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

——從文化惠民看新時代改革開放

發布時間: 2024-07-18 15:48:00 來源: 人民日報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guan) 鍵因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思想,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men)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今天的中國,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錦繡河山,書(shu) 香濃濃;各地博物館、文化館、文化遺址等人潮湧動,“文化遊”廣受青睞;各具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動,為(wei) 人們(men) 送上繽紛文化佳宴……更豐(feng) 富的文化活動、高品質的文化供給,不斷增強人們(men)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加快形成

  2012年,浙江省第一家農(nong) 村文化禮堂在杭州市臨(lin) 安區上田村建成。2013年,浙江省啟動農(nong) 村文化禮堂建設。2023年,近2萬(wan) 個(ge) 農(nong) 村文化禮堂廣布之江大地。“多看名角,少些口角。”群眾(zhong) 讚不絕口。

  一個(ge) 省的文化設施建設“進度表”,映射著公共文化服務的提檔升級。

  “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hui) 參與(yu) 、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麵和適用性。”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覆蓋城鄉(xiang) 、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加快形成,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所有公共圖書(shu) 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館免費開放;農(nong) 家書(shu) 屋、社區書(shu) 房、文化驛站等打通文化惠民“最後一公裏”;國家公共文化雲(yun) 平台、數字圖書(shu) 館、“雲(yun) 端博物館”等讓城鄉(xiang) 群眾(zhong) 共享文化之美……廣大群眾(zhong) 享受到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供需對接機製”“訂單式服務”,是各地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舉(ju) 措的關(guan) 鍵詞。

  一張卡,能帶動創造多少票房?

  天津“文惠卡”給出了答案:9年,4.65億(yi) 元。

  “辦卡100元,政府補貼400元。有了這張卡,有演出就更愛看了!”天津“文惠卡”的首位辦理者盛潤澤說。2015年,天津首次推出“文惠卡”,更優(you) 惠的票價(jia) 讓觀眾(zhong) 有了更多選擇。

  “家門口的文化生活,越來越有看頭”,是群眾(zhong) 反饋最多的評價(jia) 。

  一元錢,可以擁有怎樣的文化體(ti) 驗?

  在陝西省渭南市,一元錢可以欣賞一場秦腔大戲。自2007年以來,渭南市以“政府扶持、企業(ye) 聯姻、劇團服務、百姓受惠”的運行機製,持續開展“一元劇場”文化惠民活動。劇團與(yu) 觀眾(zhong) 的熱情“雙向奔赴”,資深戲迷們(men) 直呼“嘹得很!”

  一朵“雲(yun) ”,能承載什麽(me) 文化資源?

  國家圖書(shu) 館與(yu) 相關(guan) 機構合作,開發《永樂(le) 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已超10萬(wan) 件……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在線在場相結合,數字化賦能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供給。

  …………

  一幅流光溢彩的中華文化全景圖徐徐展開。

  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內(nei) 蒙古自治區最西部,阿拉善盟。大漠夕照,牧民圍坐一圈,演員翩翩起舞,馬頭琴樂(le) 聲悠揚……阿拉善盟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布日德至今還記得一位老牧民見到他們(men) 的第一句話:“你們(men) 來了,就像幹旱的草場迎來了雨。”

  天當幕布地為(wei) 台,生活成舞亦入曲,烏(wu) 蘭(lan) 牧騎總是迎著朝陽又出發,把好作品送到農(nong) 牧民身邊。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兩(liang) 分鍾,5場演出票全部售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典話劇《茶館》魅力不減。演員濮存昕回憶,1992年老一輩藝術家演《茶館》時,他是群眾(zhong) 演員。在他看來,有些東(dong) 西始終沒變,“舞台演出要和觀眾(zhong) 見麵,演員的精氣神兒(er) 不能有一絲(si) 一毫的怠慢”。

  “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wei) 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

  新時代,14億(yi) 多中國人民上演著波瀾壯闊的活劇,構成了氣象萬(wan) 千的生活景象。

  紮根人民,接通了文藝的源頭活水。

  文藝演出《偉(wei) 大征程》奏響時代強音,電視劇《山海情》引發收視熱潮,電影《長津湖》刷新我國電影票房紀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登高原、攀高峰,創作出一大批接地氣、傳(chuan) 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深入生活,讓文藝的百花園為(wei) 人民綻放。

  每年下鄉(xiang) 演出100多場,海南定安縣瓊劇團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守護傳(chuan) 承瓊劇這一有著近400年曆史的藝術。6月、7月演出,常有演員中暑、暈倒,為(wei) 了不影響整台演出,演員們(men) 在後台短暫休息後,再咬緊牙關(guan) ,把戲演完。令他們(men) 欣慰的是:“現在下鄉(xiang) 演出,年輕觀眾(zhong) 漸漸多了起來。”

  實踐證明,文化精品有品位,更有市場。目前,我國已成為(wei) 圖書(shu) 、電視劇、動漫等領域生產(chan) 大國,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激發消費潛力“新引擎”,電影市場規模屢創新高。

  體(ti) 製機製改革,激發了文化創造力。

  《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實施方案》是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第一個(ge) 專(zhuan) 項小組改革方案,為(wei) 文化改革發展謀篇布局;《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對文化傳(chuan) 承發展進行部署,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繁榮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意見》《關(guan) 於(yu) 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實施意見》等出台,激勵出人才、出精品。

  “無論改什麽(me) 、怎麽(me) 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diu) 。”

  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麵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文化惠民沒有終點,深化改革永無止境。

  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現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與(yu) 經濟的良性互動中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讓群眾(zhong) 唱主角,澎湃改革活力——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guan) 係,堅持黨(dang) 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

  貴州黔東(dong) 南,台江“村BA”、榕江“村超”,群眾(zhong) 做主創、群眾(zhong) 當主角、群眾(zhong) 來主推。村級賽事“耍”到群眾(zhong) 的心坎裏,農(nong) 趣農(nong) 味“跑”出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新賽道。

  廣袤山鄉(xiang) ,活力滿滿。“四季村晚”、廣場舞展演、“大家唱”群眾(zhong) 歌詠等群眾(zhong) 文化活動紅紅火火,群眾(zhong) 文藝團隊建設持續加強,更多“小而美”的演藝新空間提供更多元的文化選擇。

  激活文化潛能,融合詩與(yu) 遠方——

  “把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為(wei) 旅遊業(ye) 的持久魅力”。

  2018年,新組建文化和旅遊部,統籌文化事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富有文化內(nei) 涵的旅遊新業(ye) 態快速發展。

  因一台劇,赴一座城。武夷山麓,《印象大紅袍》演出“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的意蘊;驪山腳下,《長恨歌》展現千門萬(wan) 戶、千歌萬(wan) 舞的大唐風華……近年來,旅遊演藝日漸成為(wei) 各地的“新名片”,旅遊成為(wei) 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曆史文脈——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走進“數字敦煌沉浸展館”,戴上虛擬現實設備,1400多年前的壁畫世界栩栩如生。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重煥榮光的敦煌有讀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細節。

  越來越多中國人在曆史源流中守望文化鄉(xiang) 愁,在時代氣韻裏堅定文化自信。

  整體(ti) 保護,活態傳(chuan) 承,讓文化遺產(chan) 走進當下生活;建設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在“見物見人”中讀懂中華文明;新技術新方式新理念,助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中華文脈綿延勃發,致敬和熱愛中華文化的社會(hui) 氛圍愈發濃厚。

  新時代新征程,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一定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