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讓愛國成為端午節的底色
迄今已有2000餘(yu) 年曆史的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端午節又到了。“節分端午自誰言,萬(wan) 古傳(chuan) 聞為(wei) 屈原。”端午節作為(wei) 愛國主義(yi) 詩人屈原的紀念日,曆經千年變遷,形成了極具民族和地域特點的文化內(nei) 涵。但不管怎樣演變,凝結在其中的愛國情懷始終是端午節的主題。
傳(chuan) 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端午節作為(wei) 我國最具特色的傳(chuan) 統節日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載體(ti) ,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因此,在端午節,除了品嚐節日美食、傳(chuan) 承傳(chuan) 統習(xi) 俗文化的同時,更不能忘記要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傳(chuan) 承“亦餘(yu) 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其猶未悔”的愛國主義(yi) 精神,在涵養(yang) 家國情懷中凝聚民族精神,匯聚磅礴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引用屈原的名句來闡述愛國主義(yi) 精神,寄意深遠。“國興(xing) 則家昌,國破則家亡”,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wan) 家。在中華民族浩蕩的曆史長河中,愛國情懷始終是伴隨曆史前進的主旋律。從(cong)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從(cong) “隻解沙場為(wei) 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到“位卑未敢忘憂國”“我以我血薦軒轅”,無不訴說著一個(ge) 主題:愛國。
愛國主義(yi) 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當民族麵臨(lin) 危機之時,愛國主義(yi) 精神集中迸發出來,成為(wei) 化危為(wei) 機的精神力量。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再一次生動而深刻地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為(wei) 了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zheng) ,14億(yi) 中國人始終心相連、情相通,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己所能,為(wei) 抗擊疫情守望相助、傳(chuan) 遞愛心,鼓足勇氣、真誠奉獻,群防群控、聯防聯控,以危難之際顯身手的全民自覺,萬(wan) 眾(zhong) 一心、眾(zhong) 誌成城,匯聚成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最終取得了抗疫的決(jue) 定性勝利,生動詮釋了愛國主義(yi) 精神的時代內(nei) 涵和磅礴力量。
端午節來臨(lin) 之際,我們(men) 以各種方式紀念偉(wei) 大的詩人屈原,繼承和發揚他的愛國熱情,就要真正讀懂端午節的文化內(nei) 涵,讀懂端午節裏所蘊含的偉(wei) 大的愛國精神。
艾葉黃,粽子香,屈子精神永傳(chuan) 揚。家國情懷薪火相傳(chuan) ,我們(men) 的端午節韻味就會(hui) 越來越厚重,越來越久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正處於(yu) 關(guan) 鍵時期,呼喚我們(men) 將愛國熱情匯聚成時代洪流、轉化為(wei) 務實行動。我們(men) 要把端午節這一精神文化坐標,作為(wei) 愛國教育契機,傳(chuan) 承端午文化,弘揚愛國精神,像屈原那樣,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努力成為(wei) 走在新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新利平台 文/許小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網評:中非攜手抗疫,為疫情期間國際合作樹立典範
中國與非洲相距甚遠,心卻始終聯係在一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推進和參與衛生健康領域國際合作。[詳細] -
網評:多措並舉保護黃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漫長的曆史歲月裏,黃河之水奔騰不息,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生存發展的寶貴資源。 [詳細] -
網評: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
在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高票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邁入“民法典時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