yu) 人類生活”為(wei) 線索,多角度展示植物在人類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即將迎來3周歲生日的國家植物園,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打卡。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生物多樣性關(guan) 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逐步建立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努力建設美麗(li) 山川。”國家植物園和華南國家植物園相繼設立,成為(wei) 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基地和科普陣地,標誌著我國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對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li) 中國、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yi) 。

  遊覽植物園最樸素的需求,是體(ti) 驗自然之美。然而,國家植物園體(ti) 係的作用,不僅(jin) 在於(yu) 呈現自然,更在於(yu) 守護物種。我國是野生植物種類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其中珍稀瀕危野生植物達4000餘(yu) 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約1200種。通過專(zhuan) 類園、標本館、種質資源庫、實驗室等基礎設施,對植物類群進行係統收集、完整保護、高水平研究和可持續利用,有助於(yu) 保護珍稀物種、守護生態安全,推動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目前,僅(jin) 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育活體(ti) 植物就多達1.75萬(wan) 種。

  保護生物多樣性,打造種質資源庫是關(guan) 鍵。以國家植物園“國家植物種質資源庫”項目為(wei) 例,科技工作者先後對12個(ge) 省市開展野生植物資源調查,收集的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包括黃檗、野大豆、紫椴、丁香葉忍冬等珍稀瀕危植物。一個(ge) 物種可以影響國家經濟,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蒼生。植物種質資源庫是物種多樣性和遺傳(chuan) 多樣性的構成主體(ti) ,把優(you) 良的植物基因保存下來、傳(chuan) 承下去,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是全民共同參與(yu) 、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ye)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yu) 行動計劃(2023—2030年)》,將“全民行動”作為(wei) 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you) 先行動之一。建立政府主導、企業(ye) 積極行動、公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效機製,是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cong) 來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每個(ge) 人都作出應有貢獻。

  作為(wei) 滿足人民美好生態環境需求的“綠色網紅”,越來越多的植物園成為(wei) 城鄉(xiang) 一體(ti) 、全民共享的自然教育基地,激發起人們(men) 對自然的熱愛與(yu) 責任感。自2023年開講以來,國家植物園累計推出60場《萬(wan) 物共生大講堂》,以“講好中國植物故事,傳(chuan) 播生物多樣之美”為(wei) 宗旨,邀請專(zhuan) 家學者深入淺出地闡述科學知識、經典學說、重大發現。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傳(chuan) 播至千家萬(wan) 戶,提升全民生物多樣性素養(yang) ,必能推動全民保護行動取得更大進展。

  從(cong) 全球來看,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和生態係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自然不能等,人類更不能等。我國作為(wei) 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中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國家植物園體(ti) 係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與(yu) 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一道,通過有機統籌就地保護與(yu) 遷地保護,正顯著增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助力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台階。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在中華大地徐徐鋪展,必能為(wei)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wei) 共建一個(ge) 清潔美麗(li) 的世界、打造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貢獻更多力量。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