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茶葉中的氟以及如何喝到低氟茶

發布時間:2020-07-12 20:02:00來源: 新利平台

  近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健康飲茶”工作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聚焦於(yu) 讓群眾(zhong) 飲上安全有益的低氟茶,圍繞“健康茶生產(chan) 銷售”和“健康飲茶習(xi) 慣培養(yang) ”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環節進行了總體(ti) 設計和具體(ti) 規劃。《方案》將進一步推進“健康飲茶”的消費理念,其核心是保證飲茶中攝入的氟含量安全有益。

  筆者從(cong) 事西藏茶文化、茶葉製品相關(guan) 研究十餘(yu) 年,深知該《方案》的重要性,可以說具有西藏茶文化建設中的裏程碑意義(yi) 。至於(yu) 如何認識茶葉的含氟量以及如何飲上安全的低氟茶,是我們(men) 首先要解決(jue) 的問題,隻有把這些搞清楚了,才能科學認識《方案》的意義(yi) 以及更好地促進其有效落實。

  茶葉中含氟是壞事嗎?

  人和動物不能缺少氟,它是機體(ti) 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適量攝入氟可以促進骨骼中的磷酸鈣轉化為(wei) 磷灰石,有利於(yu) 防止齲齒和骨質變形症的發生,所以在水和牙膏中添加氟來滿足人體(ti) 對氟的需求的做法也很多。雖然很少有人強調,但飲茶是人體(ti) 攝入氟的主要來源之一,飲茶對促進身體(ti) 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過量攝入氟,它就會(hui) 積累在骨組織層間,過度刺激新骨組織的生長導致原有組織的損傷(shang) ,並造成軟組織硬化,一定程度幹擾人體(ti) 的鈣代謝和骨組織健康。所以,茶葉中的氟是一把雙刃劍,關(guan) 鍵是攝入量。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阿裏普蘭(lan) 縣邊貿市場中的甜茶 攝影:趙國棟

  茶葉中的氟是哪裏來的?

  茶樹與(yu) 氟具有某種親(qin) 和性,一般地說,在相同的生長環境下,茶樹的氟含量比其他植物要高出 10倍以上,最多的可以達到100 倍。所以,茶樹天生是一種氟聚集植物。

  那麽(me) ,這些氟是從(cong) 哪裏來的呢?研究發現,當茶樹中(尤其是茶葉)氟含量過低時,根係便從(cong) 土壤中不斷吸收氟,這些氟主要集中於(yu) 茶樹葉中,隨著葉片中含氟量的增加,其中的氟就會(hui) 進一步向茶樹的其他部位轉移。茶樹整株的各器官含氟量的順序從(cong) 多到少依次為(wei) :葉、花蕾、籽、皮、細枝、骨幹枝、細根、主軸莖、主幹莖、主根、側(ce) 根。

  茶葉中氟含量的多少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jue) 定的,主要因素有:茶園土壤、茶樹品種、茶葉采摘時間、茶葉加工工藝、泡(煮)茶的方法、飲用方法,等等。所以,讓長期飲用磚茶的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喝上健康有益的低氟茶必然是個(ge) 係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茶葉生產(chan) 企業(ye) 以及茶葉消費者等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茶葉中含氟量的一般規律

  研究表明,茶葉中積累的氟可以占到茶樹全株氟積累量的98.1%,其他部位積累的氟隻占全株氟積累量的1.9%。所以,一些人所說的茶樹枝(梗)中含氟量大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生長周期是葉片中含氟量多少的一個(ge) 關(guan) 鍵影響因素。研究發現,老葉的氟含量顯著高於(yu) 嫩葉或嫩芽,一般前者是後者的2.5~8.1倍。所以,可以這樣說,在茶葉生產(chan) 過程中,所使用的原料是嫩芽或嫩葉的,成品茶葉中的氟含量就較低,而原料越粗老,氟含量就越高。茶葉種類不同,使用的茶青原料的老嫩程度也是有所差別的,所以這些茶葉中的含氟量也不相同。西藏自治區各族群眾(zhong) 喜歡的磚茶在生產(chan) 中使用的原料一般較為(wei) 粗老,所以含氟量相對較高,但不同的磚茶品種亦有差別。

  每天喝多少茶是安全有益的?

  大多數國家對食品中氟的含量都有規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人體(ti) 氟攝入量為(wei) 2~4 m g/天 、 兒(er) 童1~2 mg為(wei) 宜。曾有人建議我國氟的安全限量為(wei) 3.5 mg 。一般認為(wei) ,成年人日攝入量長期超過4mg,會(hui) 導致氟中毒。農(nong) 業(ye) 部行業(ye) 標準(NY659—2003 )規定,茶葉中的氟含量不得超過 200 mg/kg。如果一名成年人每天飲茶10g,假定氟的浸出率為(wei) 80%(一般認為(wei) 最高為(wei) 90%),那麽(me) 飲茶攝入氟為(wei) 1.6 mg/天,約為(wei) 允許攝入量4 mg/天的40%。也有研究指出,大部分綠茶每天飲茶量不要超過25g,青茶(烏(wu) 龍茶)、紅茶、花茶不超過16g,則都是在安全範圍內(nei) 的。關(guan) 於(yu) 黑茶類的磚茶,尚沒有明確的飲用量研究結果。但有研究指出,在保證飲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磚茶的前提下,我國成人每年磚茶消費量應該盡量控製在每人4.3 kg以下。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阿裏普蘭(lan) 縣邊貿市場中精美的茶壺 攝影:趙國棟

  泡、煮茶中涉氟的規律性

  衝(chong) 泡水溫、水質、衝(chong) 泡時間、衝(chong) 泡次數、茶水比等因素都會(hui) 影響茶葉中氟的浸出效果。一般地說,在水溫低於(yu) 90℃時,隨著水溫的升高,氟的浸出率也相應增加,在80—90 ℃時,浸出率趨於(yu) 穩定。除了水溫,衝(chong) 泡時間也有影響。一般在持續浸泡的5-6分鍾內(nei) ,浸出率增加十分明顯,在持續浸泡30-60分鍾內(nei) 基本達到平衡。以浸泡次數而言,第1泡浸出率最高,3-6泡時浸出率逐漸下降。在相同的時間內(nei) ,熬煮茶葉時氟的浸出率比衝(chong) 泡茶葉時要高。

  一般認為(wei) ,茶葉中所含有的氟中約有42%~86%的部分通過泡(煮)而進入茶湯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茶水比越小、衝(chong) 泡時間越長、衝(chong) 泡水溫越高,茶葉中的氟也就相應更易浸出。

  一點建議

  把茶葉中的氟控製在科學合理範圍內(nei) 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培育和選種低氟茶樹品種對降低茶葉中的氟含量至關(guan) 重要。同時,注重選用土壤等自然環境適宜的地方推進茶園建設,或者對含氟量不適宜的土壤進行適當改良。在茶葉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加工過程中,尤其是黑茶類磚茶的生產(chan) 加工過程中,要采取一定的適當措施降氟,譬如添加一些降氟物質、渥堆前噴施溫水,等等。但以上這些,均需要相關(guan) 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進行科研攻關(guan) ,尤其是以添加物降氟的做法,既要保證有效降氟,又不會(hui) 產(chan) 生副作用,或者改變、影響茶湯品質。


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阿裏普蘭(lan) 縣邊貿市場中銷售的湖南磚茶 攝影:趙國棟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在既有的產(chan) 品和條件下,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以下方麵有效降低氟的涉入量。

  一是形成多元的茶葉消費習(xi) 慣。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已經有足夠的消費能力消費細芽磚茶,而且這些細芽磚茶供應也是充足的,所以可以適當降低粗老茶葉產(chan) 品的消費量,提升細芽磚茶的消費量。西藏自治區城鄉(xiang) 以及廣大農(nong) 牧區仍然保留著較好的清茶飲法,在熬煮清茶時盡量選用芽類磚茶或使用較細嫩的紅茶。隨著西藏自治區各族群眾(zhong) 對泡飲法的進一步接受,可以適當增加對不同茶類的泡飲。通過這種多元的茶葉消費習(xi) 慣,可以有效降低傳(chuan) 統磚茶帶來的氟攝入過量的風險。

  二是熬煮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第一,茶水初沸後1-2分鍾內(nei) 的茶汁不要飲用,取出後做他用(牧區中可給牲畜飲用),飲用再加水後產(chan) 生的茶湯。第二,在熬煮茶汁時,盡量避免熬煮的時間過長,以防止茶葉中氟的過度溶出。第三,適當加大茶水比,以降低氟的浸出率。第四,盡量使用純淨水煮茶或泡茶。

  三是飲茶時要注意的事項。第一,盡量選用具備磁化降氟功能的茶具飲茶。第二,根據相關(guan) 研究,依據我國目前主流磚茶的平均氟含量,每年人均磚茶消費量盡量不要超過2.8 kg。第三,酥油茶是西藏的主要茶飲品種,製作時應控製酥油的添加量,以避免引發高血壓的風險。(新利平台 文/趙國棟)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淑娟、鍾興(xing) 剛、覃事永,等:《茶葉氟含量現狀及控氟措施研究進展》,《茶葉通訊》,2016年第3期。

  [2]阮建雲(yun) 、楊亞(ya) 軍(jun) 、馬立鋒:《茶葉氟研究進展:累積特性、含量及安全性評價(jia) 》,2007年第1期。

  [3]張楠、張淩雲(yun) :《茶葉中氟的安全性與(yu) 檢測方法研究進展》,《茶葉》,2009年第1期。

  [4]李旭玫:《茶葉中氟含量的研究及對人體(ti) 健康的影響》,《中國茶葉加工》,2004年第1期。

  [5]鍾興(xing) 剛、粟本文、譚正初,等:《降低人體(ti) 攝入磚茶氟含量的技術措施》,《貴州科學》,2008年第2期。

  [6]孫殿軍(jun) 、高彥輝:《我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進展與(yu) 展望》,《中華地方病學雜誌》,2013年第2期。

(責編: 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