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搬出大山走上致富“高速路”

發布時間:2020-07-12 13:29:00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村裏通往外麵的路隻有山腰絕壁之上的羊腸小道,步行一天才能走到公路邊上。”對於(yu)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門巴民族鄉(xiang) 門仲村的村民來說,這樣漫長的出門路已成為(wei) 過去。

  門仲村,20年之前它還是一個(ge) 深隱在雅魯藏布大峽穀密林深處,幾乎與(yu) 世隔絕的地方。村子與(yu) 外界聯係的唯一通道就是懸於(yu) 山腰絕壁之上的羊腸小道、簡易的鋼索吊橋和細如遊絲(si) 的溜索。

  
圖為(wei) 具有濃鬱特色的門仲村 攝影:趙耀

  “當時,村裏人都沒見過外麵的世界,也因道路難行村民不願意出去。”47歲的索朗頓珠回憶說,因為(wei) 氣候原因,泥石流泛濫也是村裏的常態,當時最怕的就是家人生病。

  2000年6月,易貢湖大潰決(jue) ,位於(yu) 下遊的門仲村等地遭遇滅頂之災,洪水衝(chong) 毀了幾乎全部鐵橋、吊橋和溜索,80多公裏山間“馬道”隨著山體(ti) 坍塌消失得無影無蹤,600多名當地百姓一夜間徹底與(yu) 世隔絕。

  在搶險救災的同時,西藏自治區政府決(jue) 定將該鄉(xiang) 整體(ti) 搬遷到林芝八一鎮往西30公裏處一個(ge) 叫更章的河穀平原。

  
圖為(wei) 索朗頓珠家 攝影:趙耀

  “2001年我們(men) 走出大峽穀來到了更章。”索朗頓珠說,搬遷費用全部由政府解決(jue) ,村民隻要過來就有新的宅院並能得到土地和牧場。

  “做夢也沒有想到能走出大山。”作為(wei) 搬遷過來的村民之一,索朗頓珠十分感慨,因為(wei) 漫長而艱難的出村路已經讓他走怕了。“村內(nei) 婦女難產(chan) 現象頻發,生孩子就是讓婦女走一遭鬼門關(guan) 。”

  對門仲村村民來說,搬遷一舉(ju) 切斷了貧困代際傳(chuan) 遞,讓他們(men) 有了更多機會(hui) 改變命運。

  “新居住點的住宿、交通、醫療、水電、教育等有了很大的變化,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在這裏,索朗頓珠開啟了嶄新的生活。“這輛皮卡車是我的,過去買(mai) 東(dong) 西背一天回大山的日子早已結束。”

  2011年,國家總投資24.2億(yi) 元的尼洋河多布水電站落戶林芝,門仲村群眾(zhong) 再一次搬遷。從(cong) 河穀地帶搬到318國道旁,拉林高等級公路也從(cong) 村口穿過,門仲村村民實現了出行無憂、生活富裕的第二次大跨越,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高速路”。

  “按照房屋麵積和草場規模村民都領到了搬遷補償(chang) 款。”索朗頓珠說,2015年門仲村又搬到了現在的新址。

  
圖為(wei) 如今的門仲村 攝影:趙耀

  走進現在的門仲村,依托地貌建立的特色濃鬱的房屋錯落有致,短短5年間,門仲村已經走上了強村富民之路。安居後的門仲村民生活理念、精神麵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來到村民仁青家裏,仁青正在煤氣灶上燒水。“平時自己在工地上開裝載機,現在家庭年收入10多萬(wan) 元。”談起現在的生活仁青開興(xing) 地說,以前隻有過年才可能吃到的大米,現在已經是每家每戶的家庭便飯。

  34歲的仁青對兒(er) 時漫長艱難的上學路記憶猶新,交通不便等諸多因素讓仁青失去了學習(xi) 的機會(hui) 。“現在兩(liang) 個(ge) 孩子在離家5公裏處的更章鄉(xiang) 小學就讀,孩子們(men) 的上學路不再漫長,無論怎樣我一定會(hui) 供孩子上學。”學習(xi) 知識改變命運這條路,他想讓孩子們(men) 走下去。

  
圖為(wei) 仁青的家 攝影:趙耀

  搬遷讓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越來越多,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去年,門仲村經濟收入達536.57萬(wan) 元,人均純收入18500元。眼下,門仲村正在挖掘門巴民族文化打造門巴特色旅遊村,村民致富的信心更足。

  20年,在國家發展的時代潮流中,門仲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如今,貧困的代際傳(chuan) 遞已切斷,下一代人已經站在更高的起跑線上,未來的日子更有盼頭。

  (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賈華加 趙耀 趙二召)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