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從一扇“門”、一座“城”、兩張“網”,看浦東新區改革常新

發布時間: 2024-07-18 15:46: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改革開放是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dang) 的十八大結束不到一個(ge) 月,在改革開放前沿廣東(do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世界宣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從(cong) 深圳到雄安,總書(shu) 記在一次次深入基層的考察調研中,不斷思考謀劃、推動改革實踐,全麵深化改革步履不停;麵對千頭萬(wan) 緒的改革任務,在明確全麵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同時也創造性提出全麵深化改革的價(jia) 值取向: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從(cong) “最多跑一次”改革到“環保加減法”,成果可感可及。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15日在北京開始舉(ju) 行。我們(men) 推出《深改之路》係列報道,今天從(cong) 總書(shu) 記的浦東(dong) 足跡看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海就是一個(ge) 生動例證。”

  這是2018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上海中心大廈119層觀光廳俯瞰上海城市風貌時說的話。

  上海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浦東(dong) 新區更是前沿陣地中的排頭兵。一項項改革措施在這裏完成試點任務、取得經驗後,陸續被複製、被推廣到全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關(guan) 注、牽掛著浦東(dong) 新區的發展。在2020年11月舉(ju) 行的浦東(dong) 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浦東(dong) 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勇於(yu) 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wei) 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

  浦東(dong) ,是一塊試驗田

  穿過標誌性的“海鷗門”,中國第一個(ge) 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出現在眼前。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成立。

  2014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上海代表團的審議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談到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強調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盡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製度,加快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製環境規範等方麵先試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同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上海考察期間,走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高橋綜合服務大廳與(yu) 辦事人員和窗口工作人員交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並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


這些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枝繁葉茂”,播撒的改革“良種”持續迎來好收成。

  自設立以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實現了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許多個(ge) “第一”:推出全國第一張外商投資準入負麵清單;上線全國第一個(ge)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創設第一個(ge) 自由貿易賬戶,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開放貢獻了一批“上海經驗”。

  去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10周年白皮書(shu) 》發布。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ye) 8.4萬(wan) 戶,是同一區域掛牌前20年的2.35倍。累計新設外資項目逾1.4萬(wan) 個(ge) ,累計實到外資586億(yi) 美元,相當於(yu) 每分鍾就有逾一萬(wan) 美元的實到外資“到賬”。在國家層麵複製推廣的302項自貿試驗區製度創新成果中,源自上海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的事項占比近一半。

  “頭雁”引領,“雁陣”齊飛。十多年來,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布局逐步完善,一路踏浪前行,先後設立了22個(ge) 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dong) 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nei) 陸、沿邊的改革開放新格局。

  浦東(dong) ,有一座科學城

  國產(chan) 大飛機C919、國際領先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率先在海外獲批的國產(chan) 創新藥……不少全國首次、全球首創,都源自一座“城”——張江科學城。

  張江科學城位於(yu) 上海浦東(dong) 新區,是上海科技創新的核心區和國家級科技高地,集聚了一批大科學設施、科學平台。

  2018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張江科學城考察調研。科學城展示廳內(nei)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模型、外骨骼康複機器人等展品,吸引了總書(shu) 記的目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仔細察看大科學設施、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展區,不時詢問相關(guan) 情況。總書(shu) 記強調,要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lin) 門一腳”,讓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大作用。

  2023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來到張江科學城,參觀了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

  總書(shu) 記細致察看每一個(ge) 展位,在智能機器人麵前停下了腳步。他饒有興(xing) 致地看著一個(ge) 機器人“秀”起靈活的“手指”,腳步穩當地“走”過來。“這項技術在國際上處於(yu) 什麽(me) 水準?”“從(cong) 實用的情況看,已經鋪開了嗎?”總書(shu) 記問得很細致。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上海在這方麵要當好龍頭,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如何做?動力源自改革。2023年,在“科創22條”“科改25條”基礎上,上海發布“放權鬆綁18條”——《關(guan) 於(yu) 本市進一步放權鬆綁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若幹意見》,再提為(wei) 科技人才“鬆綁減負”、為(wei) 新型研發機構“放權賦能”。

  以“放權”為(wei) 用人單位添動力,以“鬆綁”為(wei) 人才增活力。以人才為(wei) 例,上海市以及張江園區為(wei) 各類人才製定了有足夠吸引力的政策支持,幫助企業(ye) 招到更多有競爭(zheng) 力的人才。張江科學城中的一位創業(ye) 者說,“在政策的鼓勵下,我們(men) 積極開展一係列新藥研究項目,政府在落戶積分上給研究人員加分。這也幫我們(men) 招引到了很多研究型人才。”

  近年來,上海張江率先踐行全麵創新改革試驗,頒發了首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率先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製度、醫療器械注冊(ce) 人製度,率先探索形成集成電路保稅監管模式……張江還是最早采用多種方式支持留學生歸國發展的地方,比如設立留學生服務中心、出台留學生創業(ye) 專(zhuan) 項補貼政策、創新製度引入外籍人才等。

  曆經30多年發展,張江科學城拔節生長。

  張江科學城中,如同巨型“鸚鵡螺”的大科學設施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首台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也是上海著名的科創地標。上海光源已服務全國近800家單位、4500多個(ge) 研究團隊的超47000名用戶,支撐用戶完成2萬(wan) 多個(ge) 實驗課題。

  除了大科學設施,張江科學城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chan) 業(ye) ,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作為(wei) 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基地,張江已發展成為(wei) 國內(nei) 產(chan) 業(ye) 鏈最完整、技術水平最先進、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全球芯片設計10強企業(ye) 中,有7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

  張江集聚了1700餘(yu) 家生物醫藥創新主體(ti) ,生物醫藥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9萬(wan) 名。張江自主研發一類新藥累計獲批上市超過20個(ge) ,占全國比重近1/5。

  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生態圈正在張江科學城加速形成,這裏集聚了600餘(yu) 家人工智能企業(ye) 。張江人工智能島成為(wei) 國內(nei) 首個(ge) “5G+AI”全場景商用示範園區。

  從(cong) “藍天夢”到“中國芯”,從(cong) “創新藥”到“智能造”……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張江科學城正邁向國際一流的科學城。

  浦東(dong) ,織了“兩(liang) 張網”

  走進浦東(dong) 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可以看到一塊大屏幕,一個(ge) 個(ge) 代表著城市“生命體(ti) 征”的數據——110接電數、交通安全情況、門急診人次數等不斷跳躍刷新,宛如“全景式掃描”,囊括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麵麵。

  這些海量數據的背後,是一個(ge) 高效運轉的“城市大腦”正在發揮作用。

  2017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hui) 治理新路子,是關(guan) 係上海發展的大問題。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

  2018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浦東(dong) 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通過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情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於(yu)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

  浦東(dong) 先行先試,“城市大腦”不斷迭代升級,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浦東(dong) “城市大腦”覆蓋了交通、環境、應急等一線民生領域。大到城市應急處置,小到渣土車違規、噪音擾民,通過數字賦能,這些城市治理中常見的難點,都可借由“城市大腦”進行協同治理。

  如今,浦東(dong) “一網統管”城市大腦也已實現從(cong) 1.0到4.0的迭代升級,打造涵蓋了日常、專(zhuan) 項和應急三種狀態、80多個(ge) 應用場景的場景體(ti) 係,基本形成全領域、全覆蓋的智能治理支撐體(ti) 係。

  在浦東(dong) ,除了“一網統管”,還有“一網通辦”。

  2019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堅持從(cong) 群眾(zhong) 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把分散式信息係統整合起來,做到實戰中管用、基層幹部愛用、群眾(zhong) 感到受用。

  近年來,浦東(dong) 全力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所謂“一網通辦”,就是將麵向企業(ye) 和群眾(zhong) 的所有線上線下服務事項,逐步做到“一網受理、隻跑一次、一次辦成”。

  依托“隨申辦”,浦東(dong) 持續探索“兩(liang) 個(ge) 免於(yu) 提交”“免申即享”“一件事”等改革,不斷優(you) 化完善隨申辦浦東(dong) 旗艦店養(yang) 老、醫療等服務種類和功能,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比如打開“隨申辦”APP,進入浦東(dong) 新區旗艦店內(nei) ,點擊“浦老惠”養(yang) 老服務平台,其中,入住養(yang) 老院、請護工、適老化改造等服務一應俱全。

  今年1月,上海浦東(dong) 新增一處“一網通辦”24小時自助服務區。走進自助服務區,“一網通辦”自助終端集成了檔案、人社、醫保等多個(ge) 部門共計110餘(yu) 項政務服務事項自助辦理、自助查詢,比如新版社保卡開通,就醫記錄冊(ce) 更換、申領、補發,醫保個(ge) 人信息查詢等多項熱門業(ye) 務,還提供各類電子證照打印。

  此外,一旁的“智能文件櫃”實現了居民和社區事務受理中心24小時的材料交接——比如像需要提交預審材料的事項,居民可以利用“智能文件櫃”進行存件,事項辦結後,憑短信通知前來領取相關(guan) 材料,真正實現了“不見麵辦理”,也方便居民在任意時間存取文件。

  市民王先生說:“以前,想開個(ge) 證明需要去辦理窗口排隊,現在隻要把相關(guan) 材料放進櫃子,手指點點就能搞定,辦完後等通知,有時間來取走就可以了。”

  “就近辦、當場辦、一次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zhong) 少跑路,這樣的場景在浦東(dong) 早已成為(wei) 百姓生活中的日常。

  今年4月,浦東(dong) 新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2024年浦東(dong) 新區優(you) 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深化“一網通辦”改革工作任務分工》,內(nei) 容涵蓋了深化“一業(ye) 一證”改革、“遠程虛擬窗口”、“免申即辦”、“政務數字人”創新應用等浦東(dong) 新區特色改革創新。

  “兩(liang) 張網”,服務一座城。

  勇立潮頭、敢闖敢為(wei) ,上海浦東(dong) 大膽試、自主改,激活一江春水,也為(wei) 全國各地深化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如今,浦東(dong) 這顆閃耀的明珠,正續寫(xie) 改革新篇章。

  總監製丨閆帥南監製丨李浙 主編丨王興(xing) 棟撰稿丨戰星岑 校對丨高少卓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