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烏(wu) 蒙山腹地,霧鎖寒林。穿梭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黃泥塘鎮羅家坡的果園,不時看見農(nong) 民攀樹、跳下,短截、長放,正在忙著疏枝。
“樹要長得好,剪枝少不了。快過年了,也不能偷閑。”路邊,果園負責人葛永剛拿著剪枝器,“哢嚓”一下剪掉一根長條,“一棵櫻桃樹如果能結出個(ge) 兒(er) 大的櫻桃,就能多賣100元。”
遠處,果樹一排排,一片片。“600畝(mu) 櫻桃、300畝(mu) 黃桃、300畝(mu) 蜂糖李、100畝(mu) 白枇杷,到了結果的季節,滿樹果子就是‘金果果’。”葛永剛憧憬著好收成。
這幾年,荒山禿嶺的羅家坡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昔日的羅家坡,石漠化土地占八成,被稱作“千層板”:一指厚的草甸土,覆蓋一層層岩石,一鋤頭下去,火星四濺。別說種糧食,草都長得枯黃。當地人守著荒山,無奈編起順口溜:“分地分到羅家坡,石頭更比泥巴多;辛辛苦苦種一年,苞穀隻收一籮籮。”
為(wei) 改變現狀,當地開始推進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大方縣作為(wei) 長江上遊、赤水河流域重點生態修複區,嚐試創新落實多元化生態保護修複投入機製。
“試過鬆樹、柳杉等4個(ge) 品種,連續補種過三四次,耐旱耐貧瘠的藏柏勉強成活,結果招來不少質疑。”大方縣石漠化防治中心主任洪本江一臉苦笑,“不是種不好,而是不好種,治理成本很高,還是得打開思路,引入社會(hui) 資本,以產(chan) 業(ye) 帶動治理。”縣政府又組織林業(ye) 、農(nong) 業(ye) 、水利等單位,聯合開展實地調研,力爭(zheng) 實現治石、增綠、增收相結合的目標。
“換個(ge) 角度看,石漠化地區也有不少優(you) 勢。”做生意的葛永剛一次到羅家坡附近遊玩,見這裏地理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果樹,“沒有汙染,土壤富含礦物質,種的水果品質高。”葛永剛想把這裏變成大果園。
企業(ye) 、政府磋商,一拍即合。葛永剛流轉1400畝(mu) 荒山,縣林業(ye) 局爭(zheng) 取資金,配套建設水肥一體(ti) 化智能滴灌設施、蓄水池、機耕道。
可是,在石頭山上種樹,談何容易!葛永剛跑遍山坡,細察地貌,一點點刨開薄薄的土層,眉頭越擰越緊。縣裏請來省農(nong) 科院專(zhuan) 家,現場指導,開出“藥方”:鑿開石頭,挖成石坑,搬來“客土”,再行栽培。
挖掘機進場,隆隆的撞石聲,此起彼伏。整整一年時間,硬是鑿出一排排兩(liang) 米見方的石坑。篩出碎石,填入新土,種下千畝(mu) 果樹。
2019年,櫻桃園進入盛果期,大方縣組織舉(ju) 辦櫻桃文化節,一周吸引6萬(wan) 多名遊客,賣櫻桃收入100多萬(wan) 元,周邊100多戶農(nong) 民也跟著種櫻桃,吃上“生態飯”。
荒山披綠,點石成金。羅家坡的新變化,激勵著大方縣幹部群眾(zhong) 扛起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新使命,推動從(cong) 石漠化嚴(yan) 重地區向生態環境優(you) 美地區轉變。
“我們(men) 以兩(liang) 個(ge) 鎮14個(ge) 村為(wei) 試點,按照每株樹每年3元的價(jia) 格,在全省率先推行單株碳匯交易,調動群眾(zhong) 參與(yu) 林木管護,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洪本江說。
2021年至今,大方縣累計投入1.78億(yi) 元,嚐試“帶狀清理”“塊狀整地”“鋪膜保水”等方法,優(you) 化樹種結構,治理石漠化土地35萬(wan) 畝(mu) ,探索出一條因地施策、產(chan) 業(ye) 治理的路子。
葛永剛看到更多將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羅家坡下就是支嘎阿魯湖,到果樹開花、結果的時節,林湖相映,美不勝收。
他在山下種植樹苗,或補栽,或售賣;建起民宿、遊樂(le) 場,與(yu) 畢節市旅遊開發集團談成合作,打造農(nong) 旅一體(ti) 化項目。目前,果園長期用工數十人,采摘季雇工100多人,每年發放工資超過百萬(wan) 元。群眾(zhong) 持續增收,又編了一段順口溜:“從(cong) 前石頭多,怕過羅家坡;現在種滿樹,變成金窩窩!”
如今,一條曲折盤旋的硬化路正在修建,總長3.4公裏,直通羅家坡。發展的坦途,正在眼前。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1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