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駐村見聞】初到西藏卡瑪組
【編者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dong) 朱巴龍鄉(xiang) 駐村。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me) 、聽到了什麽(me) 、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men) 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到卡瑪組不難,走遍它的居民點卻並非易事。
從(cong) 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朱巴龍鄉(xiang) 村委會(hui) 出發,沿著金沙江西岸上行,20多分鍾後,摩托車停在村民益西吉村家門前。
這裏是卡瑪組?怎麽(me) 隻有三四戶人家?與(yu) 我掌握的戶籍信息相差甚遠。
圖為(wei) 多鄧在宣講金融政策 攝影:唐大山
同行者多鄧笑了:“村委會(hui) 的戶口登記沒錯。這裏全是山區,難以找到平整的地方,村民居住分散。你想走遍每家每戶,一天不行。這次從(cong) 村委會(hui) 到這裏,我們(men) 有村民騎摩托車相送,可在11年前,我參加工作時第一次到這裏,走了整整半天。”
多鄧在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朱巴龍鄉(xiang) 營業(ye) 所工作,這次是宣傳(chuan) 精準扶貧小額到戶貸款政策的。作為(wei) 駐村工作隊的一員,我與(yu) 他一起走村入戶。
多鄧說:“這裏以前封閉得令人窒息,而今成為(wei) 富豪花多少錢都買(mai) 不到的住處。”
以益西吉村家所處位置為(wei) 例,這棟兩(liang) 層小樓的後麵是山,仰頭望去,山腰上還有一戶人家,在藍天白雲(yun) 映襯下好似一幅畫。那句熟悉的詩“白雲(yun) 生處有人家”慢慢在眼前展開。真是少時背詩不知意,如今身在詩畫裏。
圖為(wei) 白雲(yun) 生處的益西吉村家 攝影:唐大山
回望來時路,看到的是一塊寬度達十多米的條形麥田。目光稍遠,金沙江扭著身子自北向南流去,對麵江邊如遊龍一般的長帶,是318國道,那裏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我們(men) 過來的路被麥田遮住,而麥田下麵用石塊壘砌的坡麵有七八十度,所以摩托車剛才是繞路過來的。
我不信風水,但如果初來乍到,也會(hui) 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房居住。住宅周邊有幾棵枝繁葉茂的核桃樹,在離南側(ce) 核桃樹不遠的地方有約十平方米的菜園,一簇簇藏辣椒苗正對著我笑。
我想近前一看究竟,一條黃狗猛地一躥,帶著突如其來的叫聲,嚇得我本能地後退,險些摔倒。萬(wan) 幸的是,黃狗脖子上有條繩,另一頭牢牢地拴在核桃樹上。益西吉村家有兩(liang) 條這樣的狗,待遇一樣,都拴在樹下。
圖為(wei) 多鄧入戶宣講金融政策 攝影:唐大山
我們(men) 走進巴桑次仁的家,他是騎摩托車載我而來的騎手。女主人熱情地倒上酥油茶,室內(nei) 的大鐵爐裏燒著火。我接過女主人端起來的酥油茶,緩緩地喝下去三分之一。碗中物的外形與(yu) 味道,讓我想起小時候逢年過節才能喝到的酥糖茶。
女主人笑眯眯地問:“喝得慣嗎?”
我說:“酥油茶、甜茶、幹肉,我都沒得問題。”
她笑得更甜了。我說的是實話,以前在芒康昂多鄉(xiang) 曲塔村時,已品嚐到芒康幹羊肉的滋味。當時,村支書(shu) 拿來一條羊腿放在桌子上,羊腿表麵有細小的洞,隱約能瞅到黴跡。他用刀子削下幾塊,分給在場的人。我接過幹肉條送進嘴裏,咬不動。這時一股臭氣直衝(chong) 咽喉,我感覺有些臭豆腐鹵的味道,經提示,慢慢嚼,終於(yu) 把幹肉條吃進肚裏。不管別人感覺如何,我感受了芒康幹肉“不臭則不香”的含義(yi) 。
我們(men) 又去了一戶人家,在院牆外看到一匹馬。多鄧說:“這匹馬的歡迎方式有些特別,怎麽(me) 把屁股對著我們(men) ?”
我要感謝這匹馬。好多人喜歡看孔雀開屏,沒幾人在關(guan) 鍵時刻去尋找孔雀的頭在哪裏,都是對著孔雀的屁股連聲讚美。不管哪個(ge) 部位,動物和人一樣,都是把最美的一麵展示出來。
曾見過馬尾巴上紮著彩條,那是遠觀,今天才得以近距離欣賞。這匹馬整條尾巴被梳妝打扮過,從(cong) 根部的毛開始,分六七股辮成扁平狀,在尾巴中間用彩帶束紮起來,如此裝飾可見當地人對馬的熱愛。馬能靜靜地站在那裏,讓主人花那麽(me) 長時間辮尾巴,心裏可能也知道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對馬和主人而言,雙方都是一種享受。
在院子另一個(ge) 門的外麵,我看到小時候熟悉的物件,一塊木墩、一把刀和一堆草。這些情景,勾起了我的兒(er) 時記憶。幼時放學後,我們(men) 兄弟要幹的活就是把草剁碎喂牲口。今時所見的這般景象,頗能感覺到主人家的精致。
我們(men) 要繼續尋訪散落在山間的牧戶。在砂石路的拐彎處,聽到遠處傳(chuan) 來摩托車的聲音。原來,住在稍遠些的牧民聽說農(nong) 行有人來宣講,幹脆騎著摩托車來聽,反正那裏就他一戶人家。多鄧坐在路邊一塊石頭上,跟他聊了起來。
我站在此處往山穀一望,低凹處一排排鬱鬱蔥蔥的樹木,想必主要由核桃樹組成。核桃適合在這裏生長。依著山勢,一條羊腸小道向江邊延伸。觀望地形地勢之後我清楚了,那條路通車沒問題,但需小心謹慎駕駛。
這裏海拔2600米左右。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牧民進山出山易如反掌,散落在山間的牧戶有可能成為(wei) 遊客深度體(ti) 驗藏家生活的理想選擇。(新利平台 通訊員/唐大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大山駐村見聞】千裏奔波賣菜者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朱巴龍鄉駐村。[詳細] -
【大山駐村見聞】把家背在身上
卓瑪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朱巴龍鄉朱巴龍村上班,家是四川巴塘的。爸爸叫申建平,漢族;媽媽是當地藏族。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