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駐村見聞】千裏奔波賣菜者
【編者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dong) 朱巴龍鄉(xiang) 駐村。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me) 、聽到了什麽(me) 、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men) 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傍晚,外麵傳(chuan) 來吆喝聲。
我一怔,真有人來金沙江畔的朱巴龍做生意?
西熱說是賣水果的。再一聽,確如其說,小喇叭反複吆喝三個(ge) 字:賣水果。
濟榮感慨,不得了,生意做到這裏,不容易,也不簡單。
他倆(lia) 高高興(xing) 興(xing) 出去,幾分鍾後,手提裝著香蕉、橙子、芒果和葡萄的袋子回來。
讓我驚奇的是,鄉(xiang) 政府工作人員在工作群裏連發三遍信息:賣水果、蔬菜的來了。看來這件事雖與(yu) 工作無關(guan) ,但似乎有些特別,所以值得在工作群裏專(zhuan) 門提醒大家。
我要去看看,到底是個(ge) 什麽(me) 樣的人引起這個(ge) 江邊小村的轟動。
一輛隻需幾萬(wan) 元就能買(mai) 到的小貨車停在路邊,一個(ge) 男子在用帆布蓋菜,旁邊一女子幫著拉扯,看來準備趕路。
圖為(wei) 滿載蔬菜水果的小貨車
時間緊,男子邊幹活邊聊天,從(cong) 見麵到離開不到十分鍾,隻好把他的話簡略記下。
我在雅安裝菜,昨天早上出來,晚上住在雅江,今天傍晚來到朱巴龍。
你感到奇怪,朱巴龍東(dong) 有巴塘,西可去芒康,誰來買(mai) 我的菜?說的有道理。我們(men) 從(cong) 雅安過來,一路上不賣,從(cong) 賣菜點說,朱巴龍是第一站。
這一站賣不了幾個(ge) 錢。朱巴龍在公路邊,早上從(cong) 雅江開到這裏,下來活動半小時,當作休息。熟悉了,每次都在這裏停一下。昨天裝車的蔬菜水果,新鮮,價(jia) 格低於(yu) 芒康縣城、略高於(yu) 巴塘,不管鄉(xiang) 政府幹部職工的還是普通老百姓,聽到吆喝聲,曉得我來了,多少會(hui) 買(mai) 些。
今天晚上住芒康縣城,明天到左貢縣才正式開張。8:30到不了芒康,不像你們(men) 的小轎車,一個(ge) 半小時趕到,我的車不行,拉一車菜,要三個(ge) 小時才能趕到縣城。現在快7點,10點多能住下。
你問我怎麽(me) 想起這種賣菜法,是逼出來的。以前擺過菜攤,後來老婆出點事故,身體(ti) 受傷(shang) ,不嚴(yan) 重,幹體(ti) 力活有影響。在批發市場見到大貨車往西藏運菜運水果,猜想那邊的需求量大。咱沒本錢做大生意,用這輛小貨車自己跑。
第一趟算試水,賺不了多少,不會(hui) 虧(kui) 本,兩(liang) 地差價(jia) 心中有數。上高速路,享受優(you) 惠政策,菜車不收費。生意比想象的好,過了金沙江就發市。四川這邊有生意,差價(jia) 拉不開,不賣,隻做西藏的生意。到左貢不用往前跑,一車菜賣得一幹二淨。
俺兩(liang) 口子高興(xing) ,看看沒人,擁抱一下。想起初中時學的《賣炭翁》,炭賣不掉還被官家搶走,哭都沒有眼淚。我的車子不時髦,但我拉的菜搶眼,一路綠燈。在西藏,除了買(mai) 菜買(mai) 水果的,沒人找俺的事。
我一個(ge) 來回趟,車行3000公裏,八九天時間,一年內(nei) 來西藏20多次。冬天來比夏天好賣,冬天也比夏天受的罪多。
我是1984年生人,有三個(ge) 娃,不掙錢不行。西藏的娃上學不用交費,學校管吃管住。在我家,農(nong) 村開始重視娃的教育,不管成才不成才,不接受教育不行。開學了,把上學的娃送到學校,小娃交給老人,我們(men) 兩(liang) 口子出來了。
去年這時候,我們(men) 已經來兩(liang) 三次。今年受疫情影響,這是第一趟。不管哪一趟,都會(hui) 來朱巴龍停一下。剛才你聽到,還有人想我們(men) 。
我想與(yu) 他倆(lia) 合個(ge) 影,男的忙得分不開身,女的笑著不好意思近前。看著一車菜,我五味雜陳,和它們(men) 青青的圓臉合張影吧。
我與(yu) 他們(men) 揮手道別,車子沿著金沙江向318國道駛去。
一趟八九天,來回3000公裏,一年20多次進藏,他們(men) 像候鳥一樣在川藏間穿梭。一對中年夫婦,上有老下有小,回到家中三個(ge) 娃娃身邊繞。從(cong) 言談與(yu) 神態中,我感受到,他們(men) 對一年跑80000公裏把菜賣感到滿意。
在地球上,人與(yu) 動物在生存之道上沒有本質區別。我們(men) 的生活之所以有意義(yi) ,是由無數個(ge) 有追求的人賦予它的。就像千裏奔波賣菜者一樣,在賣菜過程中有辛苦,更有對家庭的責任和對未來的希冀。
芸芸眾(zhong) 生中的你我他,不都在做著為(wei) 人為(wei) 己為(wei) 生活為(wei) 夢想而奔波的事情嗎?(新利平台 通訊員/唐大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大山駐村見聞】把家背在身上
卓瑪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朱巴龍鄉朱巴龍村上班,家是四川巴塘的。爸爸叫申建平,漢族;媽媽是當地藏族。 [詳細] -
【大山駐村見聞】精明肯幹的次旺傑米
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詳細] -
【大山駐村見聞】朱巴龍人的教育觀念
朱巴龍村地處金沙江畔,與四川巴塘為鄰,318國道穿村而過,常得風氣之先,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走在前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