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高極”之上,更加讀懂“老西藏精神”

發布時間: 2021-04-23 23:10:00 來源: 新利平台

  新利平台訊 “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這是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獅泉河烈士陵園大門兩(liang) 旁鐫刻的對聯。

  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阿裏,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高極”。“高極”之上,氣候惡劣、條件艱苦,一代又一代人像紅柳樹一樣紮根綻放,孕育傳(chuan) 承著“老西藏精神”。


圖為(wei) 阿裏地區獅泉河烈士陵園


圖為(wei) 阿裏地區獅泉河烈士陵園


圖為(wei) 新利平台阿裏采訪組一行,在阿裏地區獅泉河烈士陵園向長眠於(yu) 此的烈士們(men) 鞠躬致敬

  走進烈士陵園,墓碑上鐫刻的名字、犧牲的年月、進藏先遣連的事跡,讓前來祭奠瞻仰的新利平台阿裏采訪組一行感慨萬(wan) 千。

  先遣功臣李狄三,1951年5月,因高原病永遠閉上了雙眼。與(yu) 他同眠在“高極”之上的,還有進藏先遣連的62名官兵。

  1950年7月31日,在 “向西藏大進軍(jun) ”的號召下,解放軍(jun) 第二軍(jun) 獨立騎兵師第一團第一連“進藏先遣連”進軍(jun) 西藏阿裏。這支隊伍由漢、回、藏、維吾爾等7個(ge) 民族136人組成,李狄三為(wei) 進藏先遣連軍(jun) 政首長,李子祥為(wei) 指導員,曹海林為(wei) 連長,彭青雲(yun) 為(wei) 副連長。

  從(cong) 新疆於(yu) 田縣普魯村出發,進藏先遣連沿著於(yu) 田通往喀喇昆侖(lun) 的古道向藏北進發。茫茫雪山、山高路遠,等先遣連到達阿裏噶大克(今噶爾縣),63名官兵殉職。

  蒼茫雪域之上,鮮活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這裏。一代代奮鬥者,沿著先遣連的足跡,繼續書(shu) 寫(xie) 著忠誠、偉(wei) 岸。

  “一塵不染,兩(liang) 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gang) 底斯山。”孔繁森墓碑兩(liang) 側(ce) 的挽聯,正是其人生寫(xie) 照。

  年僅(jin) 19歲的丹增曲烈長眠於(yu) 象泉河畔的劄達縣烈士陵園。2013年2月6日,劄達縣薩讓鄉(xiang) 日巴村嘎布熱組牧場因強降大雪、道路封堵,兩(liang) 名牧民被大雪圍困。當日中午,丹增曲烈一行前往救援,途經一段山坡低窪處發生雪崩,7人被埋,包括他在內(nei) 的6人不幸犧牲 ,一人重傷(shang) 。


圖為(wei) 阿裏地區獅泉河烈士陵園一角


圖為(wei) 劄達縣烈士陵園一角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獅泉河烈士陵園、劄達縣烈士陵園、阿裏軍(jun) 分區軍(jun) 史館等地,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文字、視頻的介紹,讓新利平台阿裏采訪組一行長久駐足、唏噓不已。

  進藏先遣連的英雄事跡、守邊固邊那些“可愛的人”,采訪中那些將工作生活艱辛付諸笑談的臉龐、那些在這裏已堅守了5年、10年、20年的身影……

  西藏和平解放已70年,“高極”之上,更是精神高地。紮根邊陲、建設雪域的奮鬥者正不斷為(wei) “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nei) 涵。(新利平台 記者/王淑 王媛媛 賈華加 趙耀)

(責編: 蘇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