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援藏使牧民生活越來越幸福

發布時間:2021-05-25 16:53:00來源: 新利平台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其發展繁榮與(yu) 中央的特殊關(guan) 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和平解放初期,進藏人民解放軍(jun) 和大批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幹部就積極投身於(yu) 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e) 。西藏民主改革之後,大批各民族的幹部、科技人員、教師、醫生和技術工人響應黨(dang) 的號召,不怕艱苦,奔赴西藏,為(wei) 西藏各項事業(ye) 作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先後為(wei) 西藏確立了四十三項、六十二項等重大工程,確立兄弟省市和中央各部委按照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所確定的“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方式支援西藏,落實了大批項目。這些項目涉及農(nong) 業(ye) 、工業(ye) 、交通、能源、教育、文化、衛生、市政建設等領域,分布於(yu) 西藏的各地、市、縣、鄉(xiang) 、村。

  2001年,中央召開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決(jue) 定進一步加大援藏力度。把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礎上再延長10年,把原來未列入對口支援的雙湖、尼瑪、申紮、班戈等30個(ge) 縣(區),全部納入對口支援範圍,並確定由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國石化、中信集團等部分國有重要骨幹企業(ye) 和省(市)分別承擔對口支援任務。

  在中央特殊關(guan) 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正在實現偉(wei) 大的跨越。

  2009年盛夏,我驅車來到藏北西部的雙湖、尼瑪、班戈、申紮4縣(區)采訪時驚喜地看到,在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國石化以及中信集團的對口援助下,當地牧民的生產(chan) 和生活發生了可喜變化。

  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因其海拔5000米的高度而被稱為(wei) 人類的“生命禁區”。當地人用三個(ge) “特別”來概括它:特別高,特別遠,特別缺氧。然而這些都未能阻擋人類的腳步:1976年,一批先行者懷著人定勝天的決(jue) 心和勇氣闖進了這片無人區建功立業(ye) 。2002年,中國石油援藏幹部肩負著崇高使命,來到了這片貧瘠的土地艱苦創業(ye) 。

  截至2009年,中國石油在雙湖投資1.6億(yi) 多元,援建了涉及交通、能源、文教、衛生等多個(ge) 領域的59個(ge) 項目,極大地推動了雙湖的經濟發展,也從(cong) 根本上改變了牧民的生產(chan) 和生活條件。


這是中國石油所援建的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城鎮新貌(唐召明2014年攝)

  過去,雙湖的牧民點酥油燈照明,許多適齡孩子輟學在家,全區沒有一條完整的道路。為(wei) 了從(cong) 根本上改變這裏牧民的生活狀況,中國石油幫助雙湖建設了政府辦公樓、普若崗日賓館、市政道路、幼兒(er) 園、敬老院……

  我所入住的普若崗日賓館是雙湖的第一座樓房,與(yu) 街邊的路燈一樣,屋內(nei) 供暖也依靠太陽能。賓館前是索嘎中路,戴著對大金耳環、起了個(ge) 漢族名字的賓館女經理永向前說,這是中國石油對口援建的第一批項目。尤其是這條投入上千萬(wan) 元所修的水泥路,使城市有了骨架,讓雙湖的城鎮布局有了一個(ge) 起點,也為(wei) 雙湖規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任雙湖特別區區委書(shu) 記珠巨在雙湖工作了三十多個(ge) 春秋。他感慨地說,雙湖與(yu) 過去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人區剛開發時,區政府所在地隻搭了幾頂大帳篷,後來逐漸蓋了一些土坯房,直到1984年才有了土木結構的辦公房。中國石油援藏後,城鎮一下子變了大模樣。2003年,寬敞的黨(dang) 政辦公樓建起來了,2006年,幹部職工全都搬進了既寬敞舒適、又采光取暖的陽光房。

  珠巨說,以前村子裏開會(hui) 都到村長家。現在,中國石油為(wei) 十二個(ge) 村莊修建了村委會(hui) 辦公場所,並配置了電視機和電冰箱。

  我在城鎮邊上的仲魯瑪村看到,這個(ge) 村委會(hui) 占地350平方米,設有衛生服務站、獸(shou) 防站、村委會(hui) 辦公室、防災庫房等,還配有太陽能蓄電池以及必備的家具等,這麽(me) 漂亮的村委會(hui) ,即便在內(nei) 地也不多見。

  雙湖地區地廣人稀,這麽(me) 好的建築是不是有些太奢侈了?我後來發現,搞規範化村委會(hui) 建設,凝聚著援藏幹部的良苦用心。因為(wei) 這裏地廣人稀,加上雙湖“十年九災”,一遇雪災,牧民就會(hui) 束手無策。村委會(hui) 作為(wei) 基層政權建設的一部分,是村民心中的先進引領。村委會(hui) 建設有利於(yu) 提高牧民的防抗災能力,豐(feng) 富牧民的生活;有利於(yu) 牧民集中定居,減少對一家一戶的分散投入。

  這是在中國石油援助下,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多瑪鄉(xiang) 果根擦曲村牧民群眾(zhong) 住上了安居新房(唐召明2008年9月16日攝)

  通過多年的對口支援,雙湖特別區實現86%的鄉(xiang) 鎮有衛生院,85%的牧民住上了定居房,84%的村有村委會(hui) ,兒(er) 童有學上,大多數牧民家庭有了電視機和摩托車。

  在雙湖、尼瑪、班戈、申紮四縣(區)基礎建設初具規模之後,幾家援藏企業(ye)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逐漸把援藏資金向牧區傾(qing) 斜,讓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受益。目前,這裏每年援藏資金的70%左右都用在了草原和牧民身上。

  在藏北牧民定居房或帳篷外,我幾乎都能看到一塊塊太陽能矽光電池板,其中不少是援藏企業(ye) 無償(chang) 送給牧民的。有了它,牧民可以照明、看電視了。

  這是雙湖特別區(現為(wei) 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幾名兒(er) 童在中國石油所援建安居新房的太陽能燈柱下玩耍(唐召明2009年攝)

  當我再次來到雙湖嘎措鄉(xiang) 時,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一排排整齊、明亮的白牆、紅頂藏式房屋,在雪山湖水映襯下顯得蔚為(wei) 壯觀。

  在中國石油的援助下,這個(ge) 鄉(xiang) 的90多戶牧民搬進這些每套建築麵積為(wei) 100平方米,加上院子、陽光棚實際利用麵積超過200平方米的新房。

  我在藏北西部采訪的日子裏,跟當地人聊天,“援藏幹部”或“援藏項目”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無論是縣城的建設還是牧民的網圍欄,都跟援藏有關(guan) 。

  藏北西部不比其它地區,由於(yu) 其海拔高度更高、高寒缺氧更為(wei) 嚴(yan) 重,長期以來,當地牧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年複一年,沒有什麽(me) 大變化。自從(cong) 中央製定並實施央企援藏後,牧民的生活真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這是中國海油所援建尼瑪縣的一鄉(xiang) 村安居新房(唐召明2009年攝)

  在尼瑪縣,中國海油援藏項目組主管幹部文強當時告訴我,截止到2009年,中國海油先後投資1.51億(yi) 元,用於(yu) 改造尼瑪縣城及改善牧民的生產(chan) 和生活條件。其中,他們(men) 所援助的3000套太陽能供電設備,解決(jue) 了3000戶貧困牧民的生活和照明用電問題。

  過去,尼瑪鎮三村的次仁和大多數牧民群眾(zhong) 一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走到哪兒(er) ,支起帳篷就是家。現在,中國海油所援建的定居房讓他和村裏的50戶村民有了“新家”。

  過去沒有電,隻有昏暗的酥油燈照明,次仁一家晚上與(yu) 許多牧民群眾(zhong) 一樣除了睡覺便無事可做。現在可大不一樣了,家裏不僅(jin) 有了電,用上了明亮的電燈,還能看電視,連打酥油茶也用上電動的了。

  為(wei) 了讓牧民群眾(zhong) 從(cong) 遊牧走向定居,中國海油還投資1300萬(wan) 元分別在俄久、申亞(ya) 和卓瓦3個(ge) 鄉(xiang) 新建了5個(ge) 牧民定居點,共安置了177戶牧民群眾(zhong) 。

  這是尼瑪縣俄久鄉(xiang) 牧民俄賽在擠羊奶。她身後是中國海油為(wei) 牧民群眾(zhong) 所援建的安居新房(唐召明2009年攝)

  我在俄久鄉(xiang) 一村采訪時,帶著孩子在羊圈擠羊奶的牧女俄賽停下手中活,興(xing) 奮地指著新搬入不久、麵積為(wei) 90多平米的定居房說:“新房子,亞(ya) 咕嘟(好)!


這是中國石化所援建的班戈縣城新街道(唐召明2012年攝)

  班戈縣佳瓊鎮五村坐落在美麗(li) 的達如湖畔,有48戶牧民232人。中國石化近年來在這裏援建牧民安居工程,興(xing) 建網圍欄,使四處為(wei) 家的牧民有了安定溫暖的家。鎮長多吉尼瑪說:“援藏幫助全鄉(xiang) 建起250戶定居房,為(wei) 牧民群眾(zhong) 就醫和上學提供了方便。”

  現在,班戈縣10個(ge) 鄉(xiang) 鎮、95個(ge) 行政村,已經有3000多戶牧民群眾(zhong) 在中國石化的幫助下定居下來,有2000多戶牧民群眾(zhong) 用上了中國石化配套的太陽能照明設備。


這是申紮縣牧民群眾(zhong) 用上了由中信集團所援助的太陽能灶(唐召明2005年10月3日攝)

  在申紮,中信集團則結合實際情況製定了“輸血與(yu) 造血”並進的方針,狠抓小城鎮規劃與(yu) 基礎設施建設。中信集團先後投資約1.3億(yi) 元,完成了涉及能源、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市政、牧民群眾(zhong) 定居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在幾家援藏企業(ye) 的大力支援下,藏北西部已不再是荒涼之地。對此,時任雙湖特別區區書(shu) 記珠巨感慨地說:“過去牧民的飲食是糌粑、牛羊肉和酥油茶,現在是想吃啥就吃啥;過去牧民一件藏袍穿到破,現在是一年四季有新衣。如今在遼闊的草原,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方式變成了‘騎著摩托車放牛羊’;傳(chuan) 統的生活方式變成了‘打著手機拉家常’,這都是牧民群眾(zhong) 做夢都不敢想的巨變啊!”(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