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期待更多鄉村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

發布時間: 2024-12-25 16:00:00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畢耕(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聯合國旅遊組織自2021年起發起“最佳旅遊鄉(xiang) 村”評選,旨在充分發揮旅遊在保護鄉(xiang) 村景觀、生態、知識和文化多樣性等方麵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最佳旅遊鄉(xiang) 村”總數達15個(ge) ,居世界第一。這15個(ge) “最佳旅遊鄉(xiang) 村”,是中國鄉(xiang) 村旅遊蓬勃發展的縮影。成為(wei) “最佳旅遊鄉(xiang) 村”有何“秘訣”?分析這些鄉(xiang) 村的發展之路,可以發現有五個(ge) 關(guan) 鍵點。這些“秘訣”也能為(wei) 其他鄉(xiang) 村的旅遊發展和全麵振興(xing) 提供借鑒。

  一是擦亮自然風光。我國地大物博,疆域遼闊,高山大川縱橫,江河湖海相依,地形地貌豐(feng) 富,氣候環境多樣,物種資源眾(zhong) 多,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提供了豐(feng) 富多樣的自然景觀。如,重慶荊竹村位於(yu) 武隆仙女山,擁有森林、草甸、天坑、峽穀、山巒、峭壁等多種地貌和植被,珍藏著原始奇特的自然風光;雲(yun) 南阿者科村以森林、水係、梯田與(yu) 村寨“四素同構”,尤以蘑菇房民居最能體(ti) 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特色。這些豐(feng) 富奇特的自然景觀,都可轉化為(wei) 供遊客觀賞體(ti) 驗的旅遊產(chan) 品。

  二是挖掘人文資源。悠久的曆史文化、古老的人文遺產(chan) 、獨特的民風習(xi) 俗、燦爛的民間藝術等,既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充分體(ti) 現,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藏。如,安徽西遞村是徽文化的重要載體(ti) 與(yu) 代表,擁有徽州三雕、徽派建築營造技藝、徽州祠祭等非遺;陝西朱家灣村利用秦嶺老屋、古道遺跡、柞水漁鼓、民間社火、古法釀酒等文化遺產(chan) 來發展旅遊。如何保護好挖掘好獨特的文化資源,是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關(guan) 鍵。

  三是彰顯民族特色。我國是一個(ge) 多民族和諧相處的大家庭,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曆史發展造就了豐(feng) 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敦厚淳樸的民族風情,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鋪墊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如,甘肅紮尕那村藏語意為(wei) “石匣子”,因村民在山下耕種、半山放牧、林間采摘而形成獨特的農(nong) 林牧複合體(ti) ;廣西大寨村依托龍脊梯田和特色民居,通過曬紅衣、紅瑤長發、織布技藝等民俗,把傳(chuan) 播紅瑤文化轉變為(wei) 旅遊新業(ye) 態。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俗風情,正是鄉(xiang) 村旅遊的魅力所在。

  四是創新發展模式。融合自然風光、民俗風情、農(nong) 業(ye) 種養(yang) 等各類優(you) 勢,發展現代觀光產(chan) 業(ye) 、生態旅遊、休閑民宿等各種項目,正成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新模式與(yu) 新路徑。如,浙江餘(yu) 村關(guan) 閉“一廠三礦”,大力修複生態,實現了保護生態和改善民生的共贏;陝西朱家灣村將過去上山伐木砍竹、捕獸(shou) 打獵、挖中藥材轉變為(wei) 端“生態碗”、吃“旅遊飯”,重新詮釋“靠山吃山”的新內(nei) 涵。這種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實現綠色轉型的做法,尤其具有推廣價(jia) 值。

  五是完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我國鄉(xiang) 村旅遊已經從(cong) 原先的農(nong) 家樂(le) 、采摘園、餐飲住宿等單一業(ye) 態轉變為(wei) 多業(ye) 態全產(chan) 業(ye) 鏈經營,包括資源開發、民俗非遺、手工技藝、文創產(chan) 品、交通物流、電子商務與(yu) 網絡社交等方麵。如,浙江下薑村原為(wei) 貧困村,通過旅遊開發有效帶動茶葉、蠶桑與(yu) 中藥材的生產(chan) 銷售;作為(wei) “中國農(nong) 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小崗村通過活化利用鳳陽花鼓和鳳畫等非遺資源,以及建設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示範園等,因地製宜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由此可見,構建豐(feng) 富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當然,“秘訣”不止這些。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部門的統籌規劃與(yu) 政策扶持,農(nong) 村基層幹部群眾(zhong) 的艱苦奮鬥,以及社會(hui) 各界對鄉(xiang) 村發展的關(guan) 注和支持等,也是促進我國鄉(xiang) 村旅遊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這些成功的做法,為(wei) 我國乃至世界鄉(xiang) 村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啟示。雖然入選“最佳旅遊鄉(xiang) 村”的數量最多,但我國還有不少鄉(xiang) 村存在發展觀念滯後、基礎設施較差、產(chan) 業(ye) 融合欠佳、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亟須製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加以解決(jue) 。

  要不斷更新發展觀念,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生態、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鄉(xiang) 村。要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如道路交通、網絡通信、停車場、垃圾和汙水處理設施等,提升旅遊服務質量。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強文化建設和鄉(xiang) 村旅遊的高度融合。要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鄉(xiang) 村建設,做好金融服務,使鄉(xiang) 村旅遊開發進入良性循環軌道。要做好品牌形象傳(chuan) 播,在鄉(xiang) 村旅遊品牌形象塑造與(yu) 傳(chuan) 播方麵狠下功夫。

  此外,還要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在國家宏觀政策的規範引導下,依法依規做好資源普查與(yu) 開發建設,創新投資模式與(yu) 服務體(ti) 係,打造優(you) 質旅遊線路和景觀,做好產(chan) 品開發與(yu) 活動策劃,同時還要加強日常管理和危機管控,不斷提升鄉(xiang) 村旅遊的經營管理水平,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與(yu) 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陸健、李曉東(dong) 、宋喜群、馬躍華、周洪雙、李誌臣 光明日報通訊員 蔣加麗(li) 、李鍾芸、於(yu) 淼、李小琴、李雨霏)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