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畔守邊人,巾幗不讓須眉
圖為(wei) 班公湖景色 攝影:張敏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班公湖畔的烏(wu) 江村,生活著這樣一家人,他們(men) 五代人守土固邊,成為(wei) 當地的美談。
故事要從(cong) 1902年講起。一天,20歲的桑培羅布發現鄰國牧民在自家的牧場放牧,趕都趕不走。左思右想,他決(jue) 定通過蓋羊圈宣示所有權,隨後將羊圈蓋在了距離今天邊境線20公裏的地方,並舉(ju) 家搬遷至此。
他的小女兒(er) 旦珍旺姆“女承父業(ye) ”,為(wei) 了守護這片土地,親(qin) 自“衝(chong) 鋒陷陣”,用鞭子打跑來這邊放牧的鄰國牧民,被村裏人稱為(wei) “烏(wu) 江花木蘭(lan) ”,成為(wei) 大家心目中的巾幗英雄。
到上個(ge) 世紀五六十年代,旦珍旺姆的兒(er) 子烏(wu) 巴•平措南加成為(wei) 這片土地的守護者。在邊境發生衝(chong) 突時,他毫不猶豫將家裏的170多隻羊和糧食捐獻給部隊,並帶著群眾(zhong) 為(wei) 部隊運送了兩(liang) 個(ge) 月物資。這些都得到了妻子次仁卓嘎的大力支持。今年93歲的她,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的事情。旦珍旺姆說,雖然沒有親(qin) 自上前線,但她一點都不擔心,因為(wei) 她相信解放軍(jun) 。
她還教導自己的孩子們(men) 追隨父輩的腳步,在新時代投身家鄉(xiang) 的建設。她的女兒(er) 格桑玉珍是日土縣政協委員,主動充當群眾(zhong) 和邊防部隊溝通的橋梁。她也是一名農(nong) 牧民宣講員,踏遍了日土的田間地頭,五年如一日地宣傳(chuan) 黨(dang) 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深受群眾(zhong) 好評。
圖為(wei) 格桑玉珍和母親(qin) 次仁卓嘎 攝影:張敏
到了第五代人,他們(men) 走出了阿裏,在外求學,但又不約而同地在畢業(ye) 後返回家鄉(xiang) 工作。28歲的曲尼桑姆畢業(ye) 後在當地擔任村官;26歲的熱貝貴紮在家鄉(xiang) 的一家企業(ye) 工作;19歲的拉姆石努在安徽求學,曾用自己假期打工掙的錢,為(wei) 邊防部隊送去了30箱方便麵、30箱礦泉水、20箱八寶粥……
圖為(wei) 次仁卓嘎一家 攝影:張敏
守護家鄉(xiang) 、建設家鄉(xiang) 已經成為(wei) 這個(ge) 家族的使命,融入每個(ge) 後代的血液。他們(men) 紮根邊陲,是中國國土的守護者和家園的建設者,他們(men) 將繼續在海拔4300米的高度傳(chuan) 承和堅守。(新利平台 記者/張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工布江達縣巴桑:守護好一個“小家” 服務好一個“大家”
今年45歲的巴桑站姿挺拔,談吐不凡,作為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工布江達鎮達帕薩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本村村民全部實現脫貧。[詳細] -
他們守護班公湖的水清岸美
汽車從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日土縣城出發後,繼續沿著國道219線行駛約12公裏,連綿山巒間,一片蔚藍映入眼簾。這便是班公湖。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