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ei) 蒙古科爾沁沙地,治沙工人在打草方格。
內(nei) 蒙古庫布其沙漠億(yi) 利生態示範區立體(ti) 光伏治沙基地
甘肅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工人將采挖好的肉蓯蓉裝車。
河北塞罕壩浩瀚林海壯美如畫。
【生態聚焦】
本期嘉賓
盧琦 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獲得者、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
張景波 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ye) 實驗中心副主任
張懷清 中國林學會(hui) 林業(ye) 計算機應用分會(hui) 理事長
馮(feng) 益明 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副所長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張勝 李春劍
【新聞回放】
11月28日清晨,太陽剛躍出地平線,新疆於(yu) 田縣不少群眾(zhong) 早已齊聚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他們(men) 為(wei) 著一個(ge) 共同的目標——把最後十萬(wan) 株玫瑰栽到塔克拉瑪幹沙漠!
這一天,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剩餘(yu) 285公裏空白區域實現完全閉合,至此形成的3046公裏綠色阻沙防護帶,將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牢牢鎖住。
放眼整個(ge) “三北”地區,無論是塞罕壩的國家森林公園,還是巴彥淖爾的烏(wu) 梁素海,抑或鄂爾多斯的光伏發電基地……數十年來,一代代治沙人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創造出舉(ju) 世矚目的“綠色長城”奇跡。
許多人不了解的是,在“三北”工程背後,活躍著無數科技人員的身影。你看——茫茫沙海中,15個(ge) 科技高地建設正酣。它們(men) 為(wei) “三北”工程攻堅克難帶來了哪些助力?在防治荒漠化、發展沙產(chan) 業(ye) 的進程中,最新的科技手段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記者邀請幾位荒漠化防治專(zhuan) 家,一起來聊聊。
1.激發治理新動能,科技“武器”不可少
記者:如今,我國荒漠化治理勢頭如何?科技在“三北”工程建設中占據著怎樣的分量?
盧琦:事實上,我國70多年的治沙曆史,就是一部科技支撐生態建設的曆史。一代代治沙人不斷創新、勇於(yu) 探索,運用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新產(chan) 品,推動荒漠化防治從(cong) 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智慧密集型轉變,為(wei) “三北”工程注入新活力。科技就像是“三北”工程的引擎,始終為(wei) 治理目標、重點任務和攻關(guan) 方向的確定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當前,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現出“整體(ti) 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但沙化土地麵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的情況還未“根治”。
記者:進入新時期,“三北”工程還麵臨(lin) 哪些新情況?
張懷清:當前,現有防護林的樹種組成較為(wei) 單一,結構和功能還需進一步提升、優(you) 化;沙地底數不清,難以開展科學合理的樹種配置與(yu) 空間規劃;缺乏相關(guan) 本底數據,難以滿足開展工程實施決(jue) 策、成效精準評估等需求。要把這些問題解決(jue) 好,還是要靠科技創新。
記者:下一步,科研工作者還要繼續向何處發力?
盧琦:我們(men) 要持續開展生態建設重大基礎性科學研究,在“三北”水循環與(yu) 林草植被配置、荒漠生態係統演替規律、聯防聯治、鹽漬化和凍融荒漠化,以及氣候變化、極端事件與(yu) 土地沙化相關(guan) 性等方麵,加大基礎研究力度,服務聯防聯治,推進全鏈條、全係統、全要素的科學治沙,並加快將新認知、新成果推廣應用。
張懷清:科研人員要麵向基層、深入一線、找準切入點,針對當地的需求,以成果轉化應用為(wei) 導向,為(wei) “三北”工程建設提供實用、便捷、接地氣的技術支撐。同時,還要注重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高新技術的應用,推動“三北”工程建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數字三北”“智慧三北”“孿生三北”,以新質生產(chan) 力突破防沙治沙瓶頸。
2.科技高地,“高”在哪兒(er)
記者:以科技創新推動和支撐“三北”工程攻堅,具體(ti) 是怎麽(me) 做的?
盧琦:自去年以來,三北工程研究院與(yu) 中國林科院積極整合優(you) 勢科技力量,按照“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主攻方向,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部戰區,在科爾沁、渾善達克兩(liang) 大沙地殲滅戰東(dong) 部戰區,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西部戰區,正在打造十大孔兌(dui) 、稀樹草原、環塔鎖邊等15個(ge) 先行先試科技高地,組成科技特派隊下沉一線蹲點包片,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這一舉(ju) 措目的是構建出從(cong) 中央到地方的協同創新機製,推動各級科研機構主動對接地方和企業(ye) 生態建設項目,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方案。
記者:在打造科技高地過程中,那些難啃的“硬骨頭”是如何“啃下”的?
張景波:例如,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戰區,我們(men) 針對光伏+治沙項目建設中的難題開展科技攻關(guan) 。在降雨量不足150毫米的內(nei) 蒙古磴口縣,重點打造節水高效光伏生態治理模式;在降雨條件相對較好的達拉特旗(降雨量300毫米),重點打造光伏+有機循環產(chan) 業(ye) 模式。由科研院所提供技術研發和基礎研究支持,企業(ye) 負責將科研成果在光伏基地轉化落地,共同推進光伏+生態治理示範區科技高地建設,加快現有成熟技術與(yu) 模式的集成創新與(yu) 推廣應用。
馮(feng) 益明: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生態治理示範區科技高地,主要聚焦沙漠南緣生物固沙與(yu) 沙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綠洲外圍生態經濟兼用林營建關(guan) 鍵技術、南疆抗逆林木種質資源庫建設等任務。例如,在新疆和田,運用“物聯網水肥一體(ti) 化”和“無人機監測飛防”技術,實現果園水肥一體(ti) 高效利用和智能化管控,穩定固沙的同時保障紅棗穩產(chan) 高產(chan) 。
記者:打造科技高地不能一蹴而就,如何統籌兼顧各方麵關(guan) 係?
張懷清:一是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尊重自然、科學區劃、以水定綠、適地適樹;二是生態修複與(yu) 經濟發展要兼顧,促使植被修複與(yu) 當地經濟的平衡與(yu) 可持續發展;三是讓科研成果能落地應用,確保能解決(jue) 當地實際需求;四是要通過科技攻關(guan) 和示範推廣,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解決(jue) 方案;五是要把高新技術與(yu) 傳(chuan) 統經驗有機結合。
3.難題各不同,科技“巧開方”
記者:“三北”工程的“急難愁盼”問題和“疑難雜症”各不相同,如何解決(jue) ?
張懷清:在“三北”工程區東(dong) 部,科爾沁沙地南緣植被結構不合理,防護林退化、斷帶,沙地底數不清,沙地治理區缺乏成效監測。為(wei) 此,我們(men) 構建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體(ti) 係,開展沙化土地的遙感監測,精準掌握沙地的空間分布和沙化程度;依托國家林業(ye) 和草原科學數據中心,構建科爾沁沙地南緣植被修複共享數據集,為(wei) 沙地綜合治理提供翔實、準確的本底數據;研發植被精準監管與(yu) 成效評估的數字孿生係統,實現項目區植被修複的曆史回溯、動態模擬和未來預測,科學評估項目區水源涵養(yang) 、防沙固沙等植被修複成效和生態服務功能等。
張景波:在“三北”工程區中部,光伏+治沙項目建設中存在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生態治理模式缺乏等問題,我們(men) 致力於(yu) 解決(jue) 光伏板間種什麽(me) 、怎麽(me) 種、如何管的技術難題,探索出一條低耗水、易推廣、可持續、有效益的治沙新路子,並輻射應用到鄂爾多斯市和新疆庫爾勒等地區,累計推廣麵積達11.9萬(wan) 畝(mu) ,對於(yu) 其他沙漠地區或生態脆弱地區的光伏生態治理具有重要示範和借鑒意義(yi) 。我們(men) 還想組織基層林草工作者到示範點參觀學習(xi) ,並通過組織成果轉化對接會(hui) 等活動,促進科技成果在基層快速轉化應用。
馮(feng) 益明:塔克拉瑪幹地區(“三北”工程區西部)天然生長著管花肉蓯蓉和多枝檉柳。檉柳根係發達,能防風固沙,是南疆荒漠化治理的首選植物,也是管花肉蓯蓉的主要寄主。檉柳接種管花肉蓯蓉的產(chan) 業(ye) 模式,是當地實現治沙與(yu) 致富雙贏的好方法。針對當地存在的機械化程度低、經營粗放,管花肉蓯蓉產(chan) 量低且不穩定等問題,通過多項技術集成運用,構建寄主種植、管花肉蓯蓉接種全程機械化的機藝融合模式,打造檉柳管花肉蓯蓉生物固沙與(yu) 沙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通過機械化提升改造,實現了檉柳穩定固沙,管花肉蓯蓉高效培育、穩產(chan) 高產(chan) 的目標。
本欄目照片均為(wei) 新華社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