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這一重大理念。他指出,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聚焦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chan) 、生活、生態空間,走內(nei) 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ye) 、宜居、宜樂(le) 、宜遊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wei) 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上海一以貫之、攻堅突破,接力建設屬於(yu) 人民、服務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創新高質量發展對高品質生活的協同帶動方式,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更新模式,不斷完善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手段,打造人民城市建設“上海樣本”,為(wei) 全球城市建設運營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如今,發軔於(yu) 黃浦區五裏橋街道、推廣於(yu) 全上海、融入地方立法的“三會(hui) ”製度,已成為(wei) 上海黨(dang) 建引領社區治理、不斷完善群眾(zhong) 工作的成功路徑。
◇據統計,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麵積約9.5平方米;到2035年,綠地廣場用地將超過480平方公裏,超過全市建設用地的15%,相比2015年實現翻番。
◇“城市更新中心的成立,實現了在全市層麵算大賬、算動態賬、算長遠賬,打破碎片化建設,推進區域規劃開發,提高城市更新項目的建設質量和配套水平。”
◇通過遍布全城的傳(chuan) 感器、攝像頭,“一網統管”係統將氣象、交通、安全等八大方麵、430多類、1萬(wan) 多項指標納入其中,政務部門可以“一屏觀天下”,實時感知城市“生命體(ti) 征”,統籌調度集結在平台上的各類資源,努力實現“治未病”“防未然”。
年過七旬的麥玉培夫婦,大半輩子住在上海市虹口區吳淞路一帶的石庫門裏弄。2022年收到舊改搬遷通知後,老兩(liang) 口既喜又憂——喜的是,終於(yu) 可以住進新居;憂的是,院裏的紫藤樹怎麽(me) 辦?
這棵紫藤,陪伴麥玉培走過60多年的歲月,已經成為(wei) 了他的“家人”。舊改方案公示後,老伴鄭偉(wei) 芬給虹口區舊改指揮部和綠化部門寫(xie) 信表達了想為(wei) 老樹找個(ge) 新家的心願。接到信後,相關(guan) 部門十分重視,幾經周折,終於(yu) 為(wei) 紫藤找到了新址——移植到位於(yu) 上海市虹口區的和平公園。
2023年2月,麥玉培夫婦在和平公園與(yu) 他們(men) 的“老朋友”重逢,內(nei) 心滿是激動:“我們(men) 有了新家,這棵樹也獲得新生。上海的舊改有人情味。”
2024年,家住虹口區祥德路、同樣麵臨(lin) 舊改的沈阿姨和袁老伯得知這個(ge) 故事,難掩內(nei) 心激動——陪伴他們(men) 近半個(ge) 世紀的無花果樹和枇杷樹也有機會(hui) 重獲新生了。收到他們(men) 的訴求,虹口區林長辦派專(zhuan) 人到地塊排摸勘探,研究移植方案。
城市更新中的“紫藤故事”正在惠及更多家庭,測量出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溫度。
2019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這一重大理念。他指出,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聚焦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chan) 、生活、生態空間,走內(nei) 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ye) 、宜居、宜樂(le) 、宜遊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wei) 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城市工作重要論述的高度凝練,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城市工作方麵的集中體(ti) 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yi) 和深遠的曆史意義(yi) 。
牢記囑托,上海一以貫之、攻堅突破,接力建設屬於(yu) 人民、服務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創新高質量發展對高品質生活的協同帶動方式,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更新模式,不斷完善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手段,打造人民城市建設“上海樣本”,為(wei) 全球城市建設運營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麥玉培夫婦在上海和平公園看望紫藤樹(2023 年 5 月 9 日攝) 王翔攝 / 《瞭望》新聞周刊
人民城市人民建
在上海,城市建設和社會(hui) 治理注重向人民問計問策,讓更多“金點子”化為(wei) 城市治理的“金鑰匙”,結出惠民利民的“金果子”。
創新“三會(hui) ”製度強化黨(dang) 建引領。黃浦區五裏橋街道局門路361弄,曾經環境髒亂(luan) 、氣味難聞,是一條行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弄”。其所在的桑城居民區黨(dang) 總支引導居民們(men) 通過民主協商,逐步在設計改造、施工協調、後期維保等方麵達成共識,讓“垃圾弄”大變樣。五裏橋街道黨(dang) 工委對這套工作方法進行總結,提煉出“三會(hui) ”民主協商機製,即在居民區黨(dang) 組織領導下召集聽證會(hui) 、協調會(hui) 和評議會(hui) ,通過事前聽證、事中協調、事後評議,有效推動基層黨(dang) 建引領下的居民自治。
2023年底,五裏橋街道將局門路361弄翻新改造,並命名為(wei) “三會(hui) ”弄。更新過程嚴(yan) 格遵循“三會(hui) ”製度——
引入快遞櫃以解決(jue) 寄存問題,降低公共活動室台階高度方便老年人進出……在聽證會(hui) 現場,許多居民建議被詳細記錄並采納。經過設計團隊多輪現場實地勘察和意見征詢,“三會(hui) ”弄改造方案幾易其稿,最終形成“一弄一源”項目的設計方案,向居民公示。
施工過程中,居委會(hui) 牽頭開展多方現場協調會(hui) 。比如,弄堂的壓膜路麵需要刷一層水性油漆以保護路麵花紋。施工時有居民提出,這層漆在下雨天可能降低路麵摩擦力,行人和非機動車容易滑倒。居委會(hui) 召開多次協調會(hui) ,邀請樓組長和居民參與(yu) 修路方案論證。在暢所欲言的“唇槍舌劍”中,居民們(men) 化身“啄木鳥”,最終選出了最佳方案。協調會(hui) 後,居委會(hui) 幹部聯係施工人員和工程監理方,告知居民顧慮,最終采納了居民建議。
“三會(hui) ”弄完工後,桑城居民區召開評議會(hui) ,組織居民對工程進行監督評價(jia) ,重點圍繞後續維保和社區自治,提出聯合相關(guan) 小區業(ye) 委會(hui) 、物業(ye) 和居民自治骨幹組建“弄管會(hui) ”自治團隊,提升共治成效。
老百姓的事情,讓老百姓說了算。如今,發軔於(yu) 黃浦區五裏橋街道、推廣於(yu) 全上海、融入地方立法的“三會(hui) ”製度,已成為(wei) 上海黨(dang) 建引領社區治理、不斷完善群眾(zhong) 工作的成功路徑,其應用範圍也逐漸拓展到街區、樓宇、園區治理,把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製度優(you) 勢不斷轉化為(wei) 社會(hui) 治理效能。
基層立法點“原汁原味”匯聚社情民意。記者來到位於(yu) 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的古北市民中心時,十餘(yu) 位居民正與(yu) 專(zhuan) 業(ye) 律師、行業(ye) 人士探討如何完善老舊小區維修基金續籌製度。長寧區虹橋街道是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法工委設立的基層立法聯係點。在聯係點現場麵對麵聽取群眾(zhong) 意見,是上海立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民意通道。
立法並不“神秘”,普通老百姓的意見也能推動法條確立。曾在古北市民中心三樓市民議事廳參與(yu)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ti) 育法(修訂草案)》意見征詢座談會(hui) 的李偉(wei) 民回憶,他在征詢會(hui) 上提出了十餘(yu) 條建議,與(yu) 基層體(ti) 育工作者、運動員、高校老師等參會(hui) 代表一起開展“頭腦風暴”。
“討論中,有相同觀點的共鳴,也有不同意見的碰撞。一場征詢會(hui) 下來,近50條建議被詳細記錄。實實在在的參與(yu) ,讓我們(men) 擁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李偉(wei) 民說。目前,上海“立法直通車”的“班次”已實現16個(ge) 區全覆蓋,在街道、市民中心、企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等各層級單位參差分布,成為(wei) 上海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活載體(ti) 。
社區居民、基層幹部的法律素養(yang) 和法治意識,也在基層立法聯係點的實踐中得到提高。“現在,居民們(men) 麵對垃圾分類、老公房加裝電梯等社區治理問題更加專(zhuan) 業(ye) ,懂得如何征求意見、表達意見,尋求最大公約數共建美麗(li) 家園。”虹橋街道古北榮華第四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盛弘說。
社區“微更新”問需於(yu) 民。在上海,大到城市規劃、小至身邊煩惱,老百姓都可以依托開放的公共平台反映心聲。
2022年,上海開啟新一輪城市管理精細化三年行動計劃。針對老舊小區更新改造的“美麗(li) 家園”建設民生工程,是行動計劃的“民心工程”之一。為(wei) 了將“美麗(li) 家園”由概念變為(wei) 現實,同年2月底,上海舉(ju) 辦了一場“101微更新社區秀設計大賽人氣投票”活動。短短10天內(nei) ,就收到了176萬(wan) 張投票,超過502萬(wan) 次訪問。
“社區居民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著最真切的感受,改造需求十分‘接地氣’。”上海市住建委原二級巡視員梁建安介紹說,根據居民和社區規劃師提供的方案,101個(ge) 社區進行了包括改造公共綠地、增加文化元素、美化公共設施等在內(nei) 的“微更新”。
“具體(ti) 設計以滿足‘人’的需求為(wei) 依歸,讓老百姓住得安心順心。”梁建安說,居民參與(yu) 、專(zhuan) 業(ye) 支持、屬地統籌的方式,充分激發基層活力,讓“微更新”方案更具實操性。
在蘇州河水域拍攝的 2024 上海賽艇 公開賽(2024 年 9 月 28 日攝) 王翔攝 / 《瞭望》新聞周刊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建設人民城市,一個(ge) 直觀的衡量標準,就是把城市最好的資源、最核心的空間留給人民。上海堅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聚焦人民群眾(zhong) 實際需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生產(chan) 、生活、生態空間。
打造更多公共空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men) 對城市的期盼由過去的修路架橋、菜籃子、米袋子,轉變為(wei) 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間、更美的生態環境。呼應這一需求,上海把一些經濟價(jia) 值極高的土地用來建設公園綠地、健身場所和文化空間。
位於(yu) 上海市“鑽石地段”南京西路的張園,擁有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石庫門建築群。繁華地段動遷成本極高,後續開發的商業(ye) 價(jia) 值也極大。是保是拆?曾引發熱烈討論。
以市場價(jia) 值估算,這塊地價(jia) 值千億(yi) ;若保留保護,投入成本高達數百億(yi) 元,僅(jin) 靠租金幾十年難以“回本”。最終,上海沒有選擇蓋商務樓、搞大開發,而是力排爭(zheng) 議,由靜安區屬國企負責保護更新,與(yu) 商業(ye) 集團合作進行後續運營。
這樣的情況並非個(ge) 案。在浦東(dong) 新區小陸家嘴核心區建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浦東(dong) 美術館;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hui) 會(hui) 址建設世博文化公園,建成後將成為(wei) 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沿江公園綠地……據統計,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麵積約9.5平方米;到2035年,綠地廣場用地將超過480平方公裏,超過全市建設用地的15%,相比2015年實現翻番。
為(wei) “生活秀帶”配足公共服務。水岸陽台、健身步道、曆史畫廊、海派博覽風情帶……漫步於(yu) 上海“一江一河”沿岸,可見黃浦江畔“跑族”雲(yun) 集、蘇州河上賽艇翻飛。“一江一河”的貫通,讓昔日的“工業(ye) 鏽帶”變身今天的“生活秀帶”,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優(you) 質的公共服務。
目前,“一江一河”濱水空間已建起“望江驛”“水岸匯”“楊樹浦”“蘇河軒”等一百餘(yu) 處各具特色的品牌“驛站”,並量身植入新功能、新服務。記者實地走訪看到,大到服務場所、公共衛生間,小到座椅、飲水設施,都糅合了地區特色,在更新迭代中更富人情味。
2017年底,黃浦江沿岸基本實現從(cong) 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裏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2020年底,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裏濱水岸線實現基本貫通。2022年底,蘇州河水上航線正式開通,市民遊客可在水陸兩(liang) 岸飽覽河濱勝景。
“黃浦江和蘇州河兩(liang) 岸貫通開放將持續推進,把最好的岸線資源留給民眾(zhong) 。”上海市“一江一河”辦常務副主任朱劍豪說,“我們(men) 將繼續鼓勵居民全麵參與(yu) 城市規劃和管理,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浦東(dong) 新區的“家門口”、徐匯區的“鄰裏匯”、虹口區的“市民驛站”、閔行區的“鄰裏中心”……上海16個(ge) 區的基層社區建起一百多個(ge) 貼近百姓的黨(dang) 群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綜合體(ti) ,為(wei) 市民構建“15分鍾社區生活圈”。
在浦東(dong) 新區,看病、助餐、養(yang) 老這些百姓日常高頻需求,都能在“家門口”得到滿足,村衛生室的常備藥也從(cong) 原來的約150種增配至300餘(yu) 種。
徐匯區以集約複合、便捷高效為(wei) 原則,推動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高品質建設,實施“15分鍾社區生活圈”修補計劃,將鬆散分布在街區、小區的空間有序騰挪,逐步增設老年日托中心、便民菜場、社區食堂和衛生服務站點,讓社區的生活服務隨時可至、隨手可及。
處處是景、時時宜遊,行行可看、主客共享。上海交通大學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中心主任陳傑說,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就是上海這座人民城市發展的初心。
江南絲(si) 竹專(zhuan) 場音樂(le) 會(hui) 與(yu) 書(shu) 法家的地書(shu) 表演在上海辰山植物園的“城市美育日” 活動現場上演(2024 年 3 月 30 日攝) 劉穎攝 / 《瞭望》新聞周刊
讓城市更新更可持續
百年張園、今潮8弄、上生新所、衡複曆史風貌保護區……上海妥善處理保護和發展的關(guan) 係,在城市更新中既改善居民生活,又傳(chuan) 承曆史文脈,實現居民生活改善、曆史文脈傳(chuan) 承、產(chan) 業(ye) 整體(ti) 提升協同共進。
打造協同平台,實現盈虧(kui) 平衡。摒棄“大拆大建”模式,上海創新實施“市區聯手、政企合作、以區為(wei) 主”機製,確保曆史風貌保留保護工程財務平衡。
2020年7月,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成立,作為(wei) 全市統一的舊區改造功能性平台,負責具體(ti) 推進城市更新工作。上海市住建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規劃資源局和房屋管理局等部門為(wei) 中心賦權賦能,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流程,保障城市更新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中心可在全市範圍內(nei) 進行土地資源統籌,通過捆綁地塊、優(you) 化規劃、容積率轉移等方式實現項目盈虧(kui) 平衡。“城市更新中心的成立,實現了在全市層麵算大賬、算動態賬、算長遠賬,打破碎片化建設,推進區域規劃開發,提高城市更新項目的建設質量和配套水平。”該負責人表示。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張玉鑫表示,上海將根據城市更新的不同類型,不斷創新更新的主體(ti) 模式和體(ti) 製機製,構建市區聯合、部門聯動、市場參與(yu) 的城市更新綜合集成平台,強化財政、稅收、金融等聯動支持政策,建立全市層麵統一規劃、跨界跨區聯動的資源統籌機製。
“三師聯創”探索區域規劃新模式。以往的城市更新項目,對所在區域的整體(ti) 性和係統性謀劃較弱。2024年11月中旬,屬於(yu) 徐匯區楓林更新單元的東(dong) 安新村舊改項目實現居民100%簽約。這個(ge) 上海史上最大單地塊舊改征收項目,新定位是建設東(dong) 安國際醫創城,其創新實施的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築師、責任評估師“三師聯創”模式,為(wei) 區域協同規劃注入了新活力。
“三師聯創”中,評估策劃師團隊提供精準產(chan) 業(ye) 業(ye) 態分析,做強醫療科創產(chan) 業(ye) 集群;規劃師團隊負責空間資源統籌和整合,提供最適合職住融合的空間資源;建築師團隊致力於(yu) 將產(chan) 業(ye) 對空間的需求轉化為(wei) 具體(ti) 的建築空間,提升空間品質。
目前,上海市已選取徐匯區楓林更新單元、外灘第二立麵、老城廂地區、靜安區石門二路地區等10個(ge) 城市更新單元開展試點,探索實施“三師聯創”,通過多專(zhuan) 業(ye) 技術團隊集成創新,帶動整個(ge) 地區品質提升、品牌塑造、價(jia) 值彰顯。
鼓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城市更新。人民城市人民建。上海注重吸引社會(hui) 各方力量參與(yu) 城市更新,推動成立上海城市更新開拓者聯盟,已得到地產(chan) 開發、金融投資、各類谘詢等行業(ye) 領域的一百餘(yu) 家企業(ye) 機構積極響應。
記者從(cong) 上海市規劃和住建等部門獲悉,上海充分發揮專(zhuan) 家智慧,組建城市更新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已形成由兩(liang) 院院士領銜的,來自規劃、房屋、土地、產(chan) 業(ye) 、建築、交通、生態環境、城市安全、文史、社會(hui) 、經濟和法律等12個(ge) 專(zhuan) 業(ye) 領域的40名頂尖更新專(zhuan) 家名單。同時,製定印發工作規程,明確專(zhuan) 家在城市更新全過程各環節的作用。
“通過充分發揮專(zhuan) 家作用,讓其在城市更新行動全流程中進行谘詢評議,可保障城市更新高質量、可持續。”張玉鑫說。
下好超大城市治理“繡花功”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治理。上海通過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持續探索超大城市“繡花式”治理。
AI賦能讓政務服務更便捷。“整個(ge) 房建申報過程僅(jin) 需5分鍾。”一家開發商報建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申請建設一個(ge) 28幢樓的商品房項目,需手動錄入699個(ge) 字段,涉及17項材料,申報過程至少要1小時。在人工智能賦能政務服務後,AI工具可自動解析504項指標,智能匯總核算141項指標,僅(jin) 需手動填寫(xie) 10個(ge) 字段。上海市數據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這項改革後,首辦成功率由67%提升至90.2%,企業(ye) 填表正確率達100%。
目前,我國正在推廣國土資源“一張圖”係統。作為(wei) 重點試點省市之一,上海在“一張圖”係統中廣泛使用AI技術。例如,利用AI輔助空間分析與(yu) 多圖比對功能,將各種規劃信息整合起來,實現規劃、審批、管理一體(ti) 化操作,讓房建審批時間由20個(ge) 工作日縮短至5個(ge) 工作日。
不僅(jin) 經營主體(ti) 辦事更方便,居住證續簽、水電煤過戶繳費……市民隻要動動手指,就能足不出戶把日常事辦結。為(wei) 了讓市民企業(ye) “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上海“一網通辦”已接入3737項服務事項,累計辦件量約5.78億(yi) 件;歸集各種電子證照超過630類,總數突破1.77億(yi) 張。
目前,上海已累計推出46個(ge) “高效辦一件事”辦理事項,平均減環節超72%、減時間超58%、減材料超77%、減跑動超83%,累計辦件量超2221萬(wan) 件。
數字治理升級智慧社區。消防通道被違停占用可被“秒速”發現;電動自行車進入電梯立即觸發警報;電動車充電區域一旦出現火情,智能係統迅速通過AI外呼、短信等多種方式,提醒相關(guan) 人員處置……近期,上海市物業(ye) 管理事務中心聯合上海電信推出智慧社區解決(jue) 方案,通過AI算法對小區日常發生的風險場景進行實時監測、事件全流程跟蹤,解決(jue) 安全隱患。
“以前,這些工作需要配備大量工作人員實時監測。由於(yu) 風險隨時可能發生,需要有人7×24小時值班。如果夜間或淩晨發生火情,有可能因處置不及時釀成更大安全事故。”上海市物業(ye) 管理事務中心有關(guan) 負責人說,如今,AI智能分析可幫助識別隱藏風險,大量減少人力和時間成本,提高了社區綜合治理效能。
目前,上海已有二十餘(yu) 個(ge) 小區試點建設智慧社區,近300個(ge) 小區正在鋪設安裝設備。
“一網統管”提速城市運行質效。在虹口區嘉興(xing) 路街道某小區,一位居民不小心把小部分垃圾倒在了桶外。他剛要邁步離開,垃圾箱房旁的語音提醒係統就傳(chuan) 來了語音,提醒正確投放垃圾。這位居民立即回頭撿起散落的垃圾,重新倒回桶內(nei) 。
這是垃圾分類投放點的智能監控攝像頭通過語音對講功能,向居民行為(wei) 進行規勸的現實場景。接入“一網統管”係統後,相關(guan) 部門可對小區垃圾箱房的投放情況進行實時察看和遠程監督,做到及時發現、快速整改。
上海堅持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從(cong) 群眾(zhong) 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把分散式信息係統整合起來,做到實戰中管用、基層幹部愛用、群眾(zhong) 感到受用。
“一網統管”係統,是一個(ge) 麵向城市運行管理的超級應用平台。在這裏,每一塊玻璃、每一台車都擁有“身份檔案”。通過遍布全城的傳(chuan) 感器、攝像頭,“一網統管”係統將氣象、交通、安全等八大方麵、430多類、1萬(wan) 多項指標納入其中,政務部門可以“一屏觀天下”,實時感知城市“生命體(ti) 征”,統籌調度集結在平台上的各類資源,努力實現“治未病”“防未然”。
如今,“一網管全城、一屏觀天下”已成為(wei) 上海新的城市名片。“未來,上海將迭代升級‘一網統管’平台,出具更加精準的‘城市體(ti) 檢報告’。”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負責人說。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未來將有更多人口向城市集聚。貫徹落實“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事關(guan) 長遠、事關(guan) 全局。
新征程上,上海將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把“為(wei) 人民”和“人民建”更好結合起來,把立足“大格局”和繪好“工筆畫”更好結合起來,把順應多元化需求和推進普惠化覆蓋更好結合起來,讓群眾(zhong) 更好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子。
(《瞭望》2025年第1期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