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八政,食為(wei) 政首。糧食問題,既是“國之大者”,也是“民之關(guan) 切”。
走進今日八閩大地,平野上稻浪千重,山林中茶果飄香,大海上漁排縱橫……
“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wei) 綱的舊觀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xi) 近平同誌就對農(nong) 業(ye) 問題、糧食問題進行著深邃思考和長遠謀劃,創造性提出並探索實踐大食物觀。
30多年來,福建幹部群眾(zhong) 始終牢記囑托,在大食物觀科學指引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chan) ,培育形成畜禽、漁業(ye) 、蔬果、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chan) 業(ye) ,大力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不斷破解糧源局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取得顯著成效。
觀念引領:“樹立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
閩東(dong) 寧德,山多海闊。
1988年6月,習(xi) 近平同誌剛到寧德擔任地委書(shu) 記,就沉到一線展開調研,當地耕地的稀缺與(yu) 山海資源的豐(feng) 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長期以來人均耕地麵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紀80年代食物總量匱乏、品種單一,肉類、水產(chan) 品、蔬果等農(nong) 產(chan) 品種類少、產(chan) 量低,每年需從(cong) 外省大量調入糧食和蔬菜。
通過廣泛深入的調研,習(xi) 近平同誌從(cong) “山”與(yu) “海”的辯證角度鮮明提出:“閩東(dong) 要想從(cong) 根本上脫貧致富,就必須走一條發展大農(nong) 業(ye) 的路子。”
何為(wei) “大農(nong) 業(ye) ”?
習(xi) 近平同誌深刻揭示其中內(nei) 涵:“大農(nong) 業(ye) 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ti) 農(nong) 業(ye) 。它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麵的小農(nong) 業(ye) 。”
喚醒沉睡的山海資源!
習(xi) 近平同誌指出:“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農(nong) 、林、牧、副、漁全麵發展”。
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chuan) 統。
在閩東(dong) 人的餐桌上,長期有兩(liang) 樣食物:一是“地瓜米”,就是把地瓜刨成絲(si) ,再曬幹,作為(wei) 糧食;一是大黃魚,我國特有的海水魚,俗稱“黃花魚”或“黃瓜魚”。
2024年5月8日,養(yang) 殖戶在福建省寧德市三都澳白基灣漁排挑選大黃魚。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chuan) 攝
提起大黃魚的故事,已年逾八旬的劉家富至今記憶深刻。
1988年底,時任寧德地區水產(chan) 技術推廣站站長的劉家富提交了一份《關(guan) 於(yu) 開發閩東(dong) 海水魚類養(yang) 殖技術的報告》。報告中提到野生大黃魚因為(wei) 過度捕撈日益瀕危,而人工養(yang) 殖存在技術缺失等現實困難,引起了習(xi) 近平同誌的高度關(guan) 注。
讓劉家富倍感振奮的是,習(xi) 近平同誌在報告上作出批示:要集中資源進行科研攻關(guan) ,解決(jue) 大黃魚不能人工養(yang) 殖的問題。
“這一批示讓福建大黃魚迎來新生契機。”劉家富告訴記者。此後,他牽頭攻關(guan) 的批量繁育大黃魚技術獲得成功,研究成果逐漸推廣到更多的養(yang) 殖戶。
2024年5月8日,劉家富在位於(yu) 福建省寧德市科技服務中心大樓的海水養(yang) 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了解大黃魚的培育情況。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chuan) 攝
此後數十年間,寧德市不斷加大科研攻關(guan) 力度,逐步擴大人工養(yang) 殖大黃魚規模,大黃魚新品種和新品係選育不斷取得突破。
如今,“寧德大黃魚”被認定為(wei) 中國馳名商標,全國80%以上的大黃魚產(chan) 自寧德,不僅(jin) 是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為(wei) 我國養(yang) 殖規模最大的海水魚品種之一和優(you) 勢出口養(yang) 殖產(chan) 品,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超百億(yi) 元。
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
在福州烏(wu) 山上,有一座“先薯亭”。這是為(wei) 了紀念明朝時期一位福州人陳振龍的事跡。
明朝年間,閩中大旱,五穀歉收。陳振龍冒險從(cong) 東(dong) 南亞(ya) 引進的甘薯種苗,經官方推廣種植後,為(wei) 緩解旱饑立下了汗馬功勞。隨後,這一高產(chan) 耐貧瘠的作物經由福建走向全國,成為(wei) 福建人千方百計拓展食物來源的見證。
在傳(chuan) 統以糧為(wei) 綱觀念中,山多地少是絕對劣勢;而隨著觀念轉換到大食物觀視角,劣勢卻成為(wei) 了獨特的優(you) 勢。耕地給予不了的,海洋來給、山林來給……
202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考察時深情回憶道:“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幹過,也在沿海幹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這麽(me) 一算,福建雖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來源就多了。”
這是2024年5月8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鴻瑞生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內(nei) 拍攝的轉盤式奶牛自動擠奶設備。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在福建工作期間,從(cong) 沿海到山區,從(cong) 地市到省裏,習(xi) 近平同誌不管走到哪裏,總是牽掛著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推動各地因地製宜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寧德大黃魚、古田食用菌、福安坦洋工夫茶、平和琯溪蜜柚……習(xi) 近平同誌關(guan) 心和指導過的八閩“土特產(chan) ”,可以列出一份長長的清單。
——推進體(ti) 製改革和科技創新。指導推動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山林之變;注重鄉(xiang) 土人才培養(yang) ,推動科技服務下鄉(xiang) ,總結推廣“科特派”製度。
——協調統籌生產(chan) 發展和生態保護。指導廈門偏遠山村種植茶樹“做到山下開發,山上‘戴帽’”;致力破解寧德食用菌產(chan) 業(ye) 中出現的“菌林矛盾”,推動菌草技術發展;在南平爐下鎮調研時,囑托“要認真走好綠色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的路子”。
——讓群眾(zhong) “吃得好、吃得放心”。為(wei) 破解福州群眾(zhong) “吃菜難”問題,推動郊區建立“菜籃子”基地、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大力推行“農(nong) 改超”,在全國率先開展“餐桌汙染”整治……
2001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省長的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主持製定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guan) 於(yu) 加快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在總體(ti) 思路中貫徹大食物觀,用有力措施推動大食物觀落地落實。
到中央工作後,習(xi) 近平同誌的“大食物觀”不斷豐(feng) 富發展,指引“三農(nong) ”工作走向:
2015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提出“樹立大農(nong) 業(ye) 、大食物觀念”;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寫(xie) 入“樹立大食物觀”,作為(wei) 推動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
2017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men) 轉變觀念,樹立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2022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總書(shu) 記指出,“解決(jue) 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
觀念引領變化,堅持必有所成。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福建踐行大食物觀取得顯著成效。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和區域布局不斷優(you) 化,特色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走俏市場,食物供給日益豐(feng) 富多元。
“穩糧”有力:作為(wei) 耕地麵積僅(jin) 占全國0.73%的糧食主銷區,每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chan) 任務。
“耕海”有方:水產(chan) 養(yang) 殖快速發展,水產(chan) 品育苗覆蓋魚、蝦、貝等120多個(ge) 品種,水產(chan) 品人均占有量200餘(yu) 公斤,居全國第一。
“土特產(chan) ”有市場:食用菌栽培種類全國最多,其中9個(ge) 品種產(chan) 量穩居全國第一。茶葉年產(chan) 量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5萬(wan) 噸增長到當前50多萬(wan) 噸,產(chan) 值、單產(chan) 均居全國前列。
福建省農(nong) 科院院長餘(yu) 文權表示,“大農(nong) 業(ye) 觀”和“大食物觀”呈一體(ti) 兩(liang) 麵,前者側(ce) 重生產(chan) 角度,後者注重民生需求。發展目標從(cong) “吃得飽”向“吃得好”升級,消費結構從(cong) “糧食”向“食物”拓展,生產(chan) 資源從(cong) 耕地向更廣闊的國土空間轉變。
空間拓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耕地以外,我國還有40多億(yi) 畝(mu) 林地、近40億(yi) 畝(mu) 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資源。
在福建工作時,習(xi) 近平同誌提出,“把農(nong) 業(ye) 作為(wei) 一個(ge) 係統工程來抓,發揮總體(ti) 效益”。
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cong) 耕地資源向整個(ge) 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和區域布局。”
30多年來,福建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大力實施“山海田”戰略,努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
吃得飽,糧食是基礎——
南平市建甌市東(dong) 遊鎮的萬(wan) 畝(mu) 玉米基地裏,正處於(yu) 成熟期的玉米長得鬱鬱蔥蔥。再有10多天,其中一部分就可以采摘了。
這是2024年5月8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東(dong) 遊鎮拍攝的萬(wan) 畝(mu) 玉米示範基地。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東(dong) 遊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林武俊說,這是福建省農(nong) 科院研發的鮮食玉米品種,不僅(jin) 口感好,上市時間也與(yu) 廣東(dong) 、海南、雲(yun) 南的玉米錯峰,深受市場歡迎。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基地已建立起工廠化育苗、加工、秸稈回收等完整產(chan) 業(ye) 鏈,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種植成本,農(nong) 戶每季每畝(mu) 的純利潤達到3000元。
東(dong) 遊鎮發展現代化玉米產(chan) 業(ye) ,是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的一個(ge) 縮影。作為(wei) 糧食主銷區,福建努力扛起糧食安全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真金白銀”穩糧惠農(nong) ,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超千萬(wan) 畝(mu) ,2023年實現糧食生產(chan) 麵積、產(chan) 量、單產(chan) “三增長”。
科學開發,向森林要食物——
廣袤的森林,不僅(jin) 讓福建成為(wei) 全國最“綠”的省份,同樣蘊含著巨大的生產(chan) 力,能夠提供木本糧食、木本油料、蔬菜、菌菇、動物蛋白等。
在福建工作時期,習(xi) 近平同誌就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為(wei) 科學開發森林食物資源提供了清晰指引。
“嚐鮮無不道春筍”。油燜春筍、清炒甜筍、筍燒豬腳……茫茫竹海,鮮筍生產(chan) 一年四季不打烊。
“相比富含纖維的春筍,這種在桃花盛開時節采收的冬筍顏色漂亮、口感更嫩。我們(men) 還利用新研發的急速冷凍技術,讓消費者一年四季吃到口感更好的‘鮮筍’。”三明極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逸平告訴記者。
2024年5月9日,福建省三明市極野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試吃竹筍食品。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2002年,趙逸平看中了這裏的毛竹資源,從(cong) 浙江杭州來到福建三明投資建廠。
“剛來的時候山裏還沒有進車的路。如今,這裏已經有了高速公路。我們(men) 陸續開發了40多種筍產(chan) 品,遠銷到其他省份和國外市場。”他說。
竹林搖曳,林果飄香。
林下空間是福建人的第二塊“耕地”。福建充分利用森林立體(ti) 空間,發展林下經濟,形成了林菌、林藥、林蜂、林禽、林油、林糧、林果等多個(ge) 係列的森林食物,打造天然的“綠色食品工廠”。2023年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麵積超3000萬(wan) 畝(mu) ,產(chan) 值超800億(yi) 元。
耕海牧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福建海域麵積13.6萬(wan) 平方公裏,有大小海灣125個(ge) 、海島2200多個(ge) 。蔚藍的大海,是蘊含著富饒海洋物產(chan) 、豐(feng) 美優(you) 質蛋白的“海上糧倉(cang) ”。
習(xi) 近平同誌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產(chan) 一樣抓海洋開發,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觸角從(cong) 陸地向海洋延伸”。
在習(xi) 近平同誌指導和推動下,福建積極建設海上牧場,推動水產(chan) 種業(ye) 振興(xing) ,加快漁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努力做好海洋開發保障糧食安全大文章。
在福建連江定海灣海域,坐落著“閩投1號”“乾動1號”“定海灣1號”等深遠海養(yang) 殖平台。從(cong) 高空俯瞰,一座座籃球場大小的鋼構平台臥於(yu) 海上,大黃魚等養(yang) 殖品在深海“暢遊居住”。
在福建連江定海灣海域,坐落著“定海灣1號”“定海灣2號”等深遠海養(yang) 殖平台(2024年5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chuan) 攝
在“定海灣1號”深遠海養(yang) 殖平台,工作人員通過安裝在水下的監控係統可以隨時監測海水pH值等數據,觀察魚群生長情況。
平台負責人盧統輝介紹說,平台總麵積近2000平方米,所在的深遠海水質更好、水流更急、空間更大,養(yang) 殖的大黃魚肉質口感接近野生,零售價(jia) 高出傳(chuan) 統養(yang) 殖的大黃魚。
2023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廣東(dong) 考察時指出:“把遠海深海養(yang) 殖搞起來,把漁業(ye) ‘種子工作’這一篇文章做精做好,對我們(men) 的糧食安全可以起到一個(ge) 很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如今,不僅(jin) 是大黃魚,“東(dong) 優(you) 一號”“西盤鮑”“綠盤鮑”等幾十個(ge) 國審水產(chan) 新品種,耐高溫“福參1號”等近百個(ge) 高產(chan) 抗逆的水產(chan) 優(you) 良新品係也陸續實現突破,主要養(yang) 殖品種良種覆蓋率大幅攀升,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這是2024年1月11日拍攝的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海上養(yang) 殖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福建省海洋與(yu) 漁業(ye) 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3年福建省海水養(yang) 殖產(chan) 量近580萬(wan) 噸,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大黃魚苗種產(chan) 值達到2.37億(yi) 元,鮑魚苗種產(chan) 值超過28億(yi) 元,牡蠣苗種產(chan) 值4.44億(yi) 元,海參年產(chan) 值突破100億(yi) 元。
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
福建人今天的食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豐(feng) 富又科學合理。2023年,全省肉蛋奶產(chan) 量首次突破400萬(wan) 噸,水產(chan) 品總產(chan) 量約890萬(wan) 噸。
“舌尖上的安全”不容有失。在福建工作時,習(xi) 近平同誌就對“餐桌汙染”治理作出係統性、整體(ti) 性批示。福建也成為(wei) 全國率先治理“餐桌汙染”的省份。
新鮮度檢測、生物安全項目檢測、安全風險項目檢測……在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的安全保障檢驗室,幾十台機器正在運行。每份奶產(chan) 品出廠前,要經過幾十道檢測,出廠後實現了可追蹤、可溯源、有監管。
2024年5月8日,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對乳品進行微生物項目檢測。 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近年來,福建省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抽檢總體(ti) 合格率、產(chan) 地水產(chan) 品監督抽檢合格率、加工食品抽檢總體(ti) 合格率都穩定在98%以上,食品安全狀況穩中向好。
從(cong)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順應人民群眾(zhong) 食物結構變化趨勢,讓老百姓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正是樹立大食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高質量發展:“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水平”
在位於(yu) 寧德市的溢源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工人們(men) 正在忙著進行海帶整理、係結等加工環節。成品展區內(nei) ,海帶苗、即食海帶、幹海帶等產(chan) 品琳琅滿目。
據公司負責人蘇少華介紹,近年來市場對海帶、尤其是海帶苗需求旺盛,農(nong) 民就創新種植方式,在海帶生長過程中割掉一部分海帶苗,另一部分繼續成長為(wei) 大海帶。通過產(chan) 、供、銷統籌發展,公司年產(chan) 值超過1億(yi) 元,帶動了周邊農(nong) 民增收致富。
“‘吃飯’不僅(jin) 僅(jin) 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2022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
今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考察時進一步強調,堅持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水平。
在寧德市古田縣大橋鎮的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間間工廠化生產(chan) 的菇房裏,一簇簇胖嘟嘟、圓滾滾的潔白銀耳在溫度、濕度精準調控的環境裏靜靜生長,40多天即可上市。
2024年5月10日,在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一家食品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挑選清洗銀耳。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chuan) 攝
“市場有什麽(me) 需求,我們(men) 就研究什麽(me) 品種。比如片狀銀耳產(chan) 品需要耳片多、蒂頭小的品種,而即食銀耳羹需要多糖成分含量多的品種,我們(men) 就根據需求精準研發。”福建農(nong) 林大學(古田)菌業(ye) 研究院院長孫淑靜說。
堅持市場導向,圍繞需求促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供銷協同發展——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xi) 近平同誌指出,閩東(dong) 的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從(cong) 根本上講,一是尋求大農(nong) 業(ye) 的廣闊陣地,這就是農(nong) 業(ye) 的多層次開發;二是追求大農(nong) 業(ye) 的經濟效益,這就是向農(nong) 業(ye) 的深層次進軍(jun) 。
“農(nong) 業(ye) 結構往哪個(ge) 方向調?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走質量興(xing) 農(nong) 之路,要突出農(nong) 業(ye) 綠色化、優(you) 質化、特色化、品牌化。”
2022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總書(shu) 記強調要把“土特產(chan) ”這3個(ge) 字琢磨透。“土”講的是基於(yu) 一方水土,開發鄉(xiang) 土資源。“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ti) 現當地風情。“產(chan) ”講的是真正建成產(chan) 業(ye) 、形成集群。
農(nong) 民種什麽(me) 、養(yang) 什麽(me) ,跟著市場走;延長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鏈,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多年來,福建依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特色資源,加快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寧德工作期間,習(xi) 近平同誌多次來到福安社口鎮坦洋村這個(ge) 古老茶村調研,要求當地因地製宜給茶葉分級,要成片、成規模地種植,科學管理,打出品牌,還親(qin) 自指導推進茶種改良,提升茶葉質量。
2024年5月9日,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珠洋村,科技特派員(中)在指導茶農(nong) 使用機器科學化采收茶葉。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30多年過去,山上茶園多了,家庭農(nong) 場發展欣欣向榮,曆史悠久的福安市農(nong) 墾集團坦洋茶場,製茶裝備、工藝不斷傳(chuan) 承發展提升。孩子們(men) 把這裏作為(wei) 研學基地,體(ti) 驗製茶;年輕人在附近的奶茶店裏品嚐各色茶飲茶點。
“大食物”成長為(wei) “大產(chan) 業(ye) ”,不斷滿足人們(men) 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來,福建實施特色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工程,打造“一村一品”、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等特色產(chan) 業(ye) 集聚區。全省累計獲批使用地理標誌專(zhuan) 用標誌3000多件,居全國第一位。
堅持科技支撐,聚焦瓶頸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
“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的閩東(dong) 區情,決(jue) 定了我們(men) 農(nong) 業(ye) 的發展必須把科技興(xing) 農(nong) 作為(wei) 一項基本政策”。在福建工作期間,習(xi) 近平同誌高度重視科技興(xing) 農(nong) 問題。
2020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農(nong) 業(ye) 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2022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總書(shu) 記進一步指出,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利器在科技,關(guan) 鍵靠改革。
行走在八閩大地,處處能感受到農(nong) 業(ye) 科技的力量。
看種子:在福州市馬尾區琅岐鎮的萬(wan) 農(nong) 高科種業(ye) 科研基地,黑色、黃色、白色、彩色的甜糯玉米加快選育提升,消費者舌尖上的幸福感不斷滿足;在寧德蕉城區的海水養(yang) 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因組育種芯片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大黃魚、鮑魚等優(you) 良品種的選育效率。
看裝備:在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浩瀚大海中,“定海灣2號”養(yang) 殖平台寬闊平穩,2021年投產(chan) 使用,網箱達17米水深,可以抗15級台風;在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碧綠山間的萬(wan) 畝(mu) 設施葡萄產(chan) 業(ye) 園裏,白色半透明“連排傘(san) ”整齊有致,這種避雨棚架栽培方式可以解決(jue) 多雨氣候的諸多問題,減少病害傳(chuan) 播,減少農(nong) 藥使用70%,節省化肥,提高品質。
看成效:近年來,福建累計建設設施農(nong) 業(ye) 200多萬(wan) 畝(mu) ,有效拓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空間,從(cong) “看天吃飯”逐步走向“知天而作”。20多年來,“科特派”們(men)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帶到田間地頭,把傳(chuan) 統農(nong) 民培養(yang) 成“田秀才”“土專(zhuan) 家”,科技特派員製度從(cong) 福建走向全國。
踐行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是國家發展大計,連著千家萬(wan) 戶的民生,是觀念的變革、空間的拓展、資源的挖掘,更是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生動實踐。
放眼未來,踐行大食物觀前景廣闊、潛力無限。
文字記者:齊中熙、塗洪長、於(yu) 文靜、胡璐、龐夢霞、唐詩凝
視頻記者:房寬、宓盈婷、林凱
海報設計:孫瑤
編輯:吳晶晶、張愛芳、朱思明、張惠慧、包昱涵、古一平、孫鵬程、戚文娟、逯陽、劉蓮芬、侯幫興(xing) 、胡碧霞
統籌:郜新鑫、周詠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