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之基。9月9日至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hui) ,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吹響了新的號角。
“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大會(hui) 上強調。
憶往事,在浙江工作期間,習(xi) 近平同誌就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推動實施農(nong) 村中小學“四項工程”,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麵工程、愛心營養(yang) 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師素質提升工程,不斷提升浙江城鄉(xiang) 教育均衡發展水平。
強教先強師
在天台中學原校長鄭誌湖的書(shu) 房內(nei) ,習(xi) 近平同誌在2004年9月8日與(yu) 第三屆省功勳教師的合影,被掛在最醒目的地方。
那天出席全省慶祝我國第20個(ge) 教師節暨表彰優(you) 秀教師大會(hui) 的情景,現在還不時清晰地浮現在鄭誌湖的腦海中。
省功勳教師,是當時浙江給予教師的最高榮譽,每位功勳教師可享受省部級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待遇。
那一年的17位獲獎者中,絕大多數是在中小學一線辛勤耕耘的老師,其中多位來自山區海島的學校。
鄭誌湖,在天台這個(ge) 山區小縣是出了名的“鐵人”。
每天早上6時他就出現在校園裏,晚上11時以後辦公室的燈才熄滅。他撲下身子抓教學質量,天台中學成為(wei) 浙江高中物理教學一張閃亮的名片。
在這次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同誌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教師和先進個(ge) 人表示祝賀,向全省廣大教職員工致以問候,也強調要努力為(wei) 廣大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真心誠意辦實事,切實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工作、學習(xi) 和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困難和問題。一席話,讓鄭誌湖這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心中暖洋洋的。
鄭誌湖在學生寢室與(yu) 學生談心(資料圖片)
“鄭校長,昨晚在電視上看見習(xi) 書(shu) 記和你們(men) 握手了,他跟你說了啥?”“還給勞模待遇,省裏真重視教師啊。”……
接受表彰回到天台的第二天,鄭誌湖照常一早往學校走,短短幾十米的路上,就有好幾名街坊拉著他表示祝賀。
2017年,到了退休年紀,有教育機構開出百萬(wan) 年薪聘他任職,但當天台縣領導提出天台中學還離不開他,請他延遲退休5年時,鄭誌湖沒有二話就應允了。
“‘功勳教師’,既是數十年從(cong) 教生涯的獎章,也是身為(wei) 一線教師必須肩負的責任。”鄭誌湖感到驕傲的是,自己沒有辜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期待,始終踏實奉獻,讓“縣中崛起”從(cong) 理想照進現實。
強教先強師。對於(yu) 農(nong) 村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提升首先取決(jue) 於(yu) 教師素質的提升。
時光的指針回撥20年,泰順縣三魁鎮中心小學校長林上好還是一位費盡力氣卻依然無法突破職業(ye) 瓶頸的農(nong) 村教師。
習(xi) 近平同誌當年在浙江推動實施的農(nong) 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工程,改變了許多像林上好這樣的農(nong) 村教師的成長軌跡,進而讓農(nong) 村教育悄然發生變革。
1995年,剛從(cong) 平陽師範學校畢業(ye) 的林上好被分配到泰順最偏僻的農(nong) 村學校,一個(ge) 人要教所有學科課程。工作了六七年,他努力參加講課比賽,投了不少課題論文,但總也比不過城區的老師。
“當時麵向教師的培訓機會(hui) 很少。我隻接受過幾次校內(nei) 培訓。同事水平都差不多,蘿卜炒蘿卜,不還是蘿卜?”
放眼彼時的浙江,小學教師學曆達標率在全國排位靠後。有的小學老師,自己就隻有小學文憑。有的老師還得抽空下地忙農(nong) 活,走進教室時,褲腿一高一低,腿肚子上沾著來不及洗掉的泥點。
2005年5月,在習(xi) 近平同誌推動下,省財政撥款兩(liang) 千萬(wan) 元作為(wei) 專(zhuan) 項經費,由省市兩(liang) 級名師當教員,從(cong) 當年暑假開始對全省17萬(wan) 農(nong) 村中小學老師開展免費培訓。
缺少專(zhuan) 門培訓教師的教材,各學科各學段的特級教師就分頭編寫(xie) 。
沒有人抱怨設在縣城的培訓地點交通不便。農(nong) 村老師誰也不願放過這個(ge) 千載難逢的機會(hui) ,走一兩(liang) 個(ge) 小時山路也要準時趕來聽課。
如饑似渴地上完3年培訓課程,林上好發現自己從(cong) 教育理念到課堂教學的內(nei) 在邏輯、教學設計都有了突破式提升。回到課堂,他的狀態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此後,他逐步成長為(wei) 語文高級教師、浙派名師培養(yang) 對象。
浙江持續實施農(nong) 村中小學教師“領雁工程”、浙派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培養(yang) 計劃、探索開展“菜單式”“訂單式”培訓……越來越多的“林上好”在農(nong) 村中小學湧現出來,農(nong) 村教育質量不斷跨上新台階。
2018年8月,浦江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浦陽二小教育集團組織骨幹教師到清華大學研學(資料圖片)
讓農(nong) 村的孩子念上書(shu) 、念好書(shu)
2005年5月10日上午8時,剛到上班時間。
縉雲(yun) 縣東(dong) 渡鎮長坑小學校長劉勇武半懸著心,坐在縣教育局局長辦公室裏,等一個(ge) 消息。
“全省食宿改造工程第一批項目定了,你們(men) 學校宿舍改造列進去了!”局長笑著說,“你準備怎麽(me) 建……”
劉勇武“騰”地從(cong) 椅子上站起來,邊往外走邊說:“我現在就去做規劃!”
長坑小學是一所農(nong) 村寄宿學校,卻一直沒有宿舍樓。當時,一到三年級的孩子們(men) 睡在一座老舊宗祠的兩(liang) 個(ge) 房間裏。
40多平方米的房間裏放了二十幾張高低鋪床,要睡下六七十個(ge) 孩子。兩(liang) 個(ge) 一年級的孩子擠一張80厘米寬的床;三個(ge) 二年級的孩子睡兩(liang) 張拚接在一起的鋪位。夜裏上廁所得在黑暗中跨過一雙雙腿,經常把大半個(ge) 寢室的同學吵醒。而所謂廁所,就是牆角的兩(liang) 個(ge) 木頭馬桶。
轉機出現在2003年。這年8月和12月,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分別到麗(li) 水、溫州調研欠發達地區發展問題。他不隻走企業(ye) 、到田頭,也看了學校。不少幹部群眾(zhong) 反映了農(nong) 村基礎教育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習(xi) 近平同誌明確指示:“要讓農(nong) 村的孩子念上書(shu) 、念好書(shu) 。”
之後,習(xi) 近平同誌又多次協調省教育廳等相關(guan) 部門共同商議,為(wei) 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
2005年,教育強省建設寫(xie) 入省委文件,明確提出統籌城鄉(xiang) 教育發展,把農(nong) 村教育作為(wei) 重中之重,進一步優(you) 化農(nong) 村教育布局,改善農(nong) 村辦學條件,提高農(nong) 村辦學水平。
同年,浙江投入真金白銀,啟動農(nong) 村中小學“四項工程”。
2006年9月1日,這是一個(ge) 寫(xie) 在長坑小學校史上的新學期。一幢簇新的白色四層小樓矗立在校園裏,一樓是食堂,其他3層都是學生宿舍。
縉雲(yun) 縣東(dong) 渡鎮長坑小學2005年以前的學生宿舍(左),以及現在的學生宿舍(右) 學校供圖
孩子們(men) 飛跑進新宿舍,新發現一個(ge) 接一個(ge) ——
“一人一張床,不用擠著睡了!”
“快來看,還有廁所!”
……
第二年,周邊縣區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到長坑小學報名。劉勇武說,頂峰時全校一半的孩子來自外縣。
2007年,在“四項工程”基礎之上,浙江把努力做到農(nong) 村中小學“四項工程”食宿改造項目全部開工建設、90%項目竣工列入當年十方麵民生實事。
這項政策改善了十餘(yu) 萬(wan) 名浙江農(nong) 村中小學生寄宿條件,更帶動社會(hui) 各界群策群力,為(wei) 提升農(nong) 村教育條件添磚加瓦。
“近20年過去了,今天孩子們(men) 依然住在習(xi) 書(shu) 記關(guan) 心下建起的宿舍樓裏,內(nei) 部設施已經更新了好幾代。”劉勇武說,如今宿舍不僅(jin) 有空調、儲(chu) 物櫃,還開辟了圖書(shu) 角等園地。
“四項工程”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麵工程,把農(nong) 村困難家庭孩子的書(shu) 本費、學雜費、代管費等費用全部免除。浙江是全國最早實行這項規定的。
愛心營養(yang) 餐工程,讓山裏娃第一次嚐到了牛奶的味道。20年間,一些山區縣中小學生的平均身高增長了十幾厘米。
……
同一片藍天下
“嘉禾參加了學校的紮染社團和科學社團,可忙啦!”新學期開學,杭州市文淵小學五(6)班袁嘉禾媽媽和寧夏老家的長輩打電話,樂(le) 嗬嗬地講起女兒(er) 的近況。
這家人紮根杭州已十多年,孩子在公辦學校就讀,與(yu) 杭州戶籍孩子享受完全同等的義(yi) 務教育免費政策。兩(liang) 口子說,孩子入學了,才覺得真正在這裏安家了。
今年8月,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與(yu) 共青團杭州市濱江區委聯合主辦2024年“小候鳥”體(ti) 育夏令營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供圖
時間回到21世紀初。浙江城市化提速,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希望在父母工作的城市入學,帶來一係列新課題。
習(xi) 近平同誌對此態度鮮明:為(wei) 他們(men) 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健康快樂(le) 地成長創造條件。
連續兩(liang) 年,習(xi) 近平同誌和在杭州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起慶祝“六一”兒(er) 童節。
2005年5月31日,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參加“感受動漫、共慶‘六一’”活動。孩子們(men) 有的做陶藝,有的在“小博士”電腦室學做動漫,有的操作小機器人在“太空”找到了礦石標本……
這時,一位特殊的客人來了。孩子們(men) 齊聲喊著“習(xi) 伯伯好”。
交流中,習(xi) 近平同誌對孩子們(men) 的父母為(wei) 杭州的辛勤勞動表示肯定,祝願孩子們(men) 在杭州這個(ge) 第二故鄉(xiang) 健康快樂(le) 地成長。
2006年“六一”兒(er) 童節前夕,習(xi) 近平同誌來到杭州樹人小學和孩子們(men) 共慶節日。
這是一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wei) 主的學校。時任校長金小龍記得,一次家長會(hui) 上,一位媽媽感慨地說:“過馬路時,孩子會(hui) 叮囑我們(men) 要看紅綠燈,吃完飯還會(hui) 主動幫忙洗碗。我們(men) 平時工作忙顧不上管教孩子,多虧(kui) 了學校在這方麵下功夫。”
杭州樹人小學如今的校園場景 學校供圖
為(wei) 了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樹人小學不僅(jin) 教知識,還特別注重培養(yang) 孩子們(men) 的行為(wei) 習(xi) 慣。學校裏有一間“愛心小屋”,各界愛心人士捐助的文具、玩具琳琅滿目,每件物品都被標上了分值。過馬路走斑馬線,見到老師同學要問好,幫爸爸媽媽做家務……這些日常習(xi) 慣都能攢積分換禮物。
“習(xi) 書(shu) 記來學校時就參觀了‘愛心小屋’,並細致詢問如何獲取愛心積分和獎勵方法。”金小龍說,“習(xi) 書(shu) 記再三囑咐我,不管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要讓孩子們(men) 共享優(you) 質教育的甘甜雨露。”
浙江省委、省政府把解決(jue)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作為(wei) 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持續推動。2006年,浙江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yi) 務教育納入政府教育事業(ye) 發展規劃;2009年,設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專(zhuan) 項基金。
如今,符合條件的外省務工人員子女在浙江全麵實現流入地升學。2023年,我省義(yi) 務教育中小學隨遷子女在校生達165.24萬(wan) 人,占全省義(yi) 務教育段在校生的28.6%。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