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一座《紅樓夢》主題的“戲劇幻城”人潮湧動,觀眾(zhong) 可以浸沒在演員中“身臨(lin) 其境”,也可在迷宮般的城中遊覽“打卡”。2024年以來,“幻城”演出逾萬(wan) 場,接待遊客超百萬(wan) 人次,同比均翻番,並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購物、娛樂(le) 等業(ye) 態發展。
從(cong) 上海的《不眠之夜》到北京的《邊城》,從(cong) 山西的《又見平遙》到貴州的《天釀》,從(cong) 湖南的《恰同學少年》到湖北的《知音號》……作為(wei) 近來舞台藝術新風向的沉浸式戲劇,2024年方興(xing) 未艾。
為(wei) 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
何為(wei) 沉浸式戲劇?一般認為(wei) ,它發源於(yu) 20世紀中前期,在西方可追溯於(yu) “殘酷戲劇”“環境戲劇”等理論和實踐,在中國可追溯於(yu) “左翼戲劇”“大眾(zhong) 戲劇”等運動,是在廠房、車庫、街頭、商場、公園、鄉(xiang) 村等非劇場空間或改造後的劇場上演的作品,其核心特征是強調演出的空間環境因素和沉浸互動體(ti) 驗。
近年來,中國沉浸式戲劇發展迅猛,一個(ge) 個(ge) 各具特色的演藝新空間或“嵌”於(yu) 街巷之中,或“鑲”於(yu) 景區之內(nei) ,促使新的演出場景、演出內(nei) 容、觀賞體(ti) 驗不斷湧現,“為(wei) 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成為(wei) 新潮流。
文化和旅遊部2023年公布的沉浸式演藝案例,2024年多數依然具有示範作用:《又見平遙》2024年暑期觀眾(zhong) 超10萬(wan) 人次,平均上座率近98%;《天釀》在茅台鎮的山水中為(wei) 各地遊客持續講述千年醬香文化;《尋夢牡丹亭》穿越時空展現著湯顯祖故鄉(xiang) 撫州文昌裏的文化積澱……
沉浸式戲劇由於(yu) 空間的獨特性和新穎的觀演體(ti) 驗,呈現出更強的文旅融合屬性,對演出業(ye) 和旅遊業(ye) 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也逐漸獲得主管部門和行業(ye) 協會(hui) 的關(guan) 注支持。
2024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提出“打造新生代潮玩聚集地,支持打造一批演藝新空間”。
在地方,北京2023年掛牌25家演藝新空間,2024年更將“培育更多演藝新空間”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上海經新一輪測評,2024年獲得授牌的100家演藝新空間分布在全市14個(ge) 區;南京、深圳、杭州等地也通過設立專(zhuan) 項資金、提供場地等方式,積極培育在演藝新空間上演的沉浸式戲劇。
從(cong) 被動觀看到主動參與(yu)
上海麥金儂(nong) 酒店,觀眾(zhong) 在六層近7000平方米的空間中漫遊,可以通過觸摸物件、和演員交流尋找劇情線索,可以去女巫房間觀看神秘占卜,可以去小酒館圍觀麥克白和班柯的激烈衝(chong) 突……這裏上演的《不眠之夜》,讓觀眾(zhong) 從(cong) 莎翁名劇中獲得個(ge) 人化的觀賞體(ti) 驗。
“沉浸式戲劇的獨特之處,在於(yu) 重新塑造某一空間,通過文本、表演、聲音和裝置等元素的有機融合,鼓勵觀眾(zhong) 積極參與(yu) 敘事,讓其更加沉浸其中並感同身受。”國家大劇院戲劇研究者孔德說。
在北京鼓樓西劇場,《邊城》的觀眾(zhong) 漫步“河街”邊品嚐米酒邊聽路人講“八卦”,將有關(guan) 河流的記憶寫(xie) 在卡片上由劇中人朗讀;在長沙橘子洲,《恰同學少年》的觀眾(zhong) 以學生身份,跨越時空與(yu) 百年前的師生對話;在武漢漢口江灘,《知音號》的觀眾(zhong) 手持船票登上輪船,在舞廳、咖啡廳、甲板等場景輪番體(ti) 驗多元故事……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波認為(wei) ,沉浸式戲劇獲得商業(ye) 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於(yu) ,觀演雙方物理和心理的雙重距離被拉近,原本的主客關(guan) 係變為(wei) 平等共生關(guan) 係,觀眾(zhong) 從(cong) 被動觀看的心理狀態轉為(wei) 主動參與(yu) 的心理意識。
“好的沉浸式體(ti) 驗是故事情節體(ti) 驗、故事場景體(ti) 驗、角色扮演體(ti) 驗、角色互動體(ti) 驗、技術呈現效果體(ti) 驗的結合。”北京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陳少峰認為(wei) ,今後沉浸式戲劇應更加重視沉浸式和交互式的一體(ti) 化。
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團團長孫亮則認為(wei) ,中國當代沉浸式戲劇經過近年來的井噴式發展更需精耕細作,即注重類型化和分眾(zhong) 化創作,在劇情、光影、音樂(le) 等方麵追求極致效果,並根據市場反饋反複打磨修改,結合專(zhuan) 業(ye) 運營,促進劇目常演常新,從(cong) 而推動行業(ye) 的高質量發展。
破解舞台藝術發展密碼
據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票務信息采集平台監測和調研測算,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營業(ye) 性演出(不含娛樂(le) 場所演出)場次、票房收入、觀眾(zhong) 人數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此間觀察者認為(wei) ,通過沉浸式戲劇的火爆,可以破解當下舞台藝術發展的諸多密碼。
——文旅融合,是舞台藝術發展的重要趨勢。出行需求旺盛加之文旅深度融合不斷推進,演出已成各地文旅宣傳(chuan) 一大發力點,沉浸式體(ti) 驗、場景化消費也成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熱詞。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國大中型旅遊演藝項目演出場次同比增長26.37%。
中國旅遊研究院長江旅遊研究基地首席專(zhuan) 家羅茲(zi) 柏建議,對城市而言,演出不應僅(jin) 僅(jin) 停留在產(chan) 品是否火爆本身,應把它當作人們(men) 延伸城市認知的機會(hui) ,充分發揮其宣傳(chuan) 引導效應,更好地實現、提升城市的商業(ye) 價(jia) 值。
——科技賦能,是舞台藝術發展的關(guan) 鍵支撐。科技發展為(wei) 舞台藝術全鏈條帶來巨大變革:在創作環節,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不斷影響著構思、設計、呈現、表演乃至演出形態;在傳(chuan) 播環節,網絡直播和碎片化傳(chuan) 播成為(wei) 演出“第二現場”,讓觀眾(zhong) 能跨越時空觀賞;在評價(jia) 環節,新媒體(ti) 平台讓人人都有表達好惡渠道,深刻影響著作品的口碑和市場。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所長李蔚認為(wei) ,舞台藝術工作者一方麵要不斷學習(xi) 和適應新的科技應用,保持創新思維和能力,一方麵也要留意藝術和科技融合中的“技術止步點”,科技運用要恰到好處,不能炫技和越位。
——內(nei) 容為(wei) 王,是舞台藝術發展的核心法寶。話劇《永定門裏》通過主人公數十年的競逐,貫穿信仰的力量以及命運沉浮中的人性光輝;舞劇《詠春》用當代舞蹈語言活化傳(chuan) 統武術,講述一個(ge) 鏈接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逐夢故事;揚劇《鄭板橋》塑造了不媚權貴、體(ti) 恤百姓的“八怪之首”形象,並貫穿蘭(lan) 、竹、石等元素……2024年,一批質量上乘的新作亮相全國舞台。
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原副主席、導演藝術家王曉鷹說,戲劇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塑造有生命質感的中國人物形象,用中國獨特的表達方式,展現有深度的中國式情感哲思,體(ti) 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氣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