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駐村見聞】把家背在身上
【編者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dong) 朱巴龍鄉(xiang) 駐村。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me) 、聽到了什麽(me) 、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men) 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卓瑪,多麽(me) 通俗且悅耳的名字,一個(ge) 藏族女孩的形象躍然眼前。
及至見麵,卻是一個(ge) 漢族姑娘模樣。
我有些疑惑:“你是卓瑪?”
她的回答即為(wei) 驗證:“我是卓瑪。”
隨著相互熟悉,我對她有所了解。
圖為(wei) 卓瑪(中)工作照片 攝影:唐大山
她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朱巴龍鄉(xiang) 朱巴龍村上班,家是四川巴塘的。爸爸叫申建平,漢族;媽媽是當地藏族。
這對民族團結夫妻生下花一樣的女兒(er) ,取名卓瑪。在康巴大地,這個(ge) 名字太普通,普通得像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一樣多。
第二個(ge) 是男孩。在取名上,女兒(er) 體(ti) 現出媽媽的民族,兒(er) 子傳(chuan) 承著爸爸的民族。申建平的祖先是什麽(me) 時間什麽(me) 原因來到這片土地上,已無從(cong) 考證,隻曉得家族姓申。姓氏必須用上,於(yu) 是給孩子取名申健康,字輩排行早已失傳(chuan) ,惟願下一代健康成長。
康巴的地理位置決(jue) 定著這一帶民族成分的多樣性,從(cong) 而呈現出文化的豐(feng) 富性。
這裏的居民“川普”(四川普通話)說得流暢。有文化的,很多成為(wei) 藏漢雙語翻譯。
若幹年前,像申建平一樣來自他鄉(xiang) 的人們(men) 在康巴紮根。有的人模模糊糊知道祖先是哪省的,相當一部分不曉得自己的籍貫。如果你問卓瑪和申健康是哪裏人,他們(men) 不假思索地回答“四川巴塘人”;如問他們(men) 的籍貫,答案是同樣的。
我何嚐不是這樣?從(cong) 法律上說,我是西藏人,因為(wei) 戶籍在西藏。從(cong) 履曆上看,我在西藏生活的時間長。我的籍貫是安徽,出生在安徽,青少年時期在那裏度過。但放在人生長河裏衡量,安徽已成為(wei) 一個(ge) 符號。
哪裏是家鄉(xiang) ?內(nei) 容決(jue) 定形式。對不斷遷移的人來說,出生成長的地方讓他終生回憶,長期生活的地方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家鄉(xiang) 。
隨著人口的頻繁流動,與(yu) 之前相比,人們(men) 對家鄉(xiang) 的理解發生很大變化。
從(cong) 家譜上看,我的祖先在一個(ge) 叫唐圩的小村莊繁衍生息了三百多年,隸屬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時至今日,我的父親(qin) 還在那裏住著。我在西藏,兄與(yu) 弟都遷移到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侄子們(men) 在外,有人問老家在哪裏,都說淮北,無人提到渦陽。侄孫到唐圩,美其名曰老爺爺的家。待侄孫長大參加工作後,若有人問老家在哪裏,將有若幹個(ge) 與(yu) 渦陽、淮北不相幹的地名出現。
圖為(wei) 站在西藏朱巴龍鄉(xiang) 政府裏看到的是四川的山 攝影:唐大山
農(nong) 村人口大量向城鎮流動,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量同樣很大。這是一種好現象。貨幣流通產(chan) 生價(jia) 值,人口流動促進發展。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年輕人,大多把家背在身上,尋到一個(ge) 好地方,落地生根。(新利平台 通訊員/唐大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大山駐村見聞】精明肯幹的次旺傑米
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麽、聽到了什麽、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詳細] -
【大山駐村見聞】朱巴龍人的教育觀念
朱巴龍村地處金沙江畔,與四川巴塘為鄰,318國道穿村而過,常得風氣之先,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走在前列。[詳細] -
【大山駐村見聞】快樂的護橋人
每天上午,金沙江大橋上都有一兩個黃點在晃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