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即將啟幕,1月13日晚11時許,走進華中最大動車檢修基地——武漢動車段,武漢動車運用車間裏燈火通明,伴隨鳴笛聲和通風機轟隆隆的聲音,一列列動車或緩緩駛入檢修庫,或停留在軌道進行檢修。
圖為(wei) 修理庫中,工作人員清洗動車。 張暢 攝
武漢動車段武漢動車運用車間副主任吳曉波介紹,武漢動車段承擔著11個(ge) 車型240組動車的檢修任務,包含京廣高鐵、鄭渝高鐵、荊荊高鐵等線路動車,動車組運行範圍覆蓋全國50餘(yu) 個(ge) 地區和城市。
“春運期間,武漢動車段配屬的240組動車將全部投入運用,並且‘早出晚歸’,作業(ye) 時間短且集中。”吳曉波說,檢修庫具備24組動車同時檢修能力,但春運期間日均檢修量達到90—100組動車,每列動車檢修時間十分緊張,每道工序以分秒計時。
當晚,該段有近千名人員奮戰一線,武漢動車運用車間動車組機械師潘益明是其中一員。這名“95後”動車組機械師參與(yu) 了6次春運,對動車接送、檢修小組各崗位的工作十分熟悉。
“動車檢修是多環節協同作業(ye) 。”潘益明介紹,動車首先經過動態診斷區域,動態檢測設備對動車進行全麵檢測和數據采集,動態檢車員在查看、分析影像後,及時將異常情況反饋給檢修庫的工作人員。
當動車緩緩駛入檢修庫,隻見車兩(liang) 側(ce) 兩(liang) 名動車組機械師隨車行走,手持攝像手電筒,檢查車燈、車體(ti) 、走行部等部位。隨後,由4名動車組機械師組成的檢修小組迅速開展車上、車內(nei) 、車下同步立體(ti) 檢修。
“每一個(ge) 動車組檢修都要進行有電作業(ye) 和無電作業(ye) ,檢修部位小到電片、螺絲(si) ,大到輪對、電機等,在2小時內(nei) ,要對全車係統進行功能性試驗,檢修全部旅客服務設施,這要求檢修人員既要有體(ti) 力,也要有眼力。”潘益明說,僅(jin) 僅(jin) 檢修車底,一晚上要在地溝爬上爬下,彎腰、抬頭上百次。
圖為(wei) 工作人員操作智能巡檢機器人檢查動車車底。 張暢 攝
然而,這樣的工作狀態正悄然變化。今年春運,武漢動車段智能巡檢機器人正式投入使用,成為(wei) 動車組機械師的得力助手。工作人員輕點平板電腦,智能巡檢機器人穿梭於(yu) 地溝,不時抬起機械臂拍攝、檢查動車車底。
吳曉波介紹,動車組巡檢機器人能在短時間內(nei) 完成對車輛關(guan) 鍵部件的全麵檢查,不僅(jin) 能識別細微的結構損傷(shang) 或異常情況,還能自動記錄數據、生成報告,提高了故障診斷的速度與(yu) 準確性。
在武漢動車段,這樣的“科技助手”不止一個(ge) 。走進分析室,武漢動車運用車間動車組機械師楊葉穎正使用動車組故障預測與(yu) 健康管理(PHM)係統,查閱、分析多個(ge) 動車組的檢修及運行狀態。
“PHM係統對動車組的輪徑、故障信息、製動情況、運行狀態等實時監控,我們(men) 可以及時捕捉異常信息,第一時間聯係隨車機械師進行應急處置。”楊葉穎說。
圖為(wei) 武漢動車段存車線上,動車整齊排列。 張暢 攝
“檢修工作的變化標誌著鐵路技術的進步。”行走在動車之間,潘益明說從(cong) “和諧號”到“複興(xing) 號”、智能“複興(xing) 號”列車,他切身感受中國鐵路發展之快,也向前輩學習(xi) 與(yu) 時俱進的追求。
14日淩晨3時,在武漢動車段存車線上,百餘(yu) 組動車整齊排列,勢如“陸地航母”,即將啟航迎接回家的人們(me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